|

财经

科大讯飞,研发还要投

来源:巨潮WAVE

2025-05-14 22:12:50

(原标题:科大讯飞,研发还要投)

文 | 老鱼儿

编辑 | 杨旭然

2024年和2025年,科大讯飞在经营上依旧保持着“快”和“慢”的节奏差异。

“快”,指的是经营收入的增长。财报显示,2024年,科大讯飞实现营收233.4亿元,同比增长18.79%;2025年一季度,科大讯飞实现营收46.58亿元,同比增长27.74%。

“慢”的则是企业净利润的累积。财报显示,2024年,科大讯飞实现净利润为5.6亿元,较2023年的6.57亿元下滑了14.78%;2025年一季度,科大讯飞净利润较去年一季度的-3.005亿元实现了大幅减亏,但仍亏损1.93亿元。

一快一慢形成的对比,说明时间到了2025年,在花钱投入方面科大讯飞仍是大手笔。而这些大手笔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投到了大模型相关的科技研发中。

研发投入不可避免。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发展到如今的程度,为了夯实这部分技术实力的底盘,牺牲短期利润更加在所难免。

但对于科大讯飞来说,让技术积累在大模型时代实现爆发,远比几个亿的利润更加重要。

本文是来自《巨潮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01 验证

从2008年上市开始,科大讯飞已经向资本市场无数次证明了自己的挣钱能力。

过去的17年间,除了2022年和2023年外,科大讯飞都保持着双位数增长的态势,且只有两年增长低于20%,成长性无可挑剔。

挣钱能力的高度确定,与科大讯飞的专业地位密不可分。

198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语音通信实验室”,成为科大讯飞的技术起点。当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加入这个实验室之后,其心中一片广阔天地被徐徐开启。

1999年,刘庆峰带领团队正式成立科大讯飞,开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公司的转型。天生的科研国家队背景,使得公司科研进度一直在业内身位抢先。

2006年,科大讯飞首次在国际语音合成大赛中夺冠,此后连续十四年保持领先。

2015年,科大讯飞吹响向人工智能进军的号角,机器的语音识别全球首次超过人类速记员;

2019年,科大讯飞在斯坦福大学发起的国际著名的 SQuAD 机器阅读理解比赛中,让机器在英文阅读理解中首次超过了人类平均水平;

到2022 年,在艾伦研究院组织的 OpenBookQA 科学常识推理比赛中,科大讯飞单模型首次超过了人类平均水平。

科大讯飞所面对一个全新的科技转折点,出现在了2023年。当时ChatGPT的出圈,带动了AI领域技术、商业化运营的飞速发展。当年,科大讯飞也发布了纯国产化自主可控的星火认知大模型。

短短十几年内,科大讯飞历经了科技产业的变迁,逐渐成长为一家中国本土头部级别的科技企业。其价值养成不仅在于其技术上的领先,也在于其产品能够顺利落地。

早在2004年,科大讯飞就为中国联通在业界率先推出彩铃/炫铃语音搜索业务。2012年,面对苹果Siri的爆火,中国移动为了构建自己的Siri而入股科大讯飞,并逐渐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也让科大讯飞奠定了其在运营商语音服务领域的地位。

此后,科大讯飞的各类语音应用逐渐深入到诸多B端领域。同时,科大讯飞在G端(政府机构)的影响力也厚重了起来。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并公布了首批依托于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这四家公司建设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正式确立了科大讯飞在AI领域“国家队”的地位。

2016年,科大讯飞推出的中英文口语评测系统,被纳入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又从B端、G端向C端迈出了重大跨越。

如今,科大讯飞形成了“1+N”的体系布局。“1”是指通用底座大模型,“N”是指以底座大模型赋能教育、医疗、汽车、办公、工业、智能硬件等多个行业领域。

领先的技术支撑,叠加成功的商业落地,让科大讯飞在资本市场一路高歌。

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交所上市,当时是国内语音产业的首家上市公司,其市值从上市至今增长已超30倍。2023年6月,股价一度突破80元,市值逼近2000亿元。

 

02 自证

如果科大讯飞的挣钱能力(营收)已经毋庸置疑的话,那么赚钱能力(净利润)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被市场所证明。

总体来说,在2021年之前,科大讯飞的盈利能力非常亮眼。14年间,除了2017年因为收购安徽讯飞的非经常性损益导致了净利润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其净利润均为双位数增长。

但是,从2022年开始,科大讯飞的净利润经历了较大的波折。科大讯飞2022年净利润为5.61亿元,同比下降63.94%。 2023年,科大讯飞净利润有所提升至6.57亿元。但去年又下滑了14.78%至5.6亿元。

三年内出现了两次比较大的净利润下滑,导致其在收入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水平反而退回到了2018年水平。

可以看出,科大讯飞盈利能力下降的背后,既有外部冲击,也有战略选择的主动牺牲。

从外部因素来说。2022年,科大讯飞遭遇疫情冲击,以及金融资产股价波动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这基本上属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

2024年,科大讯飞遭遇的外表影响有:计提坏账减值损失10.14亿,计提坏账准备较去年同期增加2.77 亿元;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纪等金融资产投资收益较上年减少1.12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上年减少1.02亿元。

如今到了2025年,外部困难的影响因素已经基本消除。

首先,特殊的历史时期已经过去,后续所产生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消退。其次,计提坏账数额虽然在增加,但科大讯飞在投资者互动交流平台中对外解释,这些应收账款“主要来源于政府、金融机构及B端的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们”,客户质量较好,款项的安全性高。

根据科大讯飞的经营数据来看,近年来实际坏账核销占应收账款比例均小于0.1%,也确实佐证了这个说法。

科大讯飞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应收账款给投资者带来的焦虑心态。因此去年狠抓回款管理,回款230多亿元,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2023年大涨了6倍多。

另外,科大讯飞对三人行、寒武纪、商汤等公司均是在IPO前入股,2022中报显示其最初投资成本为2204.73万元。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并不是亏了,只是赚得不够多了。

企业内部也确实存在影响净利润的内部因素,不过并非企业经营的基本面发生偏离,主要是因为公司研发投入增加。

十几年来,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已经从0.55亿元猛增至45.8亿元。2024年,公司更是新增了7.43亿元的研发投入,支出的绝对值以及增长的绝对值均创下历史新高。

这种“以利润换技术”的策略可以理解。AI不同于其他领域,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力量的领域,短期的牺牲看起来压制盈利,实则是为长期业务表现爆发蓄力。

 

03 薄发

2025年,科大讯飞继续加大了研发投入,在2024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5亿元,这导致了净利润状况不出意外地继续承压。

刘庆峰对此表示,“大模型的自主进化在未来2~3年内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天花板非常高”,因此“当前还不是减少研发的时候。”

从业绩结果来看,即便是研发投入继续增大,科大讯飞的净亏损已经同比收窄达35.68%。这说明,此前企业在商业化、技术两方面的投入已经在发挥作用。

首先是商业化落地方面的积累。

科大讯飞确立了2025年的业务结构,将“加强C端、做深B端、选择G端”。其中,C端将是科大讯飞最为看重的关键战场。

与很多人之前的认识不同,去年科大讯飞的开放平台及消费者等偏C端业务,已经成为公司的第一大业务板块,合计营收达到78.86亿元,同比增长超20%,占营收比近33%。

在财报沟通会上,刘庆峰对智能硬件和学习机产品寄予厚望。

智能硬件着重在耳机、眼镜等穿戴式设备上,同时会关注医疗硬件。同时,刘庆峰视学习机产品为“必赢之战”。他认为,学习机是C端中“最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核心产品,意义远超手机、家电对家庭的影响力。

对于众多家长来说,这也是个美好的期待,毕竟现在能把孩子从手机前拉走的机会不多了。

第二,是支撑商业的技术积累。

今年1月15日,科大讯飞发布了国内首个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具备深度思考和推理能力的大模型——讯飞星火X1。

很快4月20日,科大讯飞又推出讯飞星火X1的最新升级版。该版本在数学、代码、逻辑推理、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等通用任务上效果显著提升,在模型参数比业界同类模型小一个数量级的情况下,整体效果对标OpenAI o1和DeepSeek R1,再次证明了基于国产算力训练的全栈自主可控大模型,已经具备登顶业界最高水平的实力和持续创新的潜力。

业界认为,2024年是大模型应用的元年,而2025年可能就是爆发之年。同样,这一年就最可能成为科大讯飞价值显现的分水岭。

如果在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的前提下,公司经营业绩仍能继续稳步提升。那么等到下一个突破性技术成熟落地的时刻,通常就会迎来业绩和价值的双丰收。

对于科大讯飞来说,这也许就是那个最理想的状态。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