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4-24 23:21:00
(原标题:环比下降8100亿!理财市场最新数据出炉,权益资产配置升温)
受一季度末理财回表、债市阶段性调整等多因素叠加,银行理财规模较年初显著回落。
4月2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简称《理财市场一季报》)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场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29.14万亿元,对比年初数据下降约8100亿元,其中理财公司规模较年初减少约5700亿元。另据券商中国记者此前独家数据,规模排名前14的理财公司及其母行存续产品规模,仅今年3月份单月的存续余额就减少逾1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各大理财公司纷纷宣布看好国内资本市场并加强布局权益资产,尽管规模有限,但理财公司权益类产品在今年一季度仍获得了显著增长。
规模环比回落约8100亿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最新发布的《理财市场一季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共存续产品4.06万只,较去年同期增加0.67%;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41%。其中,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88.33%。
(图表来源:《理财市场一季报》)
然而,若从环比数据来看,今年3月末对比年初29.95万亿元的存续规模,则有较大幅度回落,合计下降约8100亿元。其中理财公司规模环比下降约5700亿元,合计存续余额达25.74万亿元。
事实上,今年一季度规模的回落主要来自3月份:受降准降息预期延后、股债“跷跷板”效应、银行(尤其大行)卖债兑现收益、银行迎来季末时点存款考核等一系列因素交织,债市波动被动放大,连跌冲击信心,导致余额的波动。而今年1月及2月份,主要理财公司的总体规模仍在增长。
券商中国记者此前获取的独家数据显示,市场规模排名前14的理财公司(及其母行管理口径)在今年3月末存续余额就减少超1万亿。
分主体来看,3月份单月,仅兴银理财和华夏理财处于规模净流入状态,其余12家理财公司管理规模均环比下降。纵观整个一季度,也仅有兴银理财、华夏理财、中信理财、光大理财、民银理财、中邮理财6家理财公司实现了规模正增长,其余8家理财公司是规模净流出。
据券商中国记者测算,产品货架上的不同类型理财产品余额变化,则有明显差异。据《理财市场一季报》,今年3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8.33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22%;据测算,该类产品规模较年初下降约8200亿元。
对比券商中国记者此前获取的14家主要理财公司货架数据,流动性最高、收益率最低的现金类理财产品,以及受债市盘整影响最深的固收纯债类产品,“失血”最多。其中,现金类理财产品规模仅3月份下降近4000亿元,较年初下降超6000亿元;非现金纯债类产品余额3月份减少了超5000亿元,较年初减少了超2000亿元。
据《理财市场一季报》,含权益资产的产品类别中,混合类理财降幅较小,而权益类理财产品则明显增长。根据测算,3月末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较年初小幅下降约100亿元,达0.72万亿元;而权益类产品较年初增长约200亿元,存续规模升至0.08万亿元。
今年4月初,包括中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浦银理财、苏银理财、杭银理财在内的多家理财公司发声,看好中国资本市场,推动布局或增持各类含权资产。多家公司表示,通过直接投资或以间接方式持续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并将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投资力度。
“存款搬家”有望带来增量
尽管在3月末这一特殊时点上银行理财规模回落,但在跨过时点后的4月份,规模又再度回升。
据中金公司研报,4月第三周(4月14日至20日)理财规模延续增长,环比抬升约3200亿元,现金管理类、最小持有期、非现金类日开式产品和封闭式产品,分别回升400亿元、1300亿元、900亿元和700亿元。
另一个积极因素在于,近期包括多家股份行和地方中小银行纷纷宣布下调存款利率,由此带来的“存款搬家”现象有望为银行理财带来增量。
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4月份,全国多地农商行、村镇银行以及部分民营银行,均对存款利率有不同程度下调,下调后的定期存款多数已经跌至2%以下。
对比来看,银行理财年化收益率则有所回升。据国信证券分析师孔祥等人在研报指出,2025年3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56%,回升明显。该团队认为,4月份随着存款回流理财,叠加当前产品吸引力逐步提升,4月份规模有望增长约0.8万亿至1.2万亿元。
《理财市场一季报》显示的2025年初的资产配置情况也凸显了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资产比例的下降。具体来看,3月末银行理财配置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为23.3%,较年初下降0.5个百分点;配置同业存单占比为13.5%,较年初下降0.9个百分点。
避险情绪阶段性强化
作为以固收资产为主的资管产品,银行理财仍在避险情绪升温的市场环境中,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的收益。
据《理财市场一季报》,2025年一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2060亿元。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20亿元;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740亿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理财从业人士再度强调了对理财负债端呈现资金来源短期化的担忧。他指出不管是从行业数据还是从自身观察,新发理财产品期限持续缩短,客户风险偏好仍在下降,低风险等级的产品依旧是渠道主推。
“债市的绝对收益率太低了,其实今年从配资逻辑上来说也应该增配权益了。但是,理财的负债、渠道、期限,真的愿意吗,匹配吗?”该人士反问券商中国记者。
进入4月,美国宣布全面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全球贸易摩擦再度升温。市场不确定性上升、资产价格波动加剧,这又给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专业机构管理人上了一层难度。债市走势如何,市场密切关注。
平安理财表示,“对等关税”及金融市场动荡所驱动的避险情绪阶段性强化,为债市行情提供了有力支撑。二季度降准降息窗口有望打开,若外部风险或升级,国债收益率还望突破前期下限,可考虑增加久期与信用债的配置。
权益市场方面,平安理财认为,国内股市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同时相对海外市场或仍存在一定的超额收益空间。短期建议等待市场企稳,结构上关注内需发力板块(消费、投资相关)以及对美反制的受益板块(进口替代)。
而工银理财则从投资者实操视角,建议投资者采取“防御优先+多元布局”策略。首先是坚持“稳健优先”原则,适度增加防御性配置,增加低波动产品占比;其次是重点配置纯债类产品,因为央行有望维持甚至加强宽松货币政策力度,收益率有望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二季度债市有望延续强势,当前是布局纯债资产的理想时点;三是构建包含现金管理、低波动纯债和固收增强等多元化产品的资产组合,降低组合波动性。
而国信证券则表示,对银行理财而言,建议资产与产品端布局:一是启动避险模式,优先配置存款和中短久期信用债;二是优化负债端管理,在无风险资产收益低、风险资产波动大的情况下,力推负债端成本下行;三是波动率下降后,择机发展多元产品体系,包括权益和跨境产品。
校对:李凌锋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