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力见丨AI分叉路口,电商三巨头各走一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24 21:06:22

(原标题:力见丨AI分叉路口,电商三巨头各走一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陶力 上海报道

过去一周,阿里从低谷中重回舆论焦点。

“未来三年,阿里将围绕AI这个战略核心,在AI基础设施、基础模型平台及AI原生应用、现有业务的AI转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2月20日,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晚间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说。

这一番话,清晰描绘了阿里未来的举措,引发资本市场关注,股价再次大涨。在这场会议中,近80%的问题围绕AI、云计算展开,关于“电商”的探究少了很多。

2月24日一早,阿里巴巴又宣布在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加码AI与云计算时,这个数字不仅刷新了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纪录,更预示着科技行业将迎来深刻变革。

过去几年,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从主营电商业务下滑到多次架构调整,既有外部竞争挤压,也有内部管理试错。2024年5月23日晚,阿里巴巴发布2024财年年报,蔡崇信、吴泳铭以阿里集团主席与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发表了第一封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信中称:在过去的25年里,阿里巴巴经历了不断成长,也出现了一些“大公司病”。“在接下来的10年里,我们将再次视自己为一家初创企业……”

紧接着,阿里大刀阔斧开始瘦身,不仅从员工人数上进行优化,也陆续出售了此前收购的非核心资产。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2024 年(自然年)阿里巴巴集团员工减少24940 人,第四季度减少的人数为3671人。人员减少的背后,是更加聚焦选择。2024年第四季度,阿里通过出售高鑫零售(123亿港元)、银泰百货(74亿元)实现近200亿现金回流。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管理层对“聚焦核心战略”的坚定执行。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退出12个非核心业务,将资源集中到电商、云计算、全球化三大主航道。

体现到数字上,阿里的资本开支环比激增80%至318亿元,其中70%投向云基础设施和AI研发。在电商三巨头中,阿里正以破釜沉舟的姿态,将企业未来命运与AI技术革命深度绑定。这场豪赌背后,既是科技企业争夺未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更折射出中国数字经济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跃迁的时代逻辑。

回到竞争层面,阿里巴巴似乎已经摆脱了电商价格战的困境,呈现出不同的技术图景。其云计算和AI技术已经落地到政务、医疗、移动办公、智能制造等多个传统领域,如达摩院ET医疗大脑已能解读98%的常见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准确率达到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

这些跨行业的解决方案,都运行在阿里云遍布全球的84个可用区,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另外两家电商平台京东和拼多多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前者将AI深植农业产业链与下沉市场,后者则聚焦供应链全流程智能化改造。

这种战略上的分化,也说明电商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挖转型,势在必行。它们对未来的布局,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毕竟,打低价、仅退款……很难持久维持下去。

近三年来,京东累计研发投入超400亿元,超30%投向AI领域。“硬件+算法”的深度整合,使京东物流履约效率提升了40%。一面通过AI技术提升零售履约效率,一面又在本地生活层面不断拓宽边界,无论是家政还是外卖,京东的动作始终围绕“交易”展开。京东物流CEO余睿曾透露,AI驱动的无人仓已实现百万级SKU自动管理,分拣效率提升3倍。

相比而言,拼多多更讲究实用。其研发投入占比长期维持在6%左右,70%AI资源投向直接影响交易环节。其CTO陈磊强调:“工程师必须下田头、进车间,技术价值要用斤两衡量。”

这种实用导向使其AI迭代周期以天为单位,且在这一轮AI风口中,成了特立独行的异类。其战略重点依然在Temu,拓展欧美以外更多的海外电商市场。

总体来看,拼多多通过AI撕开农产品流通壁垒,京东用技术强化供应链统治力,二者虽路径不同,但都紧扣核心业务痛点。而阿里巴巴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具想象力的道路——构建AI时代的操作系统。3800亿元投资的价值,不在于创造了多少短期回报,而在于技术投入的“长期主义”。真正的颠覆从来不是对现有模式的优化,而是对产业根基的重构。

AI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且市场处于早期,难以判断未来终局,但构建生态的公司,可以利用数据、用户基础、平台技术、基础设施,持续不断带来创新、扩展和增长,这也是数字经济的内在规律。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大象转身从来不易,而市场更加感兴趣的是,它起舞时是否依然还能保持过去的灵活与敏锐?

这轮AI浪潮刚刚展开,一切皆有可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