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2025-02-13 00:05:43
(原标题:半导体价格战成为过去式?中芯国际四季度本土化率提升 高管称不主动降价)
近日,晶圆代工巨头中芯国际(688981.SH;00981.HK)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未经审核业绩。
营收方面,中芯国际该季度和年度收入均两位数增长,其中年度收入创下新高。2024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销售收入约159.17亿元,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1.7%;从全年看,2024年度中芯国际销售收入为577.96亿元(合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7.7%。
这是该公司全年收入首次超过80亿美元。
净利润方面则较上年同期下滑。中芯国际2024年四季度归母净利润为9.92亿元,同比下降13.5%;归母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45%;2024年归母净利润36.99亿元,同比下降超过两成。关于利润下降,中芯国际在财报中归因于投资收益及资金收益下降。
2月12日,中芯国际港股开盘即涨,全天涨幅超过5%。A股同样红盘报收,股价涨至104.32元,总市值超过83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2日,中芯国际港股和A股分别报收29港元/股和89.96元/股,这意味着,中芯国际港股年内累计涨超65%,A股累计涨超16%。
均价带动营收上涨,中国区收入占九成
中芯国际营收上涨主要系产品均价提升。财报显示,中芯国际2024年四季度晶圆销售量(折合8英寸标准)为1991761片,环比下滑6.1%;单片晶圆收入(折合8英寸标准)则为1108.2美元,环比提升8.3%。
从地区看,2024年四季度,中芯国际中国区的收入占比从三季度的86.4%进一步提升至89.1%,美国及欧亚区市场占比继续下降。“尽管全球应用终端需求增速普遍乏力,但随着供应链从国外迁回国内,同时受益于补贴政策的推动,国产化需求提升,芯片本土化率也进一步增长。”亿欧智库研究总监严方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从晶圆尺寸看,2024年四季度,中芯国际8英寸晶圆营收占比同比下滑至19.4%,12英寸晶圆营收占比上升达80.6%。
随着应用场景、芯片类别和客户需求的不断提升,12英寸晶圆逐渐成为半导体制造的主流选择。SEMI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在全球不同尺寸晶圆中,12英寸晶圆总出货量市占率超过50%,且自2014年起稳定在60%以上。
“相较于8英寸晶圆,12英寸晶圆所涉及的单位芯片成本更低,芯片性能更强大,同时能满足更多应用场景。”严方圆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称,在相同制程和良率条件下,12英寸晶圆能生产的芯片数量是8英寸的2倍多,成本相对更低;同时,12英寸晶圆可以实现更小的存储单元和更高的存储密度,能制造集成度更高、性能更强的芯片,“随着工业汽车、AI、物联网等下游行业的发展,12英寸晶圆能支持制程和工艺更先进的芯片生产”。
“虽然中芯国际四季度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但其营收增加也侧面证明了性价比更高的12英寸晶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多家半导体公司品牌顾问张国斌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2020年7月31日,中芯国际与北京开发区管委会共同订立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建设新的12英寸晶圆厂,聚焦于生产28纳米及以上集成电路项目。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首期计划投资76亿美元,计划于2024年完工,首期计划最终达成每月约10万片的12英寸晶圆产能。
走出低谷
财报中,中芯国际也给出了乐观的业绩指引。中芯国际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环比增长6%-8%,毛利率19%-21%;预计2025销售收入增幅高于可比同业的平均值,资本开支与上一年相比大致持平(73.3亿美元)。
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2月12日在业绩会上表示,目前整体客户产品库存相对健康,在与产业链伙伴的广泛沟通中,普遍认为2025年除了人工智能继续高速成长外,市场各应用领域需求持平或温和增长。同时,汽车等产业向国产链转移切换的进程,已经从验证阶段进入了起量接收阶段,部分产品正式量产。
“供给端经历了漫长的去库存阶段,当前晶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平均售价均处在较低水平,未来有望迎来量价齐升”,严方圆表示,端侧硬件AI升级加速换机潮到来,传统终端国产化需求旺盛。
此前有观点认为DeepSeek热度走高带动了中芯国际股价上涨,被问及DeepSeek的出现是否会让非顶尖算力也拥有在AI核心产业链中大施拳脚的机会,严方圆表示,DeepSeek的出现比较振奋人心,但是行业内目前仍无法忽视工具链和基础软件等适配层面的挑战。
对于价格战,赵海军明确表示中芯国际不主动降价。他称,在地化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但同质化竞争使得结构性过剩的产能即使在市场回暖的情况下,依然面临激烈竞争,“公司保持一贯的定价策略,随行就市,不主动降价,但在必要时也会和战略客户一起直面价格竞争,以保持住公司在各个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中芯国际的定价策略似乎暗示了公司走出周期性低谷。
从2023年开始,受下游影响,国内外晶圆代工行业掀起了降价抢单的热潮,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晶合集成、英特尔、AMD等厂商都卷入“降价潮”。美国智库机构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发布报告介绍,2023年末,成熟制程芯片领域降价竞争已经白热化。中芯国际、华虹等中国大陆晶圆厂通过对客户承诺更低价格,从美国格芯、韩国三星等手中赢得客户,而外国晶圆厂不得不降价10%-30%以回应市场竞争。国产厂商彼此之间也互相对标竞价,来争夺客户订单。
在2024年上半年,赵海军就曾表示芯片行业价格战已经十分激烈。他称,中芯国际的12英寸晶圆产线自当年2月以来一直满载,但同行采用了激进的低价竞争策略。“市场上如有其他竞争者开出更低价格,几千万元的订单就不见了。”
有从业者表示,晶圆厂商应对低谷的策略普遍是让出利润,获得更高的产能利用率。2023年,中芯国际逆势扩产,将全年资本开支上调到75亿美元左右,主要用于产能扩充和新厂基建。晶圆代工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在新增产能爬坡阶段,不少厂商都因要承担逆周期扩产压力,新增产能无法被及时消化,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从而导致利润缩水。
如今,低谷期的焦虑正在消散。“随着下游的需求复苏以及产业链向内地迁移,价格战可能已经成为过去式。”张国斌补充道。
证券时报
2025-02-13
证券时报
2025-02-13
国际金融报
2025-02-13
中国基金报
2025-02-12
e公司
2025-02-12
国际金融报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