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

百人会张永伟:跨国企业要由“in China”变成“become China”

来源:汽车之家

2025-03-28 16:21:09

(原标题:百人会张永伟:跨国企业要由“in China”变成“become China”)

汽车之家 行业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 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正式举办。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会上发表了他的重要看法:尽管现在汽车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积极力量大于保守和消极力量,在全球化发展当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重点。

以下为演讲内容:

1、中国车企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发展。

中国车企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汽车的发展,既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的课题。

我们在调研和观察中发现,现在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发展的路径更加多元化,而且更具创新性。在早期阶段,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发展更多的是采用以出口为主的贸易方式,但整车贸易在全球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所以进入新阶段,很多车企及零部件企业选择了到海外本地化生产的方式,就是将整车生产和供应链体系逐渐向海外转移,把自己变成一个在所在国本地化生产为主的汽车企业,这个模式得到了很多海外国家的欢迎,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地化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合资品牌模式值得关注,汽车企业不仅在海外做本地化的部署,同时也和海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甚至共建品牌。所以发展模式,由过去的企业自己在海外发展,变成了与海外企业形成资本合作、形成品牌共建,这种方式成为新的趋势,也是一个新的亮点。

另外一种方式,是由中国汽车企业赋能海外经销商或者生产合作商,帮助国外合作伙伴提升自己的能力,利用中国的制造和技术优势,为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赋能,帮助这些国家发展自己的汽车产业,成就这些国家自己的汽车品牌梦想,这是一个更加具有合作内涵的全球化发展模式。

所以从过去以产品为主的贸易,到生产的本土化,到合资合作,一直到共建共生的产业生态,是中国车企更好参与全球发展的新模式、新亮点,这也是目前正在破解的课题。

2、跨国车企如何更好地实现在华发展。

中国已经连续16年全球汽车市场排名第一,而且新能源销量占比一直超过60%,另外我们有比较完善的燃油车供应体系和比较领先的电动智能新供应链体系。全球汽车企业从主观上都不愿意放弃或者轻视中国市场。

跨国车企如何更好地在中国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需要重新定义中国市场,重新定义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比如过去在中国投资的一些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in china,for china”,即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由于中国电动化智能化,无论是在市场牵引还是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都走在了全球前面,在中国诞生的电动智能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是新模式,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也会反向推动跨国企业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车企已经提出了新的中国本土化的战略,就是不断加大在中国本土的研发,加大在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建设,让中国的供应链和在中国形成的研发反向服务于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发展,这个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即从“in china,for china”变成“in china,for world”,这是一个新的变化。

在中国除了重新定义中国市场、中国战略之外,对跨国企业来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怎么更好地参与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或者合作。中国本土企业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快速迭代、加速创新,不断提供满足日益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

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可以由过去的“in china”进一步变成“become china”,即要具备像中国本土企业这样更加快速的创新和反应能力,要改变过去的决策慢的问题,要淡化或者避免过去由于管理和技术两头在外形成的跨国企业的红利所形成的固有模式,加快创新。所以跨国汽车产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实现在中国更好地发展,我们认为是全球汽车产业合作的第二个重点。

3、构建互融共生的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是实现全球合作的基础。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新的合作风险、发展风险,但是我们认为最不容易改变的全球合作基础就是汽车供应链。相对于整车来讲,供应链不会成为全球贸易冲突的主要方面,因为供应链天生的属性就是网络化、全球化,构造全球合作重点之一就是以供应链为基础,构造互融共生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过去一些专家和企业讨论,汽车行业在全球会不会出现两条供应链,一条是以中国为主的在中国自身循环的供应链,另一条是中国之外的汽车产业供应链,这个题目至少讨论了三年,但是三年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全球供应链合作共生的趋势反而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认为两条供应链的命题存在自身的矛盾,与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生的发展趋势可能是相悖的。

尽管供应链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比如大家提出“供应链的区块化”,围绕着一个区域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产业集聚或者集群,这是汽车产业降成本、提效率重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新模式,但这种模式并没有改变我们长链条的全球汽车供应链共融共生的发展态势。供应链的区块化不是对供应链共融共生的全球合作的替代,而是一种新的模式、一种新的创新。所以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大家共同建设互融共生的供应链体系。

4、推动新能源智能汽车服务体系互认互通是全球合作的新内容。

基于汽车的两个链条都具有规模潜力,而且相互支撑。一是生产链条,比如中国汽车制造业产值很大。二是汽车进入使用环节所形成的服务链条,汽车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大于制造环节。所以推动全球汽车的合作,不仅要看汽车的生产制造,也需要关注汽车服务体系的互认互通,通过服务体系与消费环节的拉通,带动前端生产制造的合作,推动汽车生产购买正在向服务和使用转变。

服务环节的合作大于竞争,大家对先进模式、先进资本、先进企业拥抱的力量远远大于拒绝、封锁和排斥的力量,所以服务领域充满了更多的合作,合作的门槛更低,合作的意愿更强,比如充电网络建设、电池回收和流通、新能源智能汽车售后服务保障体系方面,都是全球大家共同探讨的新课题,而且每个国家都在释放在这些领域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认为要拓展全球汽车合作的范围,既要关注生产制造也要关注汽车服务体系领域的合作。

5、建立安全可控、有序流动、互信共治的汽车数据合作机制。

当汽车进入另外一个国家的时候,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数据的跨境流动。如果限制汽车的数据跨境流动,不仅会限制住基于数据的汽车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也会限制基于数据对C端服务能力的提升,所以建立安全可控、有序流动、互信共治的汽车数据跨境合作机制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减少数据的壁垒,跨境汽车数据鸿沟,已经成为我们全球汽车合作更新的课题,也是更迫切的任务。所以我们提出三个重点方向:一是加强国际在数据治理和流通方面的共识;二是加强在数据使用标准法规方面的互认;三是认证的互联互通。

6、搭建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平台。

新能源汽车是由中国率先驱动,目前全球很多国家也都在发力,所以围绕着新能源汽车搭建一个全球汽车合作平台就变得非常迫切,这个平台不仅要解决政府、产业、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推动供应链、产业链的协同。在全球进行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布局、资源共享,利用合作来提高汽车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变得是众多国家共同的期盼。除了产业链、供应链之外,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做服务对接,让全球资本、全球信息和一些先进的模式能够加快共享,共同助力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已经提出这个倡议,希望更多的跨国企业、国内企业、国际机构能够参与,共同建设一个推动全球汽车合作发展新平台,为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询价

询价信息已提交

确定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