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2-23 22:27:11
(原标题:八部门印发!最新解读来了)
嘉实基金宋阳:新型储能制造业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与技术发展等利好因素的提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及新技术产业链公司值得关注。
兴银基金罗怡达:《方案》是系统性规划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兴业基金廖欢欢:细分领域投资机会主要包括:前沿技术领域、核心材料与部件、储能服务与运维体系。
民生加银刘浩:中国新型储能制造业正处于“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场景打开”的正循环起点。 系统性规划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三大发展目标、六大专项行动 中国基金报记者:该《方案》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宋阳:此次《方案》对新型储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为未来我国储能产业链发展积极定调的同时,也刻画了具体的“施工路线图”,为行业发展带来更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三大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完善、产品性能升级和应用场景多元)和六大专项行动,有助于推动行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罗怡达:《方案》是系统性规划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方案》明确了新型储能行业的发展目标。其中提出到2027年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并推动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格局形成,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其次,《方案》强调通过技术创新驱动行业的发展。其中提到通过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等专项技术创新行动,带动新型储能行业的技术进步。 最后,《方案》旨在优化产业协同和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其中提出通过实施产业协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贸易投资合作提升等行动来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和推动新型储能的应用发展,同时强调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新型储能发展打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廖欢欢:具体指导意义有:一是提供明确方向和目标:明确了到2027年实现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还提出具体的行动措施,为产业发展明确清晰的路径。 二是结构性优化导向:提出“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发展,引导资源向优势产能集中。 三是技术多元化发展:支持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非锂技术研发,降低对单一技术路线的依赖,增强产业链韧性。 四是安全与可持续并重: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和“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推动储能系统安全标准与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 刘浩:最核心在于两点,一是顶层设计与政策牵引,储能的各参与方都与国家密切相关,所以通过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强化产业链协同和技术攻关方向,有助于推动行业从粗放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产业生态优化,有助于从卷价格变为不断迭代技术,加强我们全链条竞争优势,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技术输出国”转型,维持全球储能市场主导权。 助力储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基金报记者:《行动方案》提出了六大专项行动,这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何助力? 宋阳:“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发展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支持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调控技术,重点攻关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这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增强国际竞争力。 “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提出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引导优化供需关系,加强资源保障利用,培育产业优质企业。这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避免盲目投资和无序竞争,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旨在提高安全生产能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这将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市场对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的需求。 “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推动构网型储能应用,提升新型储能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支持能力。这将拓展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促进其在电力、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行动”提出加快建立新型储能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分级分类制定储能电池标准,加大安全类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力度。这将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 “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行动”鼓励新型储能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这将促进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提升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的国际影响力。 罗怡达:六大专项行动从技术、协同、转型、示范、生态、贸易等多维度为新型储能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例如,技术方面强调多元和创新,尊重新型储能技术的百花齐放,但强调需要技术的高标准创新,同时,除了本体技术创新以外,还强调了集成、调控和安全方面的技术也需要共同升级,打造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的储能系统。在应用示范方面,鼓励电源侧(如火电配储)、电网侧及用户侧(如数据中心、工业园区)多场景应用,提升储能利用率,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这些具体的专项行动,从各个方面详细地指引了新型储能制造业走向高质量的发展方向。 廖欢欢:六大专项行动分别从不同角度助力储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通过发展钠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多元化储能技术,重点攻关长时储能、高安全材料等技术短板,加速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提升储能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和安全性,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这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储能行业面临的技术瓶颈。 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与多元化技术发展相结合,各区域有望根据自身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不同技术路线,有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动:推动储能制造业向安全、低碳、智能生产方向发展,拒绝低水平重复建设。 示范应用场景拓展行动:通过多场景应用示范,探索储能在电网调峰、新能源消纳、应急备用等场景的深度融合,验证商业模式可行性,未来逐渐满足电力、工业、交通等多领域需求。 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行动: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完善标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贸易投资合作提升行动:推动国际合作,一方面鼓励国际新型储能企业和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探索将加强新型储能领域国际合作纳入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框架,支持企业联合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储能制造企业在全球市场话语权。 刘浩:一是技术创新行动:加速攻克储能材料、系统集成等技术瓶颈,推动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例如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的商业化突破。 二是产业协同发展行动:整合上游材料、中游制造、下游应用资源,解决产业链“堵点”(如锂资源依赖),提升国产化率。 三是转型升级行动:推动智能制造和绿色生产,优化产能结构(如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头部企业全球竞争力。 四是示范应用场景拓展:通过多领域应用(如风光配储、工商业储能)验证技术可行性,加速商业化落地,培育市场需求。 五是生态体系完善:健全标准、安全、回收等配套体系,降低行业风险(如电池退役处理难题)。 六是贸易投资合作提升:鼓励出海布局(如东南亚、欧洲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冲国内产能过剩压力。 全产业链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基金报记者:如何看待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的未来发展空间和前景? 宋阳:新型储能制造业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支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至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78.3GW,同比增长126.5%。有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1.3GW。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技术创新的推动、政策支持的加强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新型储能制造业将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罗怡达:根据国家能源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70GW,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正迎来快速增长。根据CNESA预测,2025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预计在40GW以上,同时根据他们统计,截至2024年底,近30个省市发布了2025年新型储能产值目标,其总目标超3万亿元,可见新型储能制造业全产业链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廖欢欢:一是产业链完整性提升:《方案》提出“增强全链条竞争力”,未来将从材料、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实现纵向深度整合。 二是应用场景扩展:随着电力市场改革深化,储能参与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的政策通道逐步打开,商业模式可行性逐步验证后,行业发展天花板有望进一步打开。 三是全球化机遇:通过“国际标准对接”和“海外产能合作”,我国储能企业有望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升级。
关注汽车、新能源、电池等 中国基金报记者:根据《方案》,新型储能制造业下有哪些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可以挖掘? 宋阳:随着《方案》落地,新型储能制造业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与技术发展等利好因素的提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及新技术产业链公司值得关注。 目前关注的赛道集中在高端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和能源行业。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不可阻挡,国产化和国际化更是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能源行业,“源网荷储”随着部分环节的出清和需求场景打开,也孕育丰富机会。此外,还关注军工和半导体行业,它们在国产化和安全主题下有着明确的成长确定性。这些赛道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未来方向,具有长期的增长潜力。 罗怡达:根据《方案》,核心的技术创新方向是特别值得重点挖掘的领域,其中包括钠电池(低成本、资源丰富)、液流电池(长寿命)、压缩空气储能(超长时)、固态电池(高安全性)、超级电容器等新兴技术方向。 其次,配套的产业链环节也会迎来需求的快速增长,例如电力电子器件(如高压变流器)、热管理系统(如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智能传感器及能量管理系统(基于AI的调度决策)等产业链环节。
最后,创新的应用场景和新兴的服务也值得我们重视,例如用户侧储能(工商业园区、家庭储能)、功率预测、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等新场景和新服务带来的机会也值得研究挖掘。 廖欢欢:细分领域投资机会主要包括:一是前沿技术领域: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等技术。二是核心材料与部件:高比能电池材料、储能PCS、智能化能量管理系统(EMS)。三是储能服务与运维体系:热管理技术、故障预警系统、退役电池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环节。 刘浩:总结来看,中国新型储能制造业正处于“技术突破→成本下降→场景打开”的正循环起点。第一,市场规模:2030年全球新型储能市场或达1.2万亿美元(类比智能手机2015年规模)。第二,渗透率:当前类似智能手机2010年(渗透率7%→30%)、新能源车2020年(政策+技术拐点)。第三,产业链机会:重点布局钠电池、系统集成、回收利用等环节,规避锂电产能过剩风险。规避低议价能力的同质化环节(如部分过剩的材料环节)。 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基金报记者: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还面临哪些挑战和难点? 宋阳: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产业链完善、市场机制、安全标准、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首先如何在保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在某些关键材料和高端设备的自给自足能力上还有待加强,在新型储能产品的安全标准、检测认证体系等方面也有待完善。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同时寻找合作机会,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罗怡达:目前我国的新型储能制造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新型储能普遍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尚未突破,例如钠电池的循环寿命过短、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仍需提升、热管理特别是热失控防护技术仍需突破等等。 其次,新型储能目前普遍经济性不足,一方面是新型储能技术自身仍需要寻求规模化降本的方法,另一方面是目前政策变化导致的电价波动会影响项目的收益率,导致部分场景配储经济性不足。 最后,储能行业在全国各地也存在扎堆上马扩建产能的现象,需要加强行业监测预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廖欢欢:挑战主要在于技术成本的瓶颈,部分长时储能技术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商业化进程缓慢;还有商业模式较为模糊,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收益模式仍需进一步明确;另外,国际竞争壁垒也是挑战与难点,欧美通过本土化政策(如本土制造产能比例要求、碳足迹追溯)构筑市场准入壁垒。
校对:王玥
编辑:小茉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基金报
2025-02-24
中国基金报
2025-02-24
中国基金报
2025-02-24
中国基金报
2025-02-24
中国基金报
2025-02-23
中国基金报
2025-02-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