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21 20:37:26
(原标题:新粤商丨专访钧明集团陈光明:“百千万工程”的魅力在于,让小众村庄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海燕 实习生刘夏菲、刘曦柯
广东茂名市信宜平塘马安村,有三万亩的高山竹林绵延,拨开云雾,这里是连片的竹海、草甸、天池……站在高处俯瞰,宛若置身仙境。
但是,在打造“区域旅游”概念之前,马安村只是全国名不见经传的一个贫困村庄,遥远、封闭,人迹罕至。
钧明集团深度参与了马安竹海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与政府采取EPC+O模式进行合作,政企按一定比例匹配投资总额。集团董事长陈光明回忆起初到马安竹海参观时,仍然倍感震撼:“几年前我们与政府部门负责人及中山大学的教授一起去考察,山路陡峭,开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竹海在一千多米海拔的高山上,雨水淅沥,四处云雾缭绕。结果当我们吃完饭时,云雾散去,四下是一望无垠的竹海,十里不同天,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美,但无人知晓。怎么盘活这样的优质生态资源,是让当地政府“头疼”的难题,也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民营资本的参与,为乡村文旅项目“长青”注入了动力。有政府领导参观完马安竹海项目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提到,如果没有‘百千万工程’,这个村子可能再过10年、8年就会被遗忘,逐渐消失,但现在村子真正‘活起来’,这就是‘百千万工程’的魅力。”陈光明说。
事实上,在此之前,钧明集团早在2019年就开始布局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以广东茂名为起点,钧明集团目前已参与建设了大大小小共九个的乡村文旅项目,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足迹遍布粤西、粤北、粤东各地的多个村落。
从依托自然禀赋的山水相合,到挖掘人文底蕴的连州瑶安民族乡,钧明集团持续探索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的可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如今,他们找到了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吗?近日,南方财经《新粤商》对钧明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光明进行了专访。
《新粤商》:2019年,钧明集团在茂名市茂南区做了一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参与乡村振兴工程的建设,这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决定参与的?
陈光明:当时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我是茂名人,希望能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其次,作为地产行业从业者,我也希望能在乡村振兴中找到新的商业风口,探索出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不是一味依赖企业投入,而是能够实现微利的项目运营模式。
凑巧的是,茂名当时已成功申请到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但项目的执行状况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因此,当时政府相关负责人在了解到我们集团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相应的建设运营能力,并且我本身就是这里人,就与我们沟通,希望我们能回去参与打造这个项目。
在这些考虑和机缘下,我们在2019年参与到茂名市“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运营中,并自此开始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这一探索和实践也为我们后续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粤商》: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茂名钧宜是否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公司将如何抓住这些机遇,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陈光明:其实从2019年开始,我们就积累了一系列的经验,在山水相合项目中,我们面向当地村民出台了一项政策,针对民宿和商铺制定“信字号”标准,涵盖装修风格、清洁程度、服务质量等方面,设置详细的评比准则,并提供相应的运营支持。针对达到“信字号”评比标准的民宿和商铺,我们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例如为其免除一年的水电费,这对他们而言是比较有力的扶持措施。
另外,在马安竹海项目中,我们支持当地工匠依托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制作了大量竹制品。接下来,我们准备助力他们成立公司,在集团后续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为这些工匠分配工程项目,让他们承接业务。如此一来,既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与人力,又为他们拓展了增收途径,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此外,我们发动当地村民参与改造建设的乡村民宿,经营状况也很良好,一晚的房价能到四五百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也比较可观。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相信乡村能逐步实现自我造血,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已经开展了几十年,目前国家仍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希望乡村振兴的事业能够继续向纵深发展。我们希望接下来能够在乡村振兴这个舞台里面发展出来各种业态的民族自有品牌,包括但不限于孵化一个自有的乡村度假品牌酒店、一系列能够展现文化特色的民宿品牌、提炼美食ip、发展品牌节事活动等等。
目前我们的关键任务是打响乡村酒店品牌,做好下游农产品研发工作。再往后发展,我们一定要秉持“投融建管退”的思路,在投资上精准布局,在融资渠道上多元拓展,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控,在管理环节中精细入微,最后实现顺利退出。
目前来看,退出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一,与大型康养保险公司合作,将单纯的旅游升级为高端康养项目。其二,借助高端融资渠道介入,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在各个环节实现盈利,例如提供规划咨询、品牌IP授权、项目管理等服务。
总之,要把乡村振兴、乡村酒店打造成一个平台,以这种模式实现稳健发展,达成“百千万工程”的目标。
陈光明:我认为乡村酒店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机会点,也具备盈利的空间。
近期,我考察了黄河宿集、广西崇左等地的多家高端酒店,发现由于城市居民度假旅行、放松身心的需要日益广泛,针对乡村高端酒店的市场需求其实非常旺盛。
因此,结合我们过去在地产行业的经验,以及考察中的发现,我们后续的定位规划会将重点放在乡村酒店的打造上,兼顾配套民宿的运营。
目前,我们正在筹备注册自有乡村酒店品牌,专注于该领域的深耕细作。具体规划为,先在广东地区联合8到10家民宿,随后面向全国招募更多合作伙伴,形成规模化的运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乡村酒店由集团主导运营,民宿则发挥引流辅助作用,通过这种组合模式推动项目发展。
当下,我们的项目推进速度很快,在环两山、惠州博罗、增城、从化等二三四线城市及地区都有项目即将落地。今年,按照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许志晖的规划提议,我们也将集中精力打造乡村酒店品牌,目标是做出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一个如同莫干山的罗星堡那样具有规模和品质的乡村酒店。
《新粤商》:作为钧明集团参与“百千万工程”的一大代表项目,你认为山水双合美丽乡村项目最成功之处在哪里?
陈光明:从“百千万工程”的建设角度来看,这个项目是比较成功的。施工团队和管理者精心建设每一个角落,将整个村子的每一处都打造得干净整洁且文明有序,而不是停留于表面,或是局限于中心区域。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其中探索出了一些在实践中比较有效的经验。
首先,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且实现红利共享,是项目得以开展、持续的关键。我们在村里成立了管委会,赋予村民投票权,并且通过项目为村民提供分红。这种模式让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乡村振兴和 “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好处,所以他们非常配合项目管理。此外,我们还打造“酒店下单-村民烹饪”的独特餐饮合作模式,既能让游客品尝当地特色菜肴,又能帮助村民实现增收。
其次,专业规划与人才支持为项目助力。我们邀请到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保继刚教授来负责项目规划。保教授在文旅项目的运营规划上经验丰富,同时培养了专业的研究生队伍对项目进行长期帮扶。这不仅提升了项目规划的专业水准,也在很大程度上为项目运营中提高村民的认知水平、参与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持。
最后,政企合作投资运营的模式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在当时的合作机制下,除了前期投资外,钧明集团还需要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后期运营。虽然运营压力较大,但这种模式也提升了企业参与项目的深度,促使我们在前期设计时就全面考虑后期的运营及资金回笼问题,确保了项目的长期稳定发展。
《新粤商》:在实际参与到“百千万工程”的过程里,遇到过哪些困难,积累了哪些经验?
陈光明:在企业自身的政策认知层面,我们最初对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认知不足。起初,我们以为它就像其他的公益项目一样,完成资金投入就算达成目标,项目结束后就撤离。但我们在参与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对于乡村振兴项目而言,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仅靠前期投入远远不够。因此,目前针对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我们正与相关方进行深入商讨,研究如何对项目的运营模式进行优化调整。
在企业与政府合作层面,我们还在持续探索合理的政企投资配比。除了直接的资金投资外,企业还要负责规划、设计,以及后续运营工作,间接成本压力较大。因此,从最初田园综合体项目纯粹由企业投入资金,到山水双合项目中政府和企业1:1的投入模式,再到马安竹海项目中1:0.5、连州项目中1:0.3的政企投资配比,随着项目经验的积累,我们不断强化政企合作,优化投资配比。
在这些经历中,我们总结出两点关键经验:一是要深入理解政策导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项目的本质与要求;二是要强化对投资额度的把控,避免因盲目投入而导致企业负担过重、动力不足。
《新粤商》:如何理解项目落地过程中的本地化融合?
陈光明:一个项目的落地,必须要真正地与当地融合
例如,我们在考察山水双合项目周边环境时,发现临近的马安村有着一片高山竹海,十里之间景色各异,像世外桃源一样美丽。于是,我们就将马安竹海与山水双合项目联通起来,依托两处的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旅游”的概念。
当时,马安当地村民生活极度贫困,甚至有的小孩连鞋都没得穿。那里我们租下了50多户村民的房子,改造为民宿,又在山下帮他们重新盖房。另外,针对其中6户位置优越的房屋,我们计划拆除后打造高端酒店。目前,这个项目尚未对境内游客全面开放,但对香港游客开放后,入住率基本能达到饱和状态。
政府部门负责人参观这个项目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正是“百千万工程”的生动体现,成功盘活了一个濒临没落的村庄。他们说,如果没有“百千万工程”,没有各方的努力,这个村子可能再过10年、8年就会被遗忘,逐渐消失。这充分展现了“百千万工程”的魅力与价值。
《新粤商》:针对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站在企业的角度,你认为“百千万工程”中“万企兴万村”的后续工作该如何展开?
陈光明:要让村子实现可持续发展,绝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仅仅在过年时送点米、拍拍照发个朋友圈,再开个会就了事,当下很多帮扶行动都陷入了这种形式主义的误区。实际上,农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帮扶。
一是持续的技术支持。在山水双合项目中,当地盛产三华李,我们入驻后,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从技术层面给予支持,指导果农如何精准控花,让不同批次的果子花期错开10天左右,有效提高果实的品质与产量。
二是营销手段的创新拓展。我们积极拓展电商营销渠道,同时牵线搭桥,助力农产品进入超市展示销售,提升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能力。这两年,无论是山水双合的三华李,还是连州的菜心、腊味,我们都在持续推进这些工作。
三是本地特色产品的挖掘。当下,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往往局限于赚取游客的门票、食宿费用,但我们不能仅止于此。后续我们要借助游客对景点的喜爱,深度挖掘本地特色产品,打造具有地理标识的自有品牌,提升村落对游客的粘性,让游客不仅因美景而来,更因美食、美物而流连忘返。
下一阶段,企业一定要深度融入,发挥自身优势,多动脑、多创新,主动作为,真正将乡村振兴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绝不能简单地“给钱”就一走了之,而必须着眼于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万企兴万村”的要求,更是整个“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得以落地见效的关键所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