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2-12 11:49:35
(原标题:横琴人寿巨亏5.64亿:激进扩张后能否穿越“凛冬”?)
文/林森 来源:燕梳师院
近期,横琴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横琴人寿”)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该公司亏损5.64亿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家全国性寿险法人机构,横琴人寿曾凭借“创新”标签在业内崭露头角,如今却再次陷入亏损泥潭,严峻的财务困境让这家曾经的“新贵”捉襟见肘。亏损背后,既有战略选择的偏差,也折射出中小寿险公司在利率下行周期中的集体生存焦虑。
图源:横琴人寿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规模魔咒下的七年之殇
作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首家全国性寿险法人机构,横琴人寿自2016年12月挂牌之日起便承载着特殊使命。这个诞生于国家级战略平台的新锐险企,曾试图以“保险业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定位实现弯道超车,却在七年经营周期中陷入“规模扩张,利润萎缩”的战略悖论。
经营业绩的剪刀差持续撕裂着企业财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但利润却“不增长。除2020年和2021年赚取微薄利润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
从2017年8.63亿元保费收入初试啼声,到2023年85.2亿元规模登顶,其保费年复合增长率达46.8%,但同期累计亏损却超过20亿元。尤其2022年后呈现加速失血态势:在保费规模突破80亿元大关的同时,2022-2024年三年累计亏损达15.15亿元,相当于每实现1元保费收入就产生0.18元亏损。这些年,横琴人寿陷入了“规模不经济”的困局。
图源:横琴人寿历年年报(单位亿元)
为何业务收入增长,却逐年亏损?产品结构的畸形演变揭示了亏损根源。年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横琴人寿为快速抢占市场,持续加码短期储蓄型产品。2023年两全险、年金险等短期储蓄型产品占比攀升至65%,其主推的3.5%定价年金险产品,在投资收益率持续跌破3%的市场环境下,利差损缺口正以每年1.2-1.5个百分点的速度扩大。
事实上,两全险、年金险虽能迅速拉升保费规模,但内含价值极低,叠加预定利率的定价压力,直接导致利差损风险敞口扩大。某精算师直言:“在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这类产品卖得越多,亏损黑洞就越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家坐拥跨境区位优势的险企,战略布局却陷入“失衡”。一方面,银保渠道依赖症持续加重,2024年代理手续费率已飙升至4.2%,渠道成本侵蚀率达保费收入的117%;另一方面,粤港澳重疾险等特色产品,或因监管壁垒,或因精算数据缺失,迟迟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澳车北上”车险等政策红利产品三年仅落地3款,2024年上半年,大湾区专属产品保费占比不足3%,战略定位与业务现实严重脱节。
横琴人寿的困境恰是中小险企野蛮生长的典型样本。当行业转型时,战略迷航导致粤港澳大湾区首家全国性寿险法人机构的先天优势尽失,更折射出保险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层阵痛。
渠道激进扩张背后的困局
横琴人寿近年持续攀升的退保金曲线,正成为透视其经营风险的显性指标。据历年的企业年报及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公司退保金规模呈现三级跳式增长:
2021年5.22亿元的退保规模尚在可控区间,
2022年陡增至7.49亿元,
2023年更以115%的同比增幅冲破16.10亿元大关。
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呈现加速态势,仅一季度退保金已达3.48亿元,同比激增114.8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细究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退保压力呈现显著产品集中特征。“横琴美好如意年金保险”“横琴优品稳赢两全保险”“横琴优品赢家年金保险”三款银代渠道产品,以4.68亿元的合计退保金额占据当期退保金额居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款产品均设计于利率下行周期前,随着近年资本市场波动加剧,产品实际收益与客户预期出现显著偏差,诱发大规模退保潮。
图源:横琴人寿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更深层次的危机潜伏在渠道战略层面。作为公司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银保渠道已成双刃剑——2021至2024年间,该渠道手续费率从2.1%飙升至3.8%,部分主打产品渠道成本甚至突破4%警戒线。从行业经验看,当手续费率超过3.5%时,产品新业务价值率即转为负值。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渠道策略,不仅导致边际利润被完全吞噬,更形成“高费用-低质量业务-高退保”的恶性循环。
业内人士指出,退保潮与渠道困局实为“一体两面”。短期来看,退保激增直接冲击企业现金流,中长期则需警惕利差损风险。横琴人寿的案例,为行业敲响了激进渠道扩张模式的警钟。
从均衡持股到单一控股的变局
横琴人寿曾以最初五家股东均衡持股20%、经营管理层相对自主而在业内被称为一股清流。但经过最近两次增资或增资计划,其股权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9年,横琴人寿首次披露增资蓝图,拟通过五家发起股东等比例注资10亿元的方案,试图维系原有股权平衡。然而这一精心设计的资本运作方案最终在市场波动与股东博弈中宣告搁浅。真正的资本变局始于2022年夏季。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6月28日横琴人寿完成首轮增资,注册资本金由初始的20亿元提升至23.8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珠海铧创在此轮增资中独力注资3.85亿元,持股比例从初始的20%跃升至32.9%,为后续控股埋下伏笔。
后续,珠海铧创再度加码。2024年3月5日,横琴人寿发布公告:拟新增注册资本7.53亿元,全部由珠海铧创独家认购,对应实际注资额高达15.81亿元。此次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将攀升至31.37亿元,珠海铧创持股比例将突破保险业“单一股东持股不得超过三分之一”的监管红线,强势升至49%,稳居绝对控股地位。
随着珠海铧创的持续加码,原有四大股东亨通集团、深圳市珍珠红商贸、苏州环亚实业及中植集团的持股比例遭遇“四连降”,各自股权从初始的20%经两轮稀释后,最终锁定在12.75%的均衡低位。
这一股权结构的质变,标志着横琴人寿正式从“均衡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转向“单一大股东主导”的治理新格局。股权的变化对于横琴人寿是好事还是坏事?有待时间考证。2024年7月18日起,“太保系”资深高管钱仲华担任该公司董事长职务。“新帅”能否带领横琴人寿走出泥潭,我们也拭目以待。
穿越周期的考验
横琴人寿的困境绝非个案。2024年,多家中小寿险公司亏损,行业分化加剧。在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利率长期低位运行的双重挤压下,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站在十字路口的横琴人寿,正面临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战略抉择:是继续在规模扩张的道路上狂奔,还是壮士断腕推进深度转型?2024年的巨额亏损,或许可以视为市场给出的一剂苦口良药。
我们坚信,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里,唯有那些敢于直面问题、重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凛冬,迎接下一个春天。对于身处改革前沿的横琴人寿而言,这场危机未尝不是重生的契机——毕竟在波涛汹涌的粤港澳大湾区,从来都不缺少逆风翻盘的故事。
经理人杂志
2025-02-12
尺度商业
2025-02-12
天眼查
2025-02-12
格隆汇
2025-02-12
天眼查
2025-02-12
观点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