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2-20 22:23:58
(原标题:“AI+卫星”概念受资本青睐,国星宇航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近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正式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提交了首次公开招股的申请文件,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为其独家整体协调人。
若国星宇航顺利登陆港股,将成为港股中的“商业航天第一股”。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2023年收入计,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前十大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占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总收入的约49.4%,其中,国星宇航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为1.9%。
根据招股申请文件披露,此次国星宇航港股募资将主要用于建设深圳中心,以及开发AI智算卫星,包括验证实验卫星、计算集群服务器及地面测试设备。
从历史融资情况看,“AI+卫星”的概念让国星宇航颇受资本青睐。但有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对比SpaceX星链计划的批量化制造,国星宇航的“定制化”模式或将导致边际成本难以下降。
或成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国星宇航成立于2018年,招股申请文件显示,该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制商业卫星,保证稳定的运营管理,并根据客户广泛场景应用需求提供星基解决方案。其未来发展方向为构建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面向全球范围稳定持续提供广泛覆盖、低成本、低门槛的商业化星基解决方案与天基智算服务。
从公开资料来看,国星宇航的卫星及相关服务涵盖卫星的全生命周期,从有效载荷、平台及整星研发、组装及测试、发射协调以及在轨交付直至发射后运营及控制管理。该公司提供定制化整星研发服务,并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和制造满足特定任务要求的卫星。
目前,国星宇航的核心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为AI应用卫星,另一类为AI智算卫星。根据该公司披露,其已经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传统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还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此外,在申请文件中,国星宇航还披露了一个“大计划”,未来拟建设由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所谓天基算力网,即通过在太空中部署大规模的算力卫星,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高效算力网络。这一网络不仅能够支持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实时运行,还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可靠、低延迟的计算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9月24日,国星宇航3颗“星时代”星座AI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其中名为“香港青年科创号”的卫星,是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被用于AI大模型的在轨推理、训练等新技术验证,也为该公司下一步组成天基算力网进行技术储备。
国星宇航的创始人、董事长陆川是一位80后,出生于1983年,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6月获得中国广东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工学博士学位,其曾在电子科技大学的科技处产学研结合科、成都研究院等担任多个职务,拥有近20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
在融资方面,“AI+卫星”的概念让国星宇航颇受资本青睐。
2018年5月至2024年12月,国星宇航累计完成9轮融资,单笔最大融资金额超5亿元,累计融资额达16.33亿元,该公司背后资方“众星云集”,例如深创投、洪泰基金、无锡国星基金等机构。
在招股申请文件中,国星宇航列举了公司三个阶段的发展计划,其中2023年到2027年,为公司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该阶段,国星宇航要实现产品从AI应用卫星向AI智算卫星转变;2028年起为第三阶段,预期完成并运营全球覆盖的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
过去几年,中国卫星行业在稳定增长。国星宇航在招股申请文件中表示:“在利好政策及低轨卫星星座快速布局的推动下,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快速发展。按收入计,中国卫星产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自2023年起按复合年增长率26.8%进一步增长,预计于2028年达到约人民币2627亿元。”
不到三年亏损超4亿元
“AI+卫星”、打造天基算力网,国星宇航可以说是走在了全球资本都十分关注的前沿领域,但业务前沿并不意味着这一领域容易实现商业化。
招股申请文件显示,国星宇航2022年实现收入1.77亿元,2023年实现收入5.08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收入2.37亿元。
目前国星宇航的主要业务包括星基解决方案与卫星及相关服务,其中,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该公司来自星基解决方案的收入分别约为1.03亿元、4.60亿元、1.93亿元,占总体营收之比分别为58%、90.7%、81.5%。
虽然收入持续增长,但国星宇航的亏损程度却日益扩大,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净亏损分别为9090.7万元、1.39亿元、2.14亿元,不到三年时间累计亏损超4.4亿元。
对于持续亏损的原因,国星宇航在申请文件中表示,净亏损主要源于公司处于早期爬坡阶段,在研发并发射AI卫星的同时,亦专注于开发核心技术以提升AI算法及算力。
“在此阶段,公司战略性地将获取客户及发展关系列为优先考量,同时也专注于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方案留住人才。这些早期阶段的投资虽然对长期增长实属必要,然而却延迟了公司实现AI卫星经济效益及充分发挥批量化制造预期带来规模经济的能力。”国星宇航在申请文件中解释称。
商业航天是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国星宇航以“AI+卫星”为核心的技术路线虽具前瞻性,但因此带来的研发投入强度对该公司的短期收益能力也产生了压力。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国星宇航的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8%、10.5%、44.2%。
此外,国星宇航还面临着规模效应缺失的情况,目前仅完成13项太空任务,远未达到规模化生产降本的临界点。有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对比SpaceX星链计划的批量化制造,国星宇航的“定制化”模式或将导致边际成本难以下降。
另外,记者注意到,国星宇航的客户集中度也较高。在报告期(2022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内,该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9%、56.1%、92.7%。
对此,国星宇航亦在招股申请文件中称:“我们依赖少量的客户。若我们无法扩大客户群,或若我们的客户减少购买或延迟检查或验收我们的产品及解决方案,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前景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经济观察报
2025-02-21
经济观察报
2025-02-21
经济观察报
2025-02-21
经济观察报
2025-02-21
证券时报网
2025-02-21
经济观察报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