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南财快评丨当城市反思“错过”DeepSeek 不宜将招商思维简单用于知识经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13 20:00:24

(原标题:南财快评丨当城市反思“错过”DeepSeek 不宜将招商思维简单用于知识经济)

南方财经全媒体评论员 孙昀

蛇年春节,海内外最大的话题莫过于DeepSeek,其不但在AI圈子里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讨论,也在区域经济领域产生了层出不穷的话题:为何DeepSeek不在别的城市产生。

国产电影《哪吒2》的火热和宇树机器人在春晚上的出圈,更让“反思体”扩大,变为某某城市为何培养不出杭州六小龙?

节后工作日,不少城市的当家人也确实开始密集调研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

在各种反思中,对于营商环境的讨论最多,但这是问题的答案?

在2024年,中国社科院、中国贸促会、北京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分别发布《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23)》《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评估报告》《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3》等不同版本的营商报告。实际上,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的营商环境评分并没有明显的差距,甚至大部分中东部省份的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分也不存在明显差别。

这都显示出,经过多年来对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各地政府在办事效率、政策力度取得了显著进步,差别已经很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在产业政策工具箱的完备性上并无明显“代差”。

我们认为,将DeepSeek等明星企业的诞生发展简单归因于营商环境,是将工业制造业的招商思维简单套用在了知识经济上。我们也要摒除掉类似于“抛开企业自身事实不谈,营商环境就一点错误没有么?”的叙事逻辑,避免落入自证陷阱。

在知识经济产业政策上,头部城市特色可能略有差异:北京中关村的“先行先试”立法授权、深圳的跨境数据流动制度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离岸金融便利、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揭榜挂帅”机制等。侧重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针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特点的差异化制度供给,政策“错位”给了城市产业差别化竞争更大的空间。

回到DeepSeek和AI产业,决定其发展布局的已为隐形要素。

在波士顿咨询的相关研究所示,全球AI领军企业选址中,政策优惠权重已降至12%,人才密度(38%)和产业协同网络(29%)成为关键要素。

有公开报道称,部分知名高校计算机学院每年都向DeepSeek输送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的优秀毕业生。如何提升优质人才的供给能力,以及人才的交流网络——这一点或许更值得探究和思考。

此外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营商环境是企业、产业发展的外部原因,科技企业的成功本身的内因更为重要。市场从不缺乏话题,从数字人、元宇宙到“百模大战”,市场也从不缺乏参与者,但如何找到并支持持久投入、潜心创新的行动者,是需要持久思考的命题。

当前出现的“反思潮”,本质上是城市竞争压力传导的应激反应,需要警惕其演变为两种倾向。

其一是“对标焦虑症候群”,典型表现为个别城市提出的“三年打造五个Deepseek”的跃进式目标,忽视AI产业需要的基础研究沉淀规律。

其二是“政策尾随惯性”,如多个城市春节后突击出台的机器人产业规划,在技术路线上均重复“人形机器人+工业视觉”的相同配方。

我们认为,城市和区域产业发展是有着“地缘基因”。例如,深圳大力发展“20+8”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低空产业的发展是根植于深圳及大湾区整体产业链和供应量,是基于多年的制造业生态的培育和迭代。

另外,“时空阈值”也很重要,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深耕了二十多年,持续投入,最终成就了产业地位。深圳的比亚迪在2019年也经历了至暗时刻,“差一点就活不下去了”。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携手,让深圳在新能源车竞争中最终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别人家的孩子”说的好可以激发自家孩子的学习热情,但不依据自身情况的简单模仿,效果既不一定好,还容易破化了自己的学习节奏和热情。

真正的产业治理现代化,不在于追风口,追流量,对每个风口都作出条件反射。在这股DeepSeek反思潮中,坚持“久久为功”,当各城市都能培育出不可移植的创新“微气候”,中国的新质生产力版图自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生态繁荣。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