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媒体
2025-05-01 22:24:00
(原标题:上市券商2024年主营业务大比拼)
截至4月30日,42家上市券商2024年年报已全部披露完毕。在2024年“9.24”行情的有力推动下,券商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回暖,成为业绩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据Choice统计数据,2024年,42家上市券商经纪业务净收入同比增约10%,达到1060.4亿元;自营业务净收入同比增加30%,达到1728.42亿元。然而,投行业务净收入同比下滑27%,降至306.07亿元;资管业务净收入微降至439.8亿元;信用业务净收入微降至351亿元。
业绩显著提升
2024年,在市场行情回暖、交易活跃度提升等因素的推动下,券商业绩显著提升。
42家上市券商中,超六成机构总营收同比正增长,超八成机构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其中,中金公司等8家机构总营收、归母净利润均下滑。
具体来看,中信证券业绩稳健且遥遥领先,总营收同比增长6.2%至637.89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06%至217.04亿元;国泰海通营收同比增长20.08%至43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39%至130.24亿元;华泰证券两个业绩指标也同比增长,营收为414.66亿元,归母净利润153.51亿元。
中小券商也有看点,第一创业各项业务“全面开花”,尤其是投行及自营业务大增,其总营收同比增近42%至35.3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加173%至9.04亿元。
天风证券多项业务同比下滑导致整体业绩滑坡,中泰证券因投行、自营业务拖垮整体业绩,东兴证券自营业务提振整体业绩。
对于去年券商整体业绩向好,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非银分析师吴马涵旭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去年第三季度是全年业绩的转折点,基数效应和股债两市利好是主因。下半年业绩表现好于上半年的原因:一是2023年业绩前高后低,下半年同比基数效应强;二是二、三季度固收投资行情表现超预期,四季度股票市场交投热度也超预期,这些因素接连带来利好影响。
“降本增效”受关注
8家上市券商“增利不增收”,包括中原证券、浙商证券、中信建投、山西证券、财通证券、西部证券、长江证券、国金证券。
“利润增速快于营收增速或与券商有效实现成本控制有关。”吴马涵旭认为。
对此,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国有资本运营研究中心主任周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其一,一些券商对业务结构进行优化,减少低利润或亏损业务的投入,加大对高利润业务的布局,造成营收和利润的反向变化。其二,部分券商在过去一年进行同行业的兼并收购,整合后的协同效应促进其归母净利润增长;其三,相关券商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人均薪酬有所下降,也促进了利润的增长。
Choice数据显示,按照应付职工薪酬(本期增加)/总人数计算,2024年42家上市券商员工人均薪酬共计2084.1万元,比2023年同期的1973.81万元,有所提升。不过,机构之间差异明显。2024年,共计11家上市券商员工人均薪酬同比下滑,长城证券、中原证券、中信建投、中泰证券这5家降幅超过10%。其中,中信建投员工人均薪酬由2023年的61.82万元降至2024年的53.14万元,同比下滑14%。
42家上市券商2024年高管年度薪酬总额为6.83亿元,同比2023年同期的9.88亿元下滑近31%。多数上市券商2024年高管年度薪酬总额同比下滑,中信建投同比下降57%至2014.68万元,国泰海通、首创证券、东方证券同比下降幅度均接近五成。
经纪业务普遍回暖
去年“9.24”行情推动下,股民跑步入场,券商经纪业务得以提振。就42家上市券商表现来看,36家该业务净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国联民生、财达证券、山西证券、华林证券同比增幅均超30%。但天风证券、东方证券、中金公司、兴业证券、浙商证券、首创证券这一业务净收入逆势微降。
经纪业务也呈现马太效应,该业务净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共计23家。中信证券2024年该业务净收入微增至107.13亿元,国泰海通、广发证券该业务净收入同比增幅超过10%,分别以78.43亿元、66.5亿元排名第二、第三,华泰证券、中国银河、招商证券该业务净收入也均超过60亿元。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9.24”行情推动下,自营和财富管理业务等收入增加。且市场成交金额随之快速放大,高成交提升了券商佣金收入。
11家自营增幅超100%
得益于“9.24”行情,券商自营业务普遍回暖。30家上市券商该业务净收入同比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超过100%的有11家,华林证券由2023年亏损0.12亿元到2024年转盈3.87亿元。
大券商而言,中信证券2024年自营业务净收入同比增约21%至263.45亿元,遥遥领先全场。国泰海通自营业务净收入同比增近62%至147.69亿元,华泰证券、中国银河、申万宏源、中金公司该业务净收入均超过100亿元。广发证券自营业务净收入同比增加117%至77.54亿元。而2024年自营业务净收入低于10亿元的共计8家机构,这也拉开整体业绩差距。
2023年自营业务净收入低于10亿元的共计14家,高于100亿元的只有3家,这也体现全行业该业务整体回暖。尤其中小券商自营业务提振整体业绩明显,兴业证券自营业务净收入同比大增370%至28.24亿元,长江证券自营业务净收入由2023年的0.85亿元增至2024年的7.08亿元,红塔证券、华西证券、第一创业、南京证券、东兴证券该业务净收入增至10亿元以上。
在行业普遍回暖的背景下,仍有部分券商表现不如意。比如,中原证券2024年自营业务净收入同比下滑68%至2.54亿元;中泰证券同比下滑约53%。此外,太平洋、国联民生、财达证券等上市券商该业务净收入也逆势下滑。
对于券商自营业务出现分化的原因,龚涛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机构在该业务方向及经营策略上的差异。比如,国泰海通公允价值变动较大(自家公司股票大涨),而中原证券和中泰证券表现较差。同时,各券商采取的自营策略有所不同,比如国泰海通看重交易性金融工具投资,华林证券注重高安全边际债券,华泰证券则注重权益交易和衍生品,而中原证券自营表现差就是因为权益市场投资不佳。
“市场风格切换,各家券商资产配置结构不同,有部分券商增配高股息资产,也有券商加大中性策略投资力度或增配债券,造成业绩分化较大。”吴马涵旭表示。
“券商自营业务的分化主要来源于不同券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差异。”周赟指出,目前券商自营业务竞争日趋激烈,良好的自营业绩需要有较强的研究和策略制定能力,特别在量化交易盛行的当下,券商量化投资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自营业务的表现。同时,良好的自营业绩还需依赖完善的风险控制能力。在市场波动加大时,该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投行净收入普遍下滑
投行业务作为券商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受政策调整影响,业务规模明显收缩,同时还面临着严格的监管压力。
券商投行业务净收入普遍下滑,42家上市券商中,有36家投行净收入同比下滑,其中17家同比下滑幅度超30%。其中,华林证券投行净收入同比大跌84%,中信建投同比下滑约50%,长江证券下滑幅度也超40%。
2023年共计14家上市券商投行净收入超过10亿元,2024年这一数字减至7家。
不过,也有不少券商投行业绩逆势增加。首创证券投行净收入逆势增长91%至1.84亿元,第一创业同比增长46%至2.78亿元,太平洋、广发证券同比增长均接近40%,中国银河、南京证券同比增幅均超10%。
在投行业务收缩之下,东兴证券转身发力自营业务。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该机构投行业务净收入分别为10.84亿元、11.52亿元、5.84亿元、4.73亿元,自营业务净收入分别为9亿元、-7.03亿元、8.77亿元、20.91亿元。
如何平缓业务波动
经纪业务相对稳健,投行业务业绩普遍下滑,自营业务则表现出较强的“靠天吃饭”特征。东兴证券、中泰证券、长江证券、长城证券等近三年自营业务波动都较大。
对于大中小券商而言,如何调整自身业务结构比例,以平缓业务的波动?
“头部券商通过多元化、分散化的业务布局平抑单一业务造成的周期性波动,目前来看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吴马涵旭表示。
“券商收入结构大头是交易佣金,因此注定了目前靠天吃饭的格局。”龚涛表示,目前头部券商自身实力较强,有能力在权益市场找到更多的收益,所以要充分发挥其资金优势。而中小券商只能从经营特色上找出入,形成不对称优势,这才是竞争核心。
周赟指出,为了平缓业务波动,券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优化投行业务结构。在IPO业务萎缩的情况下,大力拓展并购和资产证券化方面的业务,并在新兴产业开拓新的客户;二是进一步将传统经纪业务向全面财富管理业务转型,通过完善的产品矩阵和服务能力,增强客户粘性,促进客户群的长期稳定增长;三是从投资策略、风险控制、投研能力、人才团队等多方面着手,提高自营业务获取绝对收益的能力,并以更长的期限评价自营业绩,弱化其看天吃饭的倾向。
证券时报
2025-05-01
国际金融报
2025-05-01
格隆汇
2025-05-01
红星资本局
2025-05-01
格隆汇
2025-05-01
格隆汇
2025-05-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