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24 20:16:51
(原标题:产业债开年发行放量,实体融资有哪些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余纪昕 上海报道
2025年开年至今近两个月内,产业债一级市场发行量相比去年同期快速攀升。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产业债新发行规模已达9468.69亿元(涵盖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年内已有775只新发产业债券,发行规模和数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0.07%和13.30%,显示出产业债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开年至今新发产业债规模较大的主体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从发债主体行业分布来看,新发产业债中公共事业主体数量占比最多,占总数14.5%,其次依次分别是商贸零售、交通运输、建筑装饰、房地产等行业。
对于产业债市场近况,甬兴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郑嘉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受债券市场回调影响,产业债发行成本有所上升,但公共事业类高评级产业债发行利率回撤幅度相对偏小。整体上看,2025年产业债发行中,国企和高等级主体发行占比较高,低评级产业债取消发行占比较多。
资金用途上看,新发产业债大多数用于借新还旧、偿还有息债务,而用于生产性支出或股权投资的资金占比仍相对较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企业预警通数据发现,截至2月24日,2025年开年新发产业债融资用途分布中,借新还旧2293.1亿元(24.22%)、偿还有息债务2320.4亿元(24.51%)、补充流动资金1595.36亿元(16.85%)、项目建设367.76亿元(3.88%)及其他用途2892.07亿元(30.54%)。
郑嘉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产业债借新还旧、偿还有息债务占比较高表明当前企业长期投资意愿依然不足,短期偿债动力较强,通过借新还旧可以缓解产业债主体短期偿债压力,避免因债务集中到期引发流动性风险,有助于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信用状况,为企业调整经营策略、改善财务状况争取时间,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当然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生产性投资,若资金过多用于偿债,会导致企业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郑嘉伟对记者表示,后续建议鼓励产业债资金更多流向生产性投资和股权投资,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债发行规模急剧上升,对发债主体企业融资有何作用?相比股票权益融资,产业债发行在融资渠道中占比扩大,对发债主体负债端建立资金成本优势起到显著帮助。
郑嘉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IPO市场遇冷影响了产业主体的股权融资,相比产业股融资,产业债融资有以下优势:一是产业债融资成本更低,利息可在所得税前支付,产业主体能享受税收优惠,实际承担的成本往往低于产业股的股息。二是产业债单笔融资规模通常较大,能为企业重大资本扩张等需求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发行产业债不会分散企业控制权。四是产业债品种多样,企业可根据自身资金需求、市场利率情况等,选择不同期限、不同票面利率的发行结构,而产业股发行流程相对复杂,审核要求严格,灵活性相对较差。
在利率中枢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产业债发行利率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业内普遍认为,产业债利率下行可降低实体产业融资成本,这将进一步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与偿债负担募集。与此同时,资金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此前撰文表示,发行利率方面,2025年,非金信用债平均发行利率将进一步走低,债券融资相对银行贷款仍有成本优势。发行期限方面,2025年短期债券发行利率下降幅度或大于中长期债券,短债发行性价比将有所回升,但企业发行长债以锁定融资成本、优化债务期限结构的动力仍然较强,非金信用债发行期限拉长的趋势料仍将延续。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推动公司债(企业债)市场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产业债,推动产业类企业利用债券融资,引导企业发行科创债、绿色债、乡村振兴债等创新债券品种。建立地方征信机制试点,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依法合规适当降低担保费率,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近期机构对新发行产业债认购热情高涨,主要得益于政策对实体企业融资的强力支持,以及地方化债推动城投平台向产投转型的双重驱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4年至今,大量城投公司退出平台化运作,转型为地方产业投资平台。由此,2025年产业债新增发行主体或将继续迅速增加,成为债券市场发行主体重要力量。这一趋势利好地方重点国企产业债,尤其是募集资金用于地方重点项目的债券,其投资吸引力将显著提升。
但市场人士提醒,城投平台转型为产业债发债主体后,相比之前“地方财政托底”的保障预期而言,其新发债务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理,但若发生债券违约,风险也将靠发债主体企业自身承担。
和讯财经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