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豆王”经销商躺平:只能靠玻璃瓶豆奶“活着”了

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04-30 20:09:34

(原标题:“豆王”经销商躺平:只能靠玻璃瓶豆奶“活着”了)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付艳翠

编辑 | 冯羽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饮料市场的旺季即将来临,憋不出爆款的维他奶,这次选择将目光转向果味饮品。

近日,维他奶集团上线了两款新品——主打“轻爽”的维他鸭香柠檬茶和果味维他奶白桃豆奶饮料。

(图 / vitasoy维他奶淘宝旗舰店)

这家创立于上世纪40年代的豆奶品牌,曾凭借广告人纪文凤为其创作的“维他奶,点只汽水咁简单”(不止是汽水这么简单)口号在中国香港深入人心,又因为豆奶价格低廉且营养丰富,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到上世纪90年代,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维他奶更是电影主角手中的常客。诸如电影《甜蜜蜜》中,黎明和张曼玉一起喝维他奶看香港录影;《少林足球》里面,周星驰喝着维他奶,一个人坐在街边思考人生等画面。

(图 / 百度图片)

这不仅让维他奶成为中国香港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也让维他奶在内地消费者心中存下深深的烙印。在2021财年(2020年3月-2021年3月),维他奶更是创下75.20亿港元的业绩,成为行业名副其实的“豆王”。

不过,近几年除了其两大主打单品豆奶、柠檬茶所属赛道本身面临激烈竞争外,公司中国内地管理层频繁变动,尤其是经历了2021年的舆论危机后,即便维他奶不断推出新品、搞营销,却始终未能恢复昔日辉煌。

85岁的“豆王”,正因为产品创新不足、渠道管理混乱、品牌形象老化等问题,面临严峻考验。

1、“豆王”盯上果味饮品

居住在云南的00后李娜明显发现,近几年维他奶似乎有意不再局限于维他豆奶和维他柠檬茶两大单品,开始不断尝试开发新口味产品。

“感觉我们这边货架上维他奶所占面积不断扩大,口味也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比如豆奶就有高纤醇豆奶、香蕉豆奶、草莓豆奶等口味,还有无糖柠檬茶这些。”李娜向「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表示。

(图 / 云南某超市货架上的维他奶产品)

事实上,维他奶作为老牌豆奶企业,曾长期以经典豆奶和1979年就推出的维他柠檬茶作为主打产品。虽然经典口味有一定消费基础,但在消费者口味日益多元化的当下,其创新速度的明显不足一直被外界所诟病。

近几年,在主力产品领域,维他奶开始开发更多产品,以适应当前消费者口味。

比如在豆奶产品上,维他奶扩大了豆奶类别,推出了诸如健康功能型豆奶系列、茶饮风味豆奶系列和果味豆奶系列等。包括在2019年推出名为“咖啡大师”的豆奶、主打低碳环保的“青亲地球”纯味豆奶、强调“0胆固醇”“添加维生素B2、B6和烟酰胺”等健康卖点的低糖/无糖豆奶等。

(图 / vitasoy维他奶淘宝旗舰店)

不过,截至目前,这些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可能依旧不大。

公开资料显示,维他奶在2014年之后就并未公布产品收入结构。彼时,维他奶的全球收入中豆奶居首位占比48%,茶饮料位列第二占比22%。

“从我的销售情况看,主要还是经典豆奶产品和经典的维他柠檬茶销量更好些。其中,瓶装维他奶利润更好,其他产品不赚什么钱。”维他奶经销商万子一向「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透露。

李娜也向「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表示,她最爱喝的也还是维他经典口味的柠檬茶,“但要说特别喜欢也不会,就是偶尔去食堂吃饭时,想喝饮料就随便买一瓶。”

今年3月,转机似乎发生了。

或许是由于果汁类产品热度飙升,近期,维他奶港版绿茶苹果味饮料因其独特的酸甜口感和清新的包装设计,被网友们戏称为新一代的“解腻神器”,从而意外走红网络,成为了年轻消费者追逐的“新宠”。

(图 / vitasoy维他奶淘宝旗舰店)

此前更有媒体报道,淘宝维他旗舰店中,港版苹果汁饮料产品上线没多久就宣告售罄。

“维他奶苹果味饮料味道酸甜,我之前在小红书上看到有‘自来水’分享这款饮料好喝,我也买了一盒尝试,觉得好喝,我后来又在网上购买了一箱。”90后消费者林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搜狐网2025年2月发布的《2024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2024年1-7月期间,线上果味饮料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销售同比增长8%。

这似乎让维他奶看到了果味饮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于是,公司又推出维他鸭香柠檬茶和维他奶白桃豆奶饮料。

不过,维他奶新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依旧有限。

“线下看到了可能会尝试一下,但好像也没那么想喝。”李娜表示。

即便小火了一把,但维他奶若想让新品出圈,也并不容易。

2、经销商“躺平”:价格混乱难出货

时间回到1994年,维他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同年,维他奶在深圳工厂建成投产,随后维他奶便以华南市场为主阵地,逐渐向全国扩张。

2016财年,维他奶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额已经开始超越中国香港地区。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年在中国内地豆奶市场,维他奶市占率第一,高达41%,成为名副其实的“豆王”。截至目前,中国内地依旧是维他奶的最大市场。

“但过于保守的市场策略,让维他奶错失了发展红利。”媒体人刘小倩向「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表示,维他奶业务长期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华南核心市场,尽管也向其他区域渗透,但整体扩张速度较慢,也错失了品牌早期的增长机会。

事实上,进入内地市场30年,维他奶的优势区域仍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其中,生产线的布局也限制了其进入更多市场。维他奶中国内地官网显示,维他奶在中国内地主要有5个生产运营中心,分别在深圳、上海、佛山、武汉和东莞。

没有在北方建厂的维他奶,在北方市场的消费基础一直不强。

“我小时候都是喝维维豆奶,没听过这个牌子(维他奶)。我还是来南方上大学,才和同学偶尔喝一下维他奶饮料,但后来我减肥,就再也不买相关饮料了。”在河北长大的00后丽佳表示。

「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走访了河北多家线下商超发现,商超内维他柠檬茶的铺货较多,几乎大型商超、社区商店都有销售。但维他豆奶只有在大型商超内才能看到相关产品。

(图 / 北方地区更依赖柠檬茶)

“咱们这边维他奶主要是柠檬茶贡献销量,维他豆奶和维他新产品相较而言流通性则差了些。”一位河北的经销商表示。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价格冲突,一度是维他奶在内地市场开拓缓慢的导火索。

资料显示,2019年开始,维他奶开始重视电商渠道,追求更多的利润,导致经销商窜货严重,有部分线上电商平台的销售价只比经销商进货价贵0.5元,导致线下经销商体系被破坏。

即便维他奶行政总裁陆博涛在2024财年业绩说明会上曾表示,在渠道方面,线下实体店、超市等传统渠道依然是维他奶的业务重点,该公司不参与电商渠道极端的价格促销,“这样做不仅使业务更具盈利性,还避免了与其他更重要、占据更大份额的渠道发生潜在冲突”。

线上低价促销依旧给线下经销商带来压力,渠道冲突至今依然没有缓解。例如,电商平台250ml豆奶售价低至2元/盒,而线下超市价格在3-3.5元,电商平台1L装豆奶售价低至6.98元/盒,而线下超市的促销价格还要7.9元。

经销商们的货依旧难卖。

“我这里60平方米的仓库,几乎堆满了维他奶的产品。”万子一向「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透露,现在经销商压货严重。

万子一感觉,维他奶的策略太保守,“在业内,那些市场做得好的饮料品牌,基本都在终端投入了不少费用。大型商超里各种堆头,线下也都加码了终端冰柜的投入。但维他奶却反应平平。”

于是,经销商对推广维他奶产品的积极性也降低,进一步影响了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销售效率。

“我现在已经躺平了,就靠玻璃瓶豆奶(利润高)在餐饮渠道表现还不错‘活着’了。”万子一叹道。

3、本土品牌抢食,寒冬来了

从中国香港起家,到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维他奶一直靠左手豆奶,右手柠檬茶这两大单品支撑公司业绩。但如今,豆奶和柠檬茶这两大赛道,都面临本土品牌的疯狂抢食。

植物奶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豆奶、核桃露、杏仁露、椰汁等,都属于植物奶范围。当时间倒回到2020年,在健康风潮背景下,贴上“新消费”标签的植物奶市场成为新风口。

于是,豆奶、椰奶等传统植物基饮料焕发出新生机,如每日盒子、奥麦星球、植物标签、小麦欧椰等燕麦奶、植物奶等新兴植物蛋白饮料品牌纷纷涌现,且多个品牌获得资本注入。伊利、蒙牛、OATLY等巨头也纷纷布局,推出燕麦奶、杏仁奶等创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后来,甚至连做酱油的海天味业都推出了豆奶产品。

那几年,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以低脂肪、零蔗糖、高膳食纤维代餐等作为卖点的各类新型植物奶。

于是,在豆奶市场,维他奶不仅要与北方的维维、宏宝莱,西南市场的唯怡贴身肉搏,还要面临跨界巨头和新兴品牌的抢食。

而在柠檬茶饮料方面,不仅农夫山泉、统一、香飘飘这些老牌企业都推出了柠檬茶产品,随着健康茶饮品牌元气森林崛起,甚至连现制茶饮品牌奈雪的茶也都推出了柠檬茶产品,让维他柠檬茶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

(图 / 柠檬茶竞争激烈)

“这个赛道太卷了,维他奶被层出不穷的饮料新物种抢走了份额。”刘小倩向「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感慨道,Z世代消费者更倾向于尝试新品牌和个性化产品,对传统品牌的忠诚度较低,维他奶处境并不乐观。

00后晓薇也不得不感慨,“主要是现在消费者的选择太多了,感觉维他奶几十年如一日的包装也没有什么新鲜感,价格也并不便宜。”

下,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达到了新高度。

陆博涛曾表示,“维他柠檬茶一直以来都定位高端,但当我们发现市场的平均价格发生变化时,我们也需要进行调整,以保持与市场平均水平的相对定位。”

但现实是,「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走访线下商超发现,维他奶相比同类饮料依旧没有价格优势。

(图 / 维他奶没有价格优势)

叠加2021年,维他奶曾因公司层面的不当言论而导致品牌受到重创,彼时内地很多超市、商店都下架了维他奶的产品。2021/2022财年财报显示,维他奶也经历了近20年来的首次亏损,维他奶内地收入骤降28%。

即便近两年维他奶的业绩有所回暖,但其面对的市场依旧残酷。

2024/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维他奶内地收入为19.58亿港元,同比去年19.62亿港元收入下滑了400万港元。据界面新闻报道,2018-2021财年,维他奶中国内地市场收入分别为37亿港元、46.28亿港元、45.04亿港元和50.08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继劲酒、江小白、唯怡豆奶、大窑汽水、北冰洋等饮品之后,椰汁等植物奶品牌也开始重新审视餐饮渠道的特殊价值。届时,维他奶将再一次面对竞品的贴身肉搏。

“维他奶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好时期了,还是做好经历‘寒冬’的准备吧。”万子一表示。

维他奶想要重回业绩巅峰,更难了。

*注:文中题图来自维他奶官方微信公众号;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