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16 13:14:53
(原标题:50岁的微软:跨国公司如何面对全球化焦虑)
对全球科技巨头微软来说,这个4月——它迎来了50岁生日的4月并不平静。
近期有报道称,微软正在“放缓或暂停”部分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项目,其中包括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10亿美元计划。在中国,微软的一家外包公司宣布停止中国区运营,裁撤约2000人团队,由此引发了“微软是否要退出中国”的疑问。
1975年4月4日,美国哈佛大学在读学生比尔·盖茨和朋友保罗·艾伦共同创立微软。此后50年间,微软可谓是见证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三次跃迁。除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动作稍显迟缓之外,微软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态能力,持续站在风口浪尖。尤其是押注OpenAI的选择,使得这一“大象”站在了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最顶尖的牌桌上。
但客观地说,相比西门子、IBM这样的百年巨头,微软并未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类似今天这样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全球化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人类社会更普遍的主题还是开放、包容、交流和分工。在此期间生长出来的跨国公司,基本上都把这样的环境视为理所当然,企业战略和决策都以此作为基本盘和出发点。
今天的全球环境正在发生剧烈转变。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局势很像20世纪30年代。这是当代年轻的科技公司们从未经历过的局面。且不说不足10岁的Tik Tok,50岁的微软也不例外。
跨国公司们的日子,正在变得日益艰难。因为贸易壁垒和“小院高墙”,生意和交易最基础的契约,都正在遭到巨大的破坏。
包括微软在内的许多大型跨国公司都在未雨绸缪。从2023年开始,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启了“relocate(重新定位)”计划。无论是本次被曝光裁员的微创软件还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都曾经是微软“在中国,为全球”时代的产物。2024年7月初,有消息称微软将关闭全国所有线下授权门店,仅保留官网商城与京东旗舰店。微软回应说此举是渠道整合,但并未否认线下授权门店关闭的事实。到了今天,无论微软愿不愿意,留给它的选择不算多了。
作为一家软件公司,微软受到的冲击已经相对较小了。硬件公司受到的冲击更为直接而猛烈,就在几天前,因为关税问题,苹果公司市值一度出现暴跌,甚至把全球市值王座都让给了微软。但谁都知道,在全球化格局激烈重塑的当下,软件市场同样也不能独善其身。
不仅仅是科技领域,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在面临冲击。之前有媒体报道,法国人已经率先开始抵制美国货。最新一项调查显示,可口可乐与麦当劳如今是法国人最抵制的美国品牌,还有人甚至因此取消订阅了流媒体公司奈飞(Netflix)。
对把全球市场作为企业生产、销售出发点的所有公司来说,未来的企业战略都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重大调整,不仅需要在业务推进上为高度不确定性的外界环境留出落地的缓冲空间,更需要企业家把更多精力放在非市场战略上,重新思考企业在全球所处的位置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市场的政策风险。
不过,跨国公司仍然会是影响全球化的重要变量,也是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关键桥梁。因为这些公司的生产要素配置和市场导向早已经是高度全球化的,它们是当下最不愿意接受“断链”的群体,而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庞大的产业领军者,它们又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去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潮水的流向。
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外部的封锁和压力,我们恰恰需要保持更为开放的态度,让跨国公司们能够继续书写“在中国,为全球”的新故事,这也是中国市场在未来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4-16
经济观察报
2025-04-16
经济观察报
2025-04-16
经济观察报
2025-04-16
经济观察报
2025-04-16
经济观察报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