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星展中国行长、行政总裁郑思祯: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出海”仍是未来发展的长期趋势)
【导读】专访星展中国行长、行政总裁郑思祯: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出海”仍是未来发展的长期趋势
中国基金报记者 马嘉昕 近年来,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备受市场瞩目。自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以来,短短两个月内,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加码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宏大版图中不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国经济的鲜活体现,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中美贸易战无疑成为影响经济走向的关键变量,也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但征程上的曲折只是短暂的“涟漪”。 在此背景下,我们邀请到星展中国行长、行政总裁郑思祯,以其视角解读中国企业“出海”的新思路,共同探寻新形势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将向价值链上游迈进 《中国基金报》:贸易战这一扰动因素为我国今年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贸领域业务带来了一定的“阴霾”,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问题? 郑思祯:在当前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的背景下,我认为中国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相较于以往处于更有利的位置。换言之,相比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初期,中国经过几年的调整,已经具备更强的能力来应对挑战,甚至可能在逆全球化的趋势中抓住结构性的机遇。 新兴市场的需求数量增长有望帮助缓冲因减少对美贸易收入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失。实际上,在2024年,中国—东盟的出口在显著增加,其出口额已占据中国总出口额的16.4%。 同时,我预计,中国政府将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刺激措施及宽松政策,以支撑经济稳定发展,从而适度抵消因对美贸易收入造成的影响。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贸易战对民营经济发展造成的扰动,又会带来哪些改变? 郑思祯:从长远来看,我认为,中国可能会以实质性的方式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价值链的上游迈进,或通过对产业和技术的升级,进而奠定全球产业链和服务链中的地位。例如,服务业可能从过去以基础消费如零售、餐饮等向未来的金融、科技、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领域迈进。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绿色能源将成为中长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同时,展望未来经济发展,消费基础的扩大,以及人工智能、自动化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平稳增长,这也将一定程度上抵消资本形成放缓的影响。
《中国基金报》:中国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出台了非常多的积极举措,在此背景下,星展银行是否也有一些积极的布局? 郑思祯:作为东南亚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深耕中国内地市场超过三十年,深刻理解中国和亚洲的经济发展脉络,将自身定位为链接亚洲资源的金融桥梁。 面对全球宏观环境的风险和动荡,星展银行利用集团强大的信用评级、新加坡的地缘优势,并依托中新两国前瞻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征程中的可靠合作伙伴。 事实上,星展银行从几年前就已开始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立了新经济团队支持其发展,利用亚洲的生态资源和整合的金融解决方案,在全生命周期阶段引领新经济企业成长。同时,近年来,我们还在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结合对亚洲产业价值链的深刻理解和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助力提升企业供应链的韧性和效率。
民营企业“出海”仍是未来发展长期趋势 《中国基金报》:能否以你的视角,谈谈近年来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感受? 郑思祯:中国民营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建构要素之一,正在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交汇点上实现多维度的突破。整体来看,他们不仅在用前沿科技重塑行业生态范式,推动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更通过“本土创新+全球运营”的模式,在国际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中国基金报》:我们关注到,近年来,星展银行(中国)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能否结合你的服务体会,介绍下中国企业“出海”有哪些趋势性变化? 郑思祯:我们观察到,近几年,民营新经济企业“出海”的意愿非常强烈,很多企业认为“出海”已从过去的“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同时,中国企业“出海”也发展成从以大型央国企为主导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到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并且从“产品出海”进入了“品牌出海”以及“产业链出海”的新阶段。 从新趋势变化来看,主要呈现三方面特点:一是供应链韧性与本地化;二是技术驱动与产业链高端化;三是新能源与绿色技术主导高端市场。 例如,近几年,民营企业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供应链优势和市场结构,积极加大海外市场投资,布局本地化供应链和研发中心。同时,随着DeepSeek等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与普及,AI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正成为企业“出海”的新趋势等。
《中国基金报》:在当前贸易战扰动下,你认为企业“出海”的必要性是否会有所改变? 郑思祯:近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由关税引发的贸易战风险持续累积,对在WTO框架下建立的全球自由贸易和供应链体系造成了扰动,这确实对企业出海构成了最大的挑战。 此外,由于对海外市场投资限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缺乏深入了解,海外融资困难、账户开立及银行服务繁琐、合规与法律风险以及人才和团队建设等也是出海的隐性壁垒。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出海”将是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长期趋势。
内外资行携手合作促进民营企业稳健发展 《中国基金报》:近年来,星展银行(中国)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做了哪些举措,特别是在跨境金融领域的发展情况能否介绍一下? 郑思祯:在中国,科技和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大多为民营公司。为了能够服务于亚洲地区迅速增长的新质生产力需求,星展银行成立了新经济部门,致力于构建一个连接投资者和创新企业的动态生态系统,侧重于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包括从种子轮到上市后,提供债务与股权融资链接、公司金融、结构化融资、并购咨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为拓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我们还基于与核心企业的合作,通过数字金融系统为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供应链和生态系统的合作伙伴提供全链条资金支持,以供应商融资、经销商融资、动产融资等多元化产品精准服务实体经济、畅通供应链。 在贸易金融创新方面,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出口转内销的民营企业需求度极高。我们响应国家扩大内需号召,积极联动保险公司推出结合“信用保险内贸险”的贸易融资服务等。 此外,在跨境金融领域,星展银行拥有超过73%的全球网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重叠,不仅牵头并参与了众多亚太地区的项目,其业务范围还延伸至欧洲和非洲,在电力、绿色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矿业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
《中国基金报》:在服务民营经济方面,星展银行如何看待与内资行之间服务的差异性,两者对民营企业发展是什么样的促进关系? 郑思祯: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外资行与内资行各具特色。内资行拥有密集的网点覆盖、强大的本土化渗透力,以及政策协同性和对本土产业链的深度理解;而外资行的优势在于境外网络和资源、国际化视野、跨境金融服务以及可持续的金融创新能力。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能够拥有海外发展的能力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星展银行近年来已经与多家内资机构,如兴业银行、光大集团、邮储银行、深圳农商行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并实施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携手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跨境金融服务等。 同时,星展银行还与数家地方农商行合作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将其扩展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间接参与行,从而便利这些银行所服务的中小微企业进行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 我们相信,基于上述合作模式,能够有效融合本地深厚的金融服务网络与国际资源,实现从“本土毛细血管”到“拓展国际动脉”的无缝对接。 同时,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也促进了双方的优势互补,增强了抵御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也为民营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基金报》:展望2025年及未来,星展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包括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深化发展,支持当地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 郑思祯:对于星展银行而言,中国始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点市场。星展银行积极参与中国各关键经济区域的发展,密切关注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等高增长地区的动态,通过深入分析各区域的独特优势和特色产业,结合在全国的城市网点覆盖,多维度参与中国经济建设,包括加强对高端制造业、科技和新经济等行业支持,以及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
企业应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应对挑战 《中国基金报》:最后,能否给中国企业的“出海”发展分享一些建议? 郑思祯:我认为,中国企业为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并有效应对关税扰动的挑战,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一是建立多元化市场战略。预计区域化、碎片化的贸易格局将持续很长时间,企业可以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这不仅有助于分散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还能抓住新兴市场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机遇。 二是整合全球资源。与多元化市场的企业机构合作,在第三方市场开展联合项目,并优化产业链布局,确保供应链安全,共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三是充分利用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例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等,这些协定为企业提供了降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机会。
同时,在商业模式上,中国企业需要从“低价出口”转向“品牌化”的高附加值策略,品牌溢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关税调整带来的成本上升,并建立更高的用户黏性。 最后,深化跨境金融的区域合作,也将是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的重要策略之一。星展银行在东南亚的广泛覆盖及多年来的金融服务经验,已经建立了一个既深入行业垂直领域又包含亚洲主要产业的生态圈。我们将为企业创造战略协同效应,精准匹配所需资源,助力其建立更加稳健的区域性生态网络。
编辑:赵新亮
校对:王玥
制作:小茉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