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2025-05-01 01:31:52
(原标题:银行股价值排行榜(第19期):银行股的艰难时刻)
继续我们的银行股价值排行榜,第19期,这是在2025年4月30日,所有银行一季报发布之后的榜单。
再强调一遍,本榜单是投资价值的排行,不是单纯质地的排行。
是公司质地+公司估值的综合评级。
质地不过关的,直接就PASS掉了。
比如民生银行,拨贷比都掉到2.1%了,未来一个不小心整出个大雷也不一定,这类型的银行即使估值看起来很低也不能参与,小心为上。
在质地较好,且最具代表性的银行股中选取19家进入备选池,其中包括:
国有大行3家,农行、中行、邮储;
股份行3家,招行、兴业、平银;
城农商行13家,成都、长沙、江苏、杭州、南京、宁波、常熟、无锡、张家港、苏州、齐鲁、青岛、渝农商行。
此为第一轮初选。
在以上股票池中,再选出质地最好,同时估值最低的14家银行进行排序,得到本期榜单:
本期处在投资价值T0级别银行只有一家,杭州银行;
T1级别银行四家,分别是齐鲁银行、成都银行、长沙银行、江苏银行;
T2级别银行两家,分别是常熟银行、招商银行;
T3级别为剩下几家银行。
以上榜单排名分先后,排名越靠前,投资价值越显著!
接下来针对本期榜单解答一下部分股民朋友的疑问。
首先强调一下,所有上市银行的财报我都是看过的,应该很难出现漏网之鱼,我读财报的数量,一定能超过99.99%的银行股投资者。
以上19家银行的报表,关于资产质量,还原拨备后的真实盈利能力等数据更是反复地看了又看,仔细对比,再结合PB估值,分红比率等数据测算投资收益率,横向比较后才得到投资价值排行。
如果某家银行落选了,或者排名退步了,一定是有原因的,要么是盈利能力不足,或盈利能力下滑,要么是估值(主要是PB)偏高。
我做这个榜单已经到第19期,视角一定是中立的,客观的,以后回溯的时候要能经受得住时间的检验。
除了用于我自己的投资,也希望给银行股投资人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
我从2020年6月起,在球里建立了“银行评级同步组合”,选取榜单前三位的银行进行等比例配置,目前取得了104%的投资收益。
如图:
注意,这个收益完全是在被动配置评级前三位,不进行高抛低吸,不择时,不加杠杆的情况下取得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回撤,我觉得很不错了,完爆大多数宽基指数,也包括银行指数。
从2020年6月算起,银行ETF加回分红后的涨幅是56%,我们的组合跑赢银行指数48个百分点;
沪深300ETF加回分红后的全收益涨幅是6.2%,我们的组合跑赢98个百分点;
期间银行股的标杆招商银行,加回分红后的涨幅是48%,我们的组合累计跑赢招行56个百分点。
很多老股民应该记得,2020到2021是招商银行表现最好的时期,我顶着压力发布评级,招来各种嘲讽、谩骂、质疑、贬低,说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城农商行,怎么好意思和我们“伟光正”的价值投资标杆~~招商银行放在一起比较的?
但是事实证明,长期来看股价一定会向价值回归,再好的股票如果买贵了,也要遭受估值的惩罚!
比如之前非常好的招商银行,卖到了2倍PB,就有“高估”的嫌疑,其实绝对估值也不高,但是市场上同时还存在着0.5倍PB的,还不错的其他银行,这就不合理了。
对吗?
很多看起来很“烂”的股票,其实并没有那么烂。
尤其是我选的银行,质地至少是在银行业中上游的。说句不好听的,国内银行破产一半儿,也轮不上这几家,所以如果能兼顾一个很好的价格,假以时日,价值被市场发现了,其投资收益就很容易跑赢市场均值。
这个评级包括的客观指标有两个,PB和分红比率。
主观指标一个,还原拨备后各家银行的真实ROE,也就是真实盈利能力。
PB这个东西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对股价的支撑作用,依然被大多数股民朋友忽视。
我前几天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关于“PB-ROE-分红比率”三个参数组合的投资收益测算表。
好多人也找我拿到了这个表格,但是我发现大家对这个表格的疑问很大,比如净利润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分红,如何复投,净资产如何累积,等等。
而且好多人其实不理解“贴现”这个概念,即使得到了未来某一年的投资回报,也不会计算实际的年化投资收益率。
这里就出现分歧了。
我经过分析,测算,认为一家银行即使未来业绩不提升,估值不回归,分红比率不提高,也能至少给我带来13%的年化投资收益。
但是好多人算不出13%这个数,导致大家不敢买,不敢长期拿。
为什么银行板块长期遭受市场打压,估值始终上不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计算投资回报率的人,太少了。
这也是价值投资的门槛所在。
我早就发现,很多所谓资深的投资人,也少有能把估值讲明白的。
大家可以看看市面上关于价值投资的书,大部分都在讨论商业模式、竞争优势、成长性这些容易被定性的东西,而对于很重要的,估值的部分,基本都是一笔带过,包括很多券商的研报也是这个样子的,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看不懂,或者说没有系统地学过,研究过估值。
说一家公司好,业绩好,利润增速快,这个很容易,但是如何定价,什么价格是高估,什么价格是低估,是用PB估值,还是用PE估值,还是PS估值?还是对自由现金流折现?
当涉及到定量的时候,难度就上来了。
你可以讲投资是“估值的艺术”,因为是艺术,所以允许模糊。
但我认为首先应该尽力往精确的地方探索,有了一个大致的“锚点”,再围绕这个锚点做模糊定价。
而不是一上来就在那儿模糊,那可能就偏得没边儿了。
扯远了。
这里要谈的重点是,理解PB和分红比率之间的关系:
对于高PB,且高ROE的银行,最好是少分红,比如曾经的招商银行,在以前PB达到2倍的时候,不分红才是对股东来说最好的选择,很多人理解不了这一点。
而对于那些低PB的银行,尤其是0.5倍PB以下的银行,则是分红越高越好,分红越多,越能迅速增厚股民们的实际收益,因为分红复投,用分红来继续买入极低PB的股票,那么我们实际持有的净资产的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公司本身赚钱的速度,也就是公司自身的ROE。
而对于那些正好是1倍PB的股票,则分与不分,分多少,都是无所谓的,并不影响股票的实际价值。
而正因为市场上大部分股民,包括各种机构参与者,都不能理解以上的估值原理,所以他们发明了一个“高股息”的概念。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对于一个股票,永远是分红越多越好,股息率越高越好,这个肯定是不对的。
有多少人敢直截了当地讲出来,说我支持一家高成长的公司,少分红,最好不分红?
很少有人敢这么讲,因为“多分红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已经成了好多人的思想钢印,我说不分红也无所谓的时候,一定会被口水淹没,是要被骂惨的。
但是我脸皮厚,我无所谓,大家不敢讲的话,我来讲。
我在最初看到“高股息”这个概念板块走牛的时候,还是有点儿蒙的,后来试着去理解市场。
其实这个感觉有点儿像,你已经上了三楼,但是市场还在二楼泡澡,还没有搓完背。而且因为市场手里拿着钱,能决定未来股价的走向,结账的人不来,导致你在三楼啥也干不成,走得再快都没用。你还得再返回二楼,陪市场把背搓完,陪他聊一会儿,还得试着理解它的想法,然后大家再一起上三楼,完成生命的大和谐,完成价值的最终回归!
这个过程是有点儿痛苦的,其实很多关于“策略”的研究,很多所谓“自上而下”的研究,就是在研究市场。
比如最近两年市场上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认为如果宏观不景气,那么就一定要降息,此时高股息策略就会占优。仔细想想,这个策略的逻辑其实很扯淡,它完全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有些不是高股息的票,其实成长性更好,预期投资回报率更高,但是市场会认为这个票就是不如高股息。
没有办法,上面说过了,钱在市场手上,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的流向,也就会左右你未来的投资收益。
以上是PB和分红比率两个指标,这还是客观指标,打开股票软件一眼就能看见的。
能吃透这两个客观指标的人都不是很多。
而最后一个主观指标,真实ROE,是我自己根据不同银行的资产质量,拨备的边际变化,通过同业对比,将拨备还原到他们各自的净利润上,得到“真实净利润”,进而得到了真实ROE的指标。
我认为很好用,但是解释起来非常麻烦,各家银行历年真实ROE如下表:
很多时候我也就懒得详细解释,因为沟通是有成本的,而我的时间并不是无限的,还有好多工作要做。
有的时候也是有一点私心,我认为这个是我用来吃饭的家伙,是《银行股价值排行榜》之所以长期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简单说说。
很多人其实也知道,银行的拨备,就是银行利润的一部分,而银行的利润,是先流进拨备池,再流出来成为报表上的净利润。
所以,利润就是拨备,而拨备同时也是利润。
利润和拨备是不能割裂开来看的。
为什么有的银行即使在降息周期,在宏观环境不好的时候也能保持净利润的正增长?
其实就有之前储备的拨备比较多,比较厚,后面可以持续释放这个关键因素的影响。
如果我能掌握各家银行报表利润的增长情况,同时还能把他们拨备的变化也还原回去,得到更接近真实情况的“真实净利润”,那么也就能把握他们未来报表业绩的走向。
而这个过程,需要对各家的实际不良,逾期率、逾期90天以上率等进行处理,需要考虑拨备的充足程度,考虑对实际不良和新生不良的覆盖程度,对这些细节进行反复测算。
其中还有税收的影响,比如利润流进拨备,再流出到报表,变为净利润这个过程,是要扣一道20%左右的所得税的。
每发布一期这个榜单,涉及到的计算过程相当复杂,一些概念,其实是很多股民朋友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理解起来难度很大。
但是大家也能看出,我肯定不是乱评的,搞一遍这个东西耗时至少在二三十个小时,如果这个东西没有意义,我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时间去做?
这还是后期系统搭建起来了,把一些关键的数据都填进去就可以了,早先构建系统的过程要困难得多。
依托《银行股价值排行榜》的研究成果建立的组合,我对这个组合未来五年继续跑赢沪深300ETF和银行指数ETF,非常有信心。
而且我敢断言,结果一定是大幅跑赢,每年至少跑赢5个百分点以上,五年累计跑赢30%以上!
这还是保守估计。
这不是我吹牛皮,而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的。
我之前在《还买毛的高股息?》一文中,质疑了很多银行炒作高股息概念,使估值高于板块平均值很多的现状。
最近一季报出了,大家也看到了,一些高股息银行的业绩开始负增长了,然后我看很多人还有些惊讶,说是业绩暴雷了。在我看来完全就是符合预期的表现,因为高股息本来就是一些股票的虚假光环。
光环迟早褪去,所有股票最终都会呈现出他们本来的样子。
对于高估值的股票来说,时间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而一些真正优质的银行,低估值的银行,时间是他们的朋友,价值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被市场重新发现!
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对您有帮助,可以点个小赞,感谢您的转发,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力回复您。
延伸阅读:
速评6家银行一季报:杭州、成都、江苏、长沙、齐鲁、苏州
@今日话题
#季报解读# #一季报解读# #银行股大跌#
$杭州银行(SH600926)$ $齐鲁银行(SH601665)$ $成都银行(SH601838)$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雪球
2025-05-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