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智能驾驶2025:从技术平权到生态重构的产业跃迁

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04-30 21:09:13

(原标题:智能驾驶2025:从技术平权到生态重构的产业跃迁)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浅浅

编辑 | 闪电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2025年的新能源智能车市场,“All in智能化”已经成为最高频提及的关键词。在这背后是高阶智驾正在加速提升的渗透率:2025年L2级别以上的智驾渗透率有望触达21.4%的新高度。在“技术、成本、市场”的共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入门级车型开始搭载智驾功能,一场技术普惠带来的智驾平权正在到来。

作为在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毫无疑问的技术和产品高地,中国智驾行业的影响力已经从国内市场逐步向全球市场扩散。国产智驾技术的普惠与生态重构正成为推动智驾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1、中国智驾公司的机遇

如果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由特斯拉这样的西方公司主导,那么智能化的下半场显然是中国厂商的主场。依靠快速的技术突破和规模化,中国智驾企业在传感器、智驾算法、系统集成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优势。

目前,中国已形成从传感器、芯片、域控制器的完整产业链,在成本效率比上建立代际优势。据相关机构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将占据全球智驾市场33%份额,技术输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美元。这一领先地位的建立,是产品技术突破和智驾行业产业链协同的共同作用。

以激光雷达为例,2024年前装搭载率已突破8%,预计2027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6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1%。硬件成本的指数级下降为智企出海构筑了坚实底座。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域控制器市场也随之迅速攀升,未来增量可期。依托“硬件普惠+软件进化”的双重驱动,中国智驾方案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在海外市场中展现出竞争力。

眼下,智能驾驶行业正经历从“堆砌硬件”向“算法优化”的竞争转向。随着软硬件协同效应凸显,海外竞争核心已升级为技术迭代能力和成熟产品可落地的比拼。

IDTechEx最新数据显示,主动安全技术已成为新车标配:美欧市场近90%新车配备AEB系统,日本34款调研车型更实现100%标配。欧洲自2023年7月起已将AEB列为强制配置,推动车道偏离预警(LDWS)、紧急车道保持(E-LKP)等L0-L2功能快速普及。

商用车标配的盲点监测系统也逐步向乘用车渗透,通常需配备2-4个雷达传感器提升安全性。

市场发展呈现明显高阶化趋势,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半数新车将搭载L2+/L3功能;至2042年,欧洲L2+/L3市场规模将超40亿美元,带动ADAS整体市场突破160亿美元。

其中L2+系统凭借高速领航辅助驾驶(NOA)、城市NOA等进阶功能成为竞争焦点,IDTechEx预测其全球市场规模将在2045年达到179.8亿美元,实现从豪华车到主流车型的全覆盖。这一演进正深刻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推动感知硬件、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持续升级。

当然,跨界创新浪潮也在加速重塑产业边界。机器人产品开始吸引众多智驾公司的关注,小鹏机器马共享XNGP导航决策算法,技术复用率超60%。这意味着智驾企业所构建的“感知-决策-执行”的全栈能力,能够无缝切入像工业自动化、低空物流这些万亿级新市场中。

面对智驾技术的跨界发展潮流,一些有技术储备和市场洞察力的企业已经率先从技术预研迈入市场拓展阶段。

以知行科技$知行科技(HK|01274)$为例,其在2025年曾公布,知行科技全资子公司——艾摩星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摩星机器人)正式成立,业务覆盖多种类机器人、核心软硬件等相关业务,契合“AI+汽车”向具身智能领域延展的产业发展方向。

艾摩星机器人将依托知行科技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利用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系统在视觉感知、多模态交互等方面的技术通用性,聚焦机器人技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布局,探索多场景应用落地,“AI+汽车+机器人”的跨界融合布局。

知行科技虽以自动驾驶为核心业务,但在域控制器、感知算法、中间件及计算框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向具身智能、多场景自动化的拓展战略,无一不显示出智驾行业头部企业对机器人市场的极大看好和重视。

在这一行业趋势的推动之下,头部玩家正从单一方案供应商进化为技术生态的“奠基者”。

华为“车-机-人”全场景互联、知行科技“AI+汽车+机器人”的跨界融合布局,标志着行业竞争进入跨界协同的新阶段,由智驾行业带来的技术扩散,开始对机器人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在提升机器人行业竞争力的同时,让更多消费者开始关注这个品类,一个有智驾技术赋能的机器人,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和增长潜力的巨大市场。

2、技术普惠与生态野望,智驾领域的样本

硬件层面的降本增效,以及软件生态层面的全球化适配,中国智驾企业让“技术普惠”和“智驾平权”真正落地。市场的正向反馈也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加速迈进。随着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场景的拓展,中国智驾企业将在更多领域复制这一模式,持续引领全球智能出行的变革。

首先,智驾企业让昂贵的硬件从“奢侈品”变成“标配”。智能驾驶曾长期是豪华车的专属配置,核心原因是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硬件的成本居高不下。“全栈自研+国产替代+规模化量产”成为中国智驾企业低成本量产智驾硬件的核心优势,让智能驾驶真正走向大众市场。

中国智驾企业凭借“技术普惠”模式,正在这场变革中扮演关键角色。从硬件降本到软件全球化适配,从车企赋能到跨界生态布局,中国玩家让智驾技术开始在入门级车型普及开来,并有望将这一模式复制到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

作为一家长期致力于智能驾驶技术研发的企业,知行科技在环境感知、决策算法等核心领域中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得益于全栈自研的发展战略,知行科技能够牢牢握住技术路线的主动权,以快速迭代和技术优化能力满足车企和消费者的智驾需求。而且,在汽车智能驾驶方面所积累的避障、路径规划、障碍物识别等技术,有望复用到智能机器人产品平台。

此外,知行科技正加速抢占低空经济的先机。根据此前发布的港交所公告,知行科技收到国内某知名飞行汽车公司的《定点开发通知书》,前瞻性的布局能够看出其对低空经济发展趋势的看好。多元化的业务探索,有力的证明了知行科技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洞察方面的优势。

而当智驾行业从技术验证期转入商业落地期时,企业要有实现城市智驾场景的技术硬实力,并在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间找到平衡点。

3、智驾技术的多元化布局

当智驾能力成为车企的“标配”,智能驾驶行业正在面临一场残酷的洗牌。用多元化发展来对冲风险,把机器人作为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成为很多智驾企业顺理成章的选择。

作为率先嗅到这一趋势的玩家,知行科技通过布局机器人业务,以技术复用带来的边际成本递减,让其在机器人赛道迅速建立起降维打击的优势。

从让入门级车型拥有高阶智驾能力,到让机器人具备“AI智慧大脑”,中国企业的技术普惠哲学正在重构全球智能产业。汽车与机器人的技术边界正在越发模糊,智驾公司的终极形态将是“智能移动解决方案商”——既能帮车企造出更聪明的车,也能制造更聪明的机器人。

然而,真正的竞争远不止于技术迁移,最终要比拼的是生态构建能力的强弱。

在智驾行业中,头部企业纷纷布局“汽车+机器人”的双业务。地平线推出“征程+旭日”芯片矩阵,同时满足车机与机器人算力需求;百度飞桨平台支持开发者一键转换自动驾驶与机器人算法模型。

未来的行业霸主,必然是能同时驾驭“轮子”和“双腿”的超级平台。这场“未来之战”没有旁观者,只有抓住技术普惠红利的先行者,和固守单一赛道的掉队者。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智驾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头部智驾公司将凭借技术实力、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占据领先地位,而新的竞争者和挑战者也将不断涌现,这实质使得行业的激烈也更加白热化。

因此,智驾公司需时刻保持警惕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并调整和优化其战略规划和产品布局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注: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