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张伟: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关键在于培育“造血”功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2-07 19:50:51

(原标题:张伟: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关键在于培育“造血”功能)

文/张伟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清华金融评论》执行主编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力量,是促进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旨在以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但由于信用风险高、贷款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普遍问题,小微企业始终面临融资难题。

2024年8月,“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4)”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并单设“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类别,旨在发掘一批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切实降低企业成本,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优秀典型案例。

在所征集到的507份案例材料中,有133家单位提交了140份“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案例”,最终有19份案例从中脱颖而出。其中,银行类型案例数量最多,共有13例,且来自北京市和广东省的案例占多数;财务公司类型案例4例,分别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江西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类型案例各1例,分别来自广东省与浙江省。

例如,乌鲁木齐银行“雪莲·流量贷”基于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的收单支付结算流水、账户交易或银联交易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和风控模型对借款人基本情况、经营和收入、现金流等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并根据分析和评定结果,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贷款。

再如,江铃汽车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不断整合主机厂信息及经销商信息,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配合江铃集团各主机厂推出“逐车贷”贷款模式,有效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融资难题,促进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百尺竿头仍需更进一步,为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普惠金融重要作用,未来相关的制度支持需同减税降费、营商环境等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打好政策“组合拳”。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根本上提升“造血”功能,促进小微企业长久稳健发展。 

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输血”需要打好“组合拳”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其中普惠金融位列其中。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对小微企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作出明确部署,要求经营主体融资要更加便利,小微企业等主体融资可得性要持续提高。此后,金融机构通过完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显著提高小微企业的财务韧性、融资条件,不断增强小微企业应对风险能力。截至2024年10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8%,较各项贷款增速高7.47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5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但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一直面临“三无”的窘境,即无报表、无信息、无抵押,同时存在“三高”特点,即高成本、高价格和高风险,这是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千人千面,各家企业需求不一,难以形成标准化服务范式,服务边际成本相对较高。总体来看,要服务好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金融“输血”只是助力手段之一,还需要做好知识产权质押、减税降费等产业政策共同激发企业创新潜力与发展动能,相互协同打好政策“组合拳”。通过全产业链条的政策激励带来信心提振,才能为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增强小微企业发展信心。

培育“造血”能力,促进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金融助力是保障,经营健康才是基础。“输血”很重要,但“造血”同样甚至更为关键。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依托政策支持和金融助力是“外部帮助”,小微企业只有进入“造血”正向循环,盈利水平、财务状况、资金储备才能形成良性发展。因此,如何提高“造血”功能和自生能力才是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认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首先离不开宏观环境的改善和支持,其次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恪守公平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在此基础上,更应注重自身经营实力的增进和强化。

第一,提振宏观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优质土壤。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9项重点任务之一。扩大内需既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强经济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可以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优质的土壤。近两年国务院连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等多项政策,完善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顶层设计。未来需要进一步提振宏观经济、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进一步转变职能,营造主动服务的发展环境;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通过进一步扩大内需,营造持续向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恪守公平原则,遵循市场规律,为小微企业创新建立良好秩序。高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强调要“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企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市场和经济的运行规律,小微企业发展也应恪守公平原则、遵循市场规律。恪守公平原则要求各类企业在制度上应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即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享有与大企业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对小微企业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遵守市场规则要求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不能违背市场运行规律,小微企业融资还应坚持属于商业行为范畴,不属于“公益”行为或“扶贫”行为。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的基本规律为高风险伴随高利率,小微企业客观上存在风险较高、信息不透明、抵押不健全等问题,不应一味迎合小微企业发展,过度降低信贷标准,导致为金融机构带来大量不良风险,产业链条失去平衡及可持续性。

第三,培育“造血”功能,增进经营实力,为小微企业成长夯实内生动力。在当前经济增长预期放缓的大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塑造企业“造血”功能才是发展的长远之计。小微企业应加强自身经营实力,培育自身“造血”功能。一方面,在金融支持上,金融机构不应仅仅是“输血”,而是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禀赋,为小微企业建立提升经营能力的平台,在政策帮扶上应该更好把握和利用产业集群式发展、链式发展客观规律,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和资源、人才共享机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供需对接,为小微企业开拓更大市场和创造更多商机。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看,小微企业培育“造血”功能除需要资本外,还需要资源、经验、知识等软性力量,未来小微企业应重点提升技术、人才、管理等核心要素,促进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才能更好实现就业机会创造、驱动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