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鲸
媒体
2025-02-22 06:02:55
(原标题:国联民生证券整合踏入“深水区”:研究所干将徐春跨界投行,直面业绩、合规沉疴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2月22日讯(记者 王婉莹)作为券商新一轮并购潮中的一匹快马,当前,国联民生证券(601456 .SH)“名”已落地,内部整合之“实”亦在全速推进中。
记者获悉,更名后的国联民生证券已经完成首轮中层人事调整,涉及多个职能部门,“1+5”的领导小组+专项工作小组的布局揭开面纱。其中,投行业务整合工作协调小组的组长由国联民生证券副总裁徐春担任。据悉,投行子公司的董事长或也将由徐春出任。
这也被视为是此次人事调整一大看点。“85后”研究所干将徐春空降投行,跨度不可谓不大。为什么是徐春?业内也有一些看法,比如,从整体业务考虑,徐春退出研究所管理层既化解了国联民生研究业务原本“一山三虎”的难题,能留住民生证券研究所“悍将”胡又文及其团队,稳定军心,又为自身打开了职业生涯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在投行业务整合推进上,其“空降”身份不存在利益牵绊,在整合期的管理中更能“放开手脚”,“大刀阔斧”搞执行。
不过,两家机构的投行业务整合显然有不少挑战。首先是冲刺头部投行面临的业绩压力,近两年民生证券的承销保荐收入连续下滑,与往年相比储备的IPO数量也在告急。其次,民生证券的投行执业质量连续两年被中证协评为最差的C类,且频频收到监管罚单,顽疾难除,国联证券的投行子公司华英证券也多次受到监管处罚,执业质量和合规性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当前市场环境下,业务并线后人员是否冗多,如何架构调整优化,均在考验着这位年轻高管。
敲定首轮中层人事变更
国联民生证券整合后的系列人事任命和后续业务调整是市场关注焦点。
首先是业务整合后如何展业?从整体架构上看,国联民生证券的研究及自营业务将在母公司主体下展业,投行、财富、资管业务均以子公司形式独立开展业务。
记者获悉,国联民生证券已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及五个专项执行团队来推进整合事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和决策,执行团队分别聚焦财富管理、投行业务、研究业务、资产管理以及信息技术(IT)领域。
领导小组方面,国联证券党委书记、民生证券董事长顾伟,国联证券董事长、总裁葛小波担任组长,民生证券执行委员会主席、分管人力资源总部的汪锦岭和民生证券总裁熊雷鸣担任副组长。
五个专项小组组长、副组长分别由国联证券、民生证券各业务条线负责人担任。逐一来看,财富管理业务整合工作协调小组由顾伟、葛小波担任组长,姜晓林和刘洪松担任副组长。顾伟、葛小波直接“下场”主抓财富,可见国联民生证券将以财富管理作为未来发展重心。
投行业务整合工作协调小组由徐春担任组长,张明举和王世平担任副组长,其中,张明举系民生证券投行事业部联席总裁、王世平为华英证券总裁。
研究业务整合工作协调小组由胡又文担任组长,李敏捷和包承超担任副组长,负责研究业务的整合。其中,胡又文是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包承超是国联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
资产管理业务整合工作协调小组由国联资管总经理贺巍担任组长,赵晔担任副组长。
IT整合工作协调小组由民生证券信息技术中心总裁吴哲锐担任组长,黄葳担任副组长。
虽然大框架已经初步敲定,但整合过程逐一下沉到员工层面,还有不少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比如,合并后人员是否会较为饱和?中证协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国联证券从业人员为2245人(不含国联资管),民生证券为2825人,人数已突破5000人。再者,各业务线上人员若重叠,孰去孰留?也不排除会加速内卷或启用“赛马”机制。
又如,薪酬层面,国联证券是地方国资企业,民生证券原系民营企业,二者薪资制度不同,以2023年人均薪酬为例,Wind数据显示,民生证券当年人均薪酬近70万元,国联证券则为40万元出头。合并之后,薪酬向“体制内”靠拢,原民生证券员工是否会被拉低平均工资,又是否会导致一定人员流失,都考验管理层的处置手段和管理智慧。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最重要的是要让优秀人才看到成长空间,明确晋升标准,能够继续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向上通道,做好预期管理。另外,也可以对核心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员给予额外奖励,增加员工获得感。”
“潜力股”徐春跨界投行
几组人事调配中,投行是焦点——即,为什么是研究所背景出身的徐春“跨界”而来?
业务整合方向上,投行是国联民生证券的“重头戏”。民生证券以投行业务见长,市场排名相对靠前,国联证券近几年来也在持续发力投行业务。按照常规思维,要做“1+1>2”,会启用经验丰富的投行老将,但从实质人事动作来看显然并未如此。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没想到”,但再一深究,又自有逻辑所在。
徐春是一位“85后”干将,国联证券副总裁、研究所行政负责人,曾是国内最年轻券商研究所所长。其于2011年加入长江证券,曾任行业研究小组组长、研究所副总经理,2018年升任所长。2014年至2020年,连续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家用电器行业第一名。2023年徐春转战国联证券,36岁即任公司副总裁。可见在研究领域,徐春的职业生涯是一路顺遂,这也是其被认可、又被继续重用的底气所在。
另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徐春的研究背景,也是在当下“投资+投行+投研”三位一体战略中的加分项。
但综合内部环境来看,此次用人或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徐春分管投行,可以打破研究所“一山三虎”格局。早前,徐春、国联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烨辉,以及民生证券副总裁兼研究所所长胡又文均是研究领域的知名人物。徐春转至投行,既能进一步打开职业生涯向上空间,又能稳定住民生证券研究所相关团队。此外,记者关注到,杨烨辉执业机构已于2024年9月变更为华英证券,或也挥别了研究业务,与老搭档徐春在投行业务管理中继续合作。
除此之外,徐春作为跨行业的“空降”领导,在整合期的管理中更能“放开手脚”。
“作为跨界型领导,徐春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研究功底,能够敏锐捕捉市场趋势和行业动态,为投行业务提供精准的研究支持,提升项目的前瞻性和成功率。同时,他在研究领域积累的人脉资源和上市公司影响力,也有助于拓展投行业务渠道,包括并购重组等。”支培元指出。
一位投行资深人士进一步向记者表示,从行业特性来看,投行的壁垒并不高,徐春所在层级较高,并不需要过强的执行层专业能力,主要还是考验管理能力。受市场环境影响,当前IPO收紧,投行增量发展空间有限,重点还是内部整合问题。从国联民生当前情况来看,内部整合或面对人员优化调整、降薪等多重问题,也需要“目标明确、无利益牵扯”,跨行业的领导者徐春能够不受原有部门或团队的束缚,“从而更好下手执行。”
投行合规问题亟待整治
不过,从民生证券、国联证券的投行子公司华英证券的投行业务现状来看,徐春上任亦面临不少棘手问题,“大刀阔斧”是必然的。
首先是业绩压力。市场给予国联民生证券投行业务合并较高的预期,称其要向头部投行进击,冲进行业前十。
但2023年以来,伴随新上市企业数量的锐减,券商投行IPO业绩普遍大幅缩水。民生证券方面,承销保荐收入连续下滑。2023年,民生证券成功保荐上市的IPO企业数量为20家,合计承销超200亿元,承销保荐收入为15.99亿元。2024年,民生证券仅保荐6家IPO企业上市,合计募资38.96亿元,同比下降8成,承销保荐收入合计2.74亿元,同比降超8成。眼下,民生证券储备的IPO项目只剩下9家,科创板在审项目为0,陆续撤回后,与往年相比储备项目数量开始告急。而2024年华英证券IPO保荐项目共4起,已在去年全数撤回,撤否率达到100%,也无在审项目。
其次是执业质量和业务合规性。民生证券投行执业质量连续两年被中证协评为最差的C类,2024年的债券业务及财务顾问业务评级也为C类,当年投行业务更是收到10余张罚单。华英证券去年也多次因项目督导未尽责等问题受到监管处罚。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指出,两家投行的合规问题整合后极有可能对新机构监管评级产生影响,“监管机构在评定评级时会综合考量新机构过往的合规记录,现有的合规隐患可能拉低评级。”
此前,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合并后的国联民生证券可能面临由民生证券遗留项目引发的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监管已经多次强调了“申报即担责”的原则,即使保荐项目最终终止,保荐人的违规行为也会在查实后受到相应处罚。因此,民生证券此前项目中存在的“带病闯关”“业绩变脸”等情况可能导致相关项目出现法律纠纷和财务风险,给合并后的公司主体带来不必要的影响和财务损失。这些遗留问题也可能影响国联民生证券在市场上的声誉和信誉,降低投资者和客户的信任度。
另外,在人员方面,目前民生证券保代为332人,华英证券保代为63人,两家公司股债投行人数或上千,当前市场环境下,业务并线后人员是否冗多,又如何架构调整优化?
可见,徐春上任后,如何能够有效加强对投行执业质量和业务合规性的管理,人员团队平稳过渡,是重中之重,也是跨界而来的首要挑战。(蓝鲸新闻 王婉莹 wangwanying@lanjinger.com)
蓝鲸
2025-02-22
蓝鲸
2025-02-22
蓝鲸
2025-02-21
蓝鲸
2025-02-21
蓝鲸
2025-02-21
蓝鲸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