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0:37:27
(原标题:中长期资金入市“着力点”:多举措促每年千亿级增量资金投向A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实习生 张长荣 北京报道
新年伊始,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迎来新进展,A股有望迎来每年数千亿元的长期增量资金。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末,保险行业总资产突破35万亿关口,达到35.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86%,增速创2017年来新高。如果能够切实吸引保险资金进入A股,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规模可观的长期稳定资金。近年来,监管部门为此不断努力。
近期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保险资金入市提供了更多可能。其提到,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等,皆对吸引保险资金入市大有助益。
当前由于绩效考核、会计核算、偿付监管等原因,保险公司的权益比例普遍低于监管上限。同时,随着市场的波动以及利率的不断下行,近年来保险行业的偿付能力水平呈现整体下降态势。
华泰证券李健、陈宇轩认为,拉长考核周期将提升保险公司对短期投资波动的耐受力,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推动保险公司着眼长远进行权益投资,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权益投资资金。
此外,《方案》为推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职)业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作出相关规定,并提出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的具体举措。
《方案》明确提出,从2025年起,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这将每年为A股新增数千亿长期资金。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约为25%,但持有A股流通市值规模约3.2万亿元,占比仅10%。其中,五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平均为30%,但实际投资A股比例仅约为11%。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主要在于绩效考核、会计核算等方面要求。
过去,商业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短期考核问题,致使商业保险公司过度追求短期收益。《方案》提出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指标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
“通过对商业保险资金全面实施长周期考核,能够减少短期考核对商业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积极性、稳定性的制约,推动商业保险公司逐步提高A股投资比例。”业内人士表示。
此外,由于权益类资产的价格变动会直接体现在保险公司当期利润表中,保险公司权益投资行为趋于保守和短期化。对此,2023年11月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规模为500亿元。在此模式下,投资股票的价格变动不直接影响保险公司当期利润。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基金设立以来,运行较为顺利,实现了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综合动态平衡。
《方案》中所提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已于春节前正式获批,规模为520亿元。据了解,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后续还将逐步扩大。中信建投赵然认为,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将助力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
偿付监管偏严格,也是制约权益投资的一大因素。保险公司权益投资比例受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约束,偿付能力充足率越高,权益投资比例政策上限越高。
为了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引导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专注主业,监管部门适时调整权益投资的资本消耗,以引导险资投资行为。2021年12月,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二期工程正式落地。相较于之前的监管规则,规则Ⅱ优化了实际资本计量规则,更加重视核心资本吸收损失的能力;同时加强了对保险业务和资金配置的政策性导向,有助于防范保险行业风险以及维护市场稳健运行。
而近两年来,市场的波动以及利率的不断下行,使得保险行业的偿付能力水平也呈现整体下降态势。自2021年3月偿付能力新规要求全面穿透计量风险后,保险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20年底的246%下降至2024年6月底的196%,各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也不同程度降档。
此外,偿付能力新规对权益资产超配采取更为严格的限制业务措施,致使保险公司在实际投资中不得不预留较大空间,进一步影响保险公司权益投资积极性。
有鉴于此,2023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金融监管总局调降了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等股票的风险因子,但调降范围和幅度较小,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考虑到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切换至规则Ⅱ的影响尚未完全消化,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规则Ⅱ的实施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推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市是《方案》的一大重点。《方案》明确提出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同时提出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
除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以外,方案还对企(职)业年金基金入市作出相关规定,如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加快出台企(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等措施。
可观的投资回报和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是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基础,《方案》的另一重要内容正是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包含以下四点举措:
① 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推动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运用。
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和分红是提高股东回报的主要措施,2024全年,上市公司实施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均创下历史新高,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目前沪深300指数股息率超3%,明显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
② 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各类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引导市场长期理性投资,减少市场波动。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机构投资者更加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战略规划等提出意见建议,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③ 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业内人士表示,这能够提升其参与积极性,更有效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资产定价和配置功能。
④ 进一步扩大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规模。尽快推动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业务落地并扩大证券基金公司互换便利业务规模,能够进一步提升机构投资者增持权益资产的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