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2025-04-29 10:30:00
(原标题:ETF基金异化 博时基金百亿产品受挫)
炒股票太难,那就买指数基金。这两年,不止是个人投资者,连公募基金也开始全面拥抱ETF了。
权益大厂博时基金近期在上交所召开了一场以“新机遇”“新引擎”为主题研讨会。董事长江向阳在现场表示,ETF将成为投资人联系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联系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博时基金将抓住时代机遇,以投资者利益为导向,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据江向阳介绍,博时基金正在加快改革创新,打造下一代“ETF价值赋能体系”,特点可概括为“资产多元化、研究深度化、服务投顾化、运营体系化和生态可持续化”。
博时基金全面拥抱ETF背后,该公司权益基金正面临严重挑战,ETF被认为是破局的关键。
1
明星基金经理“祛魅” 投资者转投ETF
截至2025年3月31日,博时基金管理层资产规模为10324.88亿元,比2024年末减少了超500亿元。其中主动权益类产品(股票型+混合型)规模缩水较为严重,由2021年最高时1856.96亿元缩水至1222.42亿元。
近年来,博时基金一些主动权益类产品因为出现严重亏损而备受质疑。比如,由明星基金经理曾鹏管理的博时沪港深优质企业A、博时军工主题A任期回报分别为-40.43%、-32.44%。去年7月3日同期卸任的博时新兴消费主题A、博时半导体主题A、博时消费创新A等产品亏损幅度超过40%。
另一位明星基金经理陈鹏扬管理的博时价值臻选持有期亏损幅度近50%,而由吴渭管理的博时汇兴回报一年持有期、博时汇融回报一年持有A等产品亏损幅度也超过了30%。
但在产品遭遇巨亏之后,基金公司还收取了巨额管理费用。比如,博时汇兴回报一年持有期混合自2021年1月成立以来亏损了42亿元,但是博时基金还是收取了5.4亿元管理费。
由此也让投资者开始对明星基金经理“祛魅”,作为跟踪指数被动投资的ETF反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公募基金顺水推舟加快ETF产品发行。
自2022年以来,中国ETF基金开始爆发。2023年底,ETF规模迈上两万亿元大关,10个月后突破3万亿元。而从3万亿元到4万亿元,仅用了7个月。从2万亿元、3万亿元再到4万亿元,ETF规模一年上一个台阶。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0日,全市场ETF已经达到1135只,规模突破4万亿元,其中股票型ETF规模为2.95万亿元,占比73.55%,其次是跨境ETF规模为4976.37亿元,占比12.4%。
在过去两年,博时基金的ETF基金规模也实现了大幅增长,由2021年末的350亿元左右增长至今年一季度末的1436.45亿元。不过在规模上实现跃迁过后,ETF基金在降低风险方面效果似乎并不显著。
2
ETF基金异化 部分产品亏损严重
ETF简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是一种跟踪“标的指数”变化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起源于1987年美国 “黑色星期一”股灾后对风险分散工具的需求。1993年,美国证券交易所推出标准普尔存托凭证(SPDR),标志着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正式诞生。
我国的ETF起步较晚,2004年12月国内第一只ETF才问世,随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直到近两年才迎来爆发,尤其是2024年更是ETF发行大年,首批中证A50ETF、首批沙特ETF先后获批面市,将市场热度推向高潮。
相较于传统的股票型产品或者混合类产品,ETF基金具有低费率、交易迅速、操作透明等优势。此外,由于ETF产品资产配置上以复制指数为主,一方面可以减少对基金经理个人投资能力依赖,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了投资者自主挑选个股的成本,避免“单押一只股爆雷”的风险。因此,有投资者把ETF称为“懒人理财神器”。
不过ETF产品也并非没有风险,过去几年部分ETF基金已经出现了大幅亏损。比如,博时基金旗下百亿基金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自2021年3月18日成立以来收益率为-51.21%,累计亏损了38.85亿元。此外,博时中证新能源ETF、博时中证全球中国教育ETF等产品亏损幅度也超过了50%。
ETF产品出现巨亏,究其背后原因,还是因为国内ETF基金还是过于粗放了。在公募基金一哄而上扎堆发行ETF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部分产品设计上已经异化,ETF沦为营销噱头。
可以看到,亏损的产品几乎都是行业主题ETF,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成立后把A股各类医药股买了个遍。虽然可以降低单只股票风险,但却无法分散行业系统性风险,这和投资者购买个股并无太大区别。(内容来源|远见资本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4-29
格隆汇
2025-04-29
智通财经
2025-04-29
格隆汇
2025-04-29
格隆汇
2025-04-29
银柿财经
2025-04-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