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王倩:“最严苛”动力电池安全新国标出台,为绿色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4-18 14:27:56

(原标题:王倩:“最严苛”动力电池安全新国标出台,为绿色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出台,是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将对产业链、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加速技术创新、优化市场竞争、完善产业生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绿色、智能的出行选择,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巩固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优势。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化、智能化呼唤安全标准由1.0向2.0迈进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启动“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开启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篇章;此后,到2018年年产销量过百万辆,用了近10年时间;再到2022年的年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用了约4年时间;再到2024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仅用了约2年时间。据公安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2024年内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为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数量的41.83%,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快速推进。目前,主流车企相继实现大语言模型上车,端到端高阶智能辅助驾驶陆续量产,国产大算力芯片、毫米波雷达、中央计算平台等相继取得突破并陆续装车应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应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为55.7%,2025年预计提升至65%,智能驾驶正在加速向自动驾驶进化。

然而,高快速增长的市场、极速迭代的技术亟需更安全的标准护航。随着保有量的急剧上升,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愈发突出。锂离子电池在高温、过充、碰撞等情况下极易发生热失控。有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天有8辆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包含自燃)。2024年因电池问题召回的新能源车超29万辆,占全年召回总量的7%。今年以来数例知名品牌电动汽车车祸自燃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对电动汽车电池起火问题的高度关注。动力蓄电池热失控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消费者信心,阻碍了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最严苛”动力电池安全新国标将安全监管升级为“主动防御、确保安全”。针对以上问题,相关部门自2021年9月启动标准修订预研工作,2023年12月下达立项计划,并于2025年4月15日正式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并计划于2026年7月1日起强制实施新标准。这一标准的修订实施,标志着我国动力电池安全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为行业树立了全球领先的技术安全标杆。

“不起火、不爆炸”筑牢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底线

新标准新增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试验项目,强化热扩散等安全要求,从产品设计源头降低动力电池自燃事故发生概率,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2025版内容涵盖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等,与2020版标准相比,在诸多关键技术要求上实现了强化与增补:

“不起火、不爆炸”新目标。将电池系统热扩散要求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通过模拟电池内部短路(新增内部加热触发热失控方法)和严控烟气毒性,显著降低乘员逃生风险。这一转变体现安全理念从“事故后争取逃生时间”向“从设计源头杜绝灾难性后果”的根本性改变。

新增底部撞击测试。新增针对电池包或系统底部遭受撞击的测试要求,电池包需满足在直径30毫米钢球以150焦耳能量冲击电池底部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并满足绝缘电阻要求。新增了车辆在复杂路况行驶时电池底部可能遭受撞击的模拟测试,填补了电池底部防护能力评估的空白,有效提升电动汽车实际使用安全性。

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增加在多次快速充电循环后对电池安全性能评估的要求,电池需在300次快充循环后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确保快充技术普及下的安全冗余。随着快充技术广泛应用,电池在频繁快充中的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此测试旨在评估长期高频快充使用后的电池安全性能。

新国标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面临成本优化压力,将加速在电池材料、新型电池技术方面发力

企业研发投入增加,需加速成本优化。新标准将促使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电芯材料与结构设计,提升热管理系统性能。同时,企业为满足新国标要求需采用高性能原材料和零部件会增加采购成本,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加强质量控制和检测环节也将导致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将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企业需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等缓解成本压力,或向下游整车企业转嫁部分成本。

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市场竞争格局重塑。新国标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技术水平不达标的企业将面临淘汰压力。市场资源会向更具竞争力的企业集中,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技术、资金、品牌等优势巩固市场地位,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部分中小企业资源、资金有限,技术研发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可能被市场淘汰或被大型企业并购整合。

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将加速发展。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更高、热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好,被视为解决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重要技术方向。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加大对固态电池研发投入,部分企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预计未来几年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突破。氢燃料电池具有零排放、加氢时间短的优势,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扩大。

电池材料与结构将加速创新。高镍三元材料、磷酸锰铁锂等新型正极材料,以及硅基负极材料等将不断优化应用,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同时,新型电解液、隔膜等材料研发将取得进展,如采用阻燃电解液、高强度隔膜等,提升电池热稳定性和抗短路能力。电池结构设计方面,CTP(Cell to Pack)、CTC(Cell to Chassis)、CTB(Cell To Body)等技术将进一步普及优化,减少电池包零部件数量,提高电池系统集成度和空间利用率,提升电池安全性和性能。

(二)电动汽车整车企业将更加注重整车能源管理系统、热管理技术和安全性能提升

执行严苛的供应商准入与验证,确保全链条合规。整车企业将以符合新国标作为硬性标准严格筛选和评估电池供应商,下一步可能会加强与电池供应商合作深度,参与电池前期研发和设计,优化电池系统与整车匹配性,保障整车安全性和性能。同时需对已合作供应商的产品持续监测和验证,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新国标要求。此外,还需管理售后市场,如加强对车主的使用培训和售后服务,及时处理电池系统的安全隐患,确保车辆使用中电池系统安全性。

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将加速升级。未来,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将向更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采用先进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电池状态实时监测、精准预测和智能控制。例如,BMS可根据电池使用情况和环境条件动态调整充电策略,避免过充、过放,电池异常时及时预警和保护,降低热失控等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同时,通过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对延长续航里程和电池寿命、有效预防热失控具有重要作用。

加快调整产品研发与市场策略。整车企业需要对现有车型进行技术升级或重新设计以满足新国标要求,或针对新国标推出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车型。同时,企业也要调整市场策略,加强产品安全性方面的宣传推广,提升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心。

(三)检测认证相关服务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检测需求大幅增长。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项目,电池生产商和整车企业为确保产品符合新国标要求,需进行大量的检测服务,包括电池单体、电池包和整车各项安全性能检测,预期将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服务标准同步升级。新国标大幅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能要求,检测认证等相关服务行业需相应升级服务标准和流程。检测机构需建立更严格的检测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新国标为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消费者信心将不断提升。新国标下电动汽车电池安全性将显著提升,有助于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减少电动汽车使用的安全风险。新国标的出台也向消费者传递出电动汽车行业注重安全的信号,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认可度,重塑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心。

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动力电池生产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电动汽车售价上涨,短期或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有望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符合新标准的车型有望享受15%-20%的保费优惠,可降低用车成本。同时,电池终身质保条款或将剔除“热失控”免责项,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售后保障。因此,随着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安全性认可度的提升,购买需求必将增加,且在我国双碳目标政策利好之下,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势必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电动汽车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我国电动汽车有望在国际市场取得更大突破。

产业生态将逐步完善。执行新国标将促进电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与合作,推动产业生态完善。未来,电池生产企业、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检测认证机构、科研院校等将加强合作,形成更紧密的产业联盟。同时,电动汽车售后服务、电池回收利用等产业也将逐步完善,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26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26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26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4-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