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24 21:05:15
(原标题:多家新能源公司加入“A+H”股阵营,港股市场成融资新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A股公司奔赴港股二次上市,迎来了一股热潮。特别是新能源企业,已经将港股视作融资“寒冬”下的避风港。
2025年以来已有17家A股公司筹划H股发行计划或更新相关进展 数据来源:Wind、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17家A股公司筹划H股发行计划或更新相关进展。新能源公司占据多数,共计5家。其次是医药、半导体、汽车、食品产业链的公司。
记者注意到,申请发行H股的公司多为各行业的头部企业,这与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香港合作措施中“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相呼应。
“由于近些年来A股IPO、再融资政策整体收紧,港股成为目前企业上市融资的便利之所。”一位投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目前港股估值相对偏低,但考虑到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以及港股对于部分行业出海布局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今年以来“A+H”发行事项有所增多。
Wind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发稿时,“A+H”股公司数量已达151家,总市值约25.34万亿港元。这其中,新能源公司已有数家,包括亿华通、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福莱特等氢能、风电、光伏玻璃等制造类公司,以及中广核电力、华能国际电力股份、华电国际电力股份等国央企发电企业。
A股新能源龙头“转战”H股
今年以来,公布H股发行计划的5家新能源公司分别是晶澳科技、中伟股份、宁德时代、先导智能以及格林美,分属于光伏、锂电产业链。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宁德时代。这家目前在A股总市值已经达1.19万亿人民币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在2024年12月26日正式公布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并于2025年2月11日递交招股书。事实上,这并非宁德时代首次传出港股上市。早在2023年11月,相关传闻已经出现。并且于更早前,该公司被传启动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的境外募资计划,但此后未见官宣。
以上种种境外融资的消息背后,无不显示出宁德时代眼下对于资金储备的“未雨绸缪”。
然而,近些年来,宁德时代盈利稳步增长,账上资金较为充沛。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2646.76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加超过300亿元。而该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净利润490亿元至530亿元,同比增长11.06%至20.12%。
事实上,无论是利润还是所储备现金,宁德时代“并不差钱”,但为何还要赴港股融资?对此,该公司称:“此次港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国际业务拓展及境外营运资金补充,为公司长期国际化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来,宁德时代海外扩张强度并不低。截至2024年9月,该公司锂电池在建产能约240GWh,其中包括多个海外产能项目。
借道港股,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是目前各家筹划发行H股的A股公司们共同提及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此番港股融资潮背后,不少新能源产业近些年来正在加大出海力度。除了宁德时代所处于的锂电产业外,光伏行业亦是典型。
作为光伏组件头部企业,晶澳科技于2025年2月22日公布了在赴港上市的计划。该公司目前在国内和海外布局了销售渠道和生产工厂。例如,其在海外设立了13个销售公司,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建设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生产基地,在美国设有光伏组件基地。
根据记者统计,自2019年借壳上市以来,晶澳科技已经在A股市场再融资金额达191.6亿元。最新一次融资出现在2023年度,该公司发行可转债募资89.60亿元,用于多个项目的扩产。
值得注意的是,晶澳科技目前也在拓宽融资渠道,开展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从账面资金上看,在当前光伏行业周期底部,晶澳科技仍手握240亿元货币资金,但以新增借款为主,面临财务成本的增加。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该公司有息负债率从2023年底的12%增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30.41%。
赴港股融资能否解决“近渴”?
数据统计,2024年,香港市场迎来71宗新股集资项目,共计达870亿元港元,位列全球第四。而前述近八成新股集资项目,发生在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公布支持香港的“五项措施”后,表明了香港作为内地企业首选募资平台的地位。
而新能源公司之所以频频“转战”H股,一方面在于在当前周期低谷之下,企业需要继续筹措子弹维持稳健扩张;另一方面,当前A股IPO、再融资趋严,赴港股融资的时间成本较小、成功率更高。
新能源制造多为资金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产业寒冬之下,锂电、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行业竞争激烈,“储粮”过冬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
实际上,“A+H”股阵营中的新能源公司并不少,风电公司金风科技、东方电气,氢能公司亿华通,光伏玻璃制造公司福莱特等都是先例。但需指出的是,由于港股相较于A股的估值相对较低,这将直接影响其在港股的融资规模。
新能源公司赴港融资失败,已有前车之鉴。2022年6月,国内光伏逆变器公司古瑞瓦特递表港交所,仅5个月时间便通过聆讯。但此后,该公司迟迟未在港交所上市。而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通过聆讯后的预路演中,所获估值并不理想,直接致使其融资规模较计划大幅缩水。
数据显示,目前已经上市的“A+H”股公司,也普遍存在A股溢价率更高的特点。
根据Wind提供的统计数据,在151只“A+H”股中,仅工商银行AH股接近平价,A股溢价率仅为0.25%。多达53只“A+H”股的A股溢价率超过100%。溢价率最高的为浙江世宝,达301.33%。而记者进一步发现,新能源公司A股溢价率普遍超过50%。例如,金风科技A股较H股高出90.88%、东方电气溢价率为59.51%。
前述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同一家、同一类公司在A股的估值模型,于港股基本失效。即便公司前期在筹备H股时找到一批资金支持方,但登陆港股后,其也难免会面临破发局面。
不过,从解决“近渴”的角度来看,港股的确成为新能源公司目前上佳的选择去处。
除了门槛相对A股低、审批时间短外,港股作为国际资金池的特点,更容易受到国际资本的关注,这对于眼下掀起新一轮“出海”浪潮的新能源产业而言,是最大的吸引点之一。
和讯财经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