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融资超50亿、郭台铭公司曾投资,实探独角兽达闼科技:总部仅1人留守

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2025-04-01 20:08:20

(原标题:融资超50亿、郭台铭公司曾投资,实探独角兽达闼科技:总部仅1人留守)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2025年第一个疑似“暴雷”的机器人公司出现了。

3月31日,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3966号,一栋六层大楼矗立。这里是达闼科技的总部所在地,一家曾被誉为机器人行业“独角兽”的企业。然而,当时代周报记者走进大厅时,发现的是空荡荡的前台,散乱摆放的机器人,以及无人问津的扶梯。

            达闼科技总部一楼大厅 时代周报朱成呈摄           

一楼咖啡店的一名店员向记者表示,“达闼目前只有一位员工在留守,大楼里现在冷清得很。”

            达闼科技总部二楼研发办公区 时代周报朱成呈摄           

在二楼的研发办公区,几个轮式和足式机器人散乱地摆放在训练区域。墙上挂着一条褪了色的横幅,上面写着“Ginger 2.0 争分夺秒 踏实苦干”。条幅的主角——Ginger 2.0,一款58关节的人形智能服务机器人,正静静地站在角落,旁边堆着几台显示屏和杂物。曾经承载着“踏实苦干”信念的研发团队,如今却踪影全无。

            人形机器人无人管理 时代周报朱成呈摄           

等了近两个小时,时代周报记者终于见到了大楼里唯一的留守员工,一位自称负责现场生产的中年人,穿着一件简单的红色卫衣。

记者向其询问公司创始人黄晓庆的近况,他表示:“黄总上周还来过一次,他有的时候会来公司”。至于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欠薪问题,该人士称这个不好说,自己也不太清楚。

融资超50亿,钱花哪儿了?

达闼科技的成长故事,曾是行业里的传奇。

黄晓庆在创办达闼之前,并无机器人领域从业经验,他长期处于通信行业,曾在通信设备提供商UT斯达康公司担任高管,后担任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2015年,黄晓庆带着“云端机器人”概念进入机器人赛道。

然而,这一概念并非独创。早在2010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James Kuffner教授就已提出“云端机器人”,将其定义为云服务、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

2016年春,软银集团联手富士康等投下3000万美元种子轮,为这家初创公司掀开了资本大幕。而当时担任富士康母公司鸿海董事长的,正是郭台铭。次年,软银集团联合中关村发展集团再掷1亿美元,创下当时云端智能领域单笔融资纪录。2019年,软银愿景基金豪注3亿美元B轮,持股比例飙至34.6%,远超创始人黄晓庆的17.4%,公司估值一度水涨船高。

可以看出,2019年以前达闼科技与软银高度关联。2019年7月,达闼科技曾递交招股书,准备在纽交所上市。但因相关禁令因素,最终达闼科技赴美上市以失败告终。

此后,国内资本成为新的主角。2021年,达闼完成约15亿元B+轮融资,由上海城投旗下的诚鼎基金、上海国盛及珠海国资联合领投。2023年,其C轮融资再获超10亿元。

                       

然而,C轮融资后仅仅半年,2024年1月,达闼科技开始出现欠薪和裁员等迹象。

一位离职一年的前达闼科技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被拖欠的补偿金至今没拿到。”据他回忆,起初通过劳动仲裁与公司达成调解,公司承诺分批发放,但只支付了一批后便没了下文。

部分员工转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第一次执行拿回一点钱,后来法院说账上没钱,执行不下去了,最后只能‘终本’。”所谓“终本”,即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意味着公司账户已无钱可查。

多名来自上海和北京的前员工也向记者证实,他们的补偿金同样悬而未决。如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达闼科技账上还有没有钱?那些融资到底花哪儿去了?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达闼科技总部二楼,至今仍悬挂着创始人黄晓庆提出的“黄氏三定律”:即“云-网-端”架构是智能机器人的第一定理;一个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作,成本做到减半;人类打游戏,机器人干活,人工智能做外挂。

            黄氏三定律 时代周报朱成呈摄           

这也曾是达闼科技的产品思路。此前,该公司号称打造了全球首款云端机器人大脑操作系统“海睿OS”,推出“海睿AGI平台”和“RobotGPT”多模态大模型,构建了云端“大脑”体系。同时,还开发了融合多传感感知与运动控制的“小脑”模型,形成端云协同的智能融合平台。

但与同行业对手相较,融资数十亿元的达闼科技,其机器人在感知与交互能力、运动控制及灵活性等关键领域并未展现出显著优势。当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已能灵活扭秧歌、打太极,优必选与魔法原子的人形机器人开始走进工厂“打工”时,达闼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却似乎仍在“蒙尘”。

有国内机器人公司人士曾坦言,云计算通常是为了本地化部署或降本增效,但很多机器人公司本地化方面还没做好,上云显得有点急迫。

面对公司停摆危机,4月1日,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回应表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约6亿元,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预计达2亿—3亿元,业务基本面保持稳健。“尽管短期内面临流动性压力,但公司仍在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领域积极推进商业化落地,为未来发展积累经验。”

达闼科技路在何方?

“目前广州分公司已经关闭,合肥等地的分公司也处在收缩状态。”上述达闼科技总部留守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事实上,达闼科技位于金地威新达闼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的总部大楼,目前也未续租。据金地集团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金地与达闼科技的租赁合同已于2024年底到期。目前,大楼内的办公工位及人形机器人等固定资产仍属达闼科技所有。达闼科技有意继续在产业园内租赁办公空间,但相关事宜仍在协商中。”

针对以达闼命名的“金地威新达闼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该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正考虑更名,但最终决定尚未做出。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Boss直聘等平台,达闼科技依然在招聘机器人运动控制工程师等职位,工作地点位于北京望京。

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则在回应中表示,目前公司集中资源聚焦人形机器人研发,深耕智能制造、银发经济、商务服务三大场景,加速机器人规模化商用落地;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与资源整合,提升研发与交付效率,确保核心项目持续推进。

然而,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似乎还有时日。高盛分析师Jacqueline Du团队认为,至少在未来2-3年内,人形机器人很难达到与人类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而出现具有实际意义的应用要在5-10年之后。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在软件和硬件上进行多次迭代。

头豹研究院AI行业高级分析师饶立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商业落地上面临两大瓶颈:一是硬件成本高企,二是场景泛化能力不足。若部署大型模型,需配备高性能计算单元,例如一颗A100 GPU售价高达1.5万美元,这将大幅推高人形机器人的单价,远超消费级市场理想价位(低于1万美元)。

此外,尽管大型模型在封闭场景(如仓库分拣)中表现尚可,但在开放环境(如家庭护理需适应多样化家居环境)中性能下滑,导致商业化投资回报难以形成有效闭环。

在核心项目进展方面,达闼科技近期仍动作频频。今年2月,港股公司国华集团与达闼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香港设立合资公司,聚焦人形机器人大脑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3月中旬,达闼又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研发一款配备“灵巧手”的洗护康养人形机器人,后者为A股上市公司松霖科技旗下专注机器人业务的全资子公司。

上述合作项目的推进表明,达闼科技正通过外部资源整合与场景聚焦寻求突围路径。接近达闼科技的相关人士也表示,“资金链有问题是真的,黄晓庆还在想办法融资”。

“公司还在,黄总没有放弃。”前述留守员工留下这句话后,转身走回了冷清的办公区。然而,对于那些追讨补偿金的前员工而言,达闼科技的未来依然悬而未决。“不希望公司就此走向终点,仍抱有一线希望,期待拿回应得的补偿金。”多位曾就职于达闼科技的员工向记者说道。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