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广东新春第一会丨深圳大学龚晓峰:发力新型工业化,广东形成完善的产业接续培育机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2:28:07

(原标题:广东新春第一会丨深圳大学龚晓峰:发力新型工业化,广东形成完善的产业接续培育机制)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广州报道

2月5日,广东再次在农历新年开工首日举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的大会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141633.81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展望2025年,大会强调,广东要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巩固优化,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广东把产业的短期、中期、长期关系处理得较好,一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面率先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新赛道,形成了完善的产业接续培育机制。”会后,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

龚晓峰认为,广东连续三年的“新春第一会”释放了许多积极信号,从会上透露的“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及一系列营商环境优化政策来看,既说明广东在经济承压的当下仍然奋勇争先、抢抓机遇,也表明广东正以更大力度,向更多高科技人才、优质企业抛出干事创业的“橄榄枝”。

(龚晓峰。摄/陈思琦)

南方财经:作为经济大省,广东连续三年在农历新年开工首日举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释放出怎样的经济信号?

龚晓峰:一年之计在于春,广东“新春第一会”旨在抢抓机遇,我认为主要释放了四个信号。

一是,广东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广东靠制造业起家,也靠制造业发家,如今“制造大省”要迈向“制造强省”,真正靠制造业“当家”,就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高质量发展任务十分紧迫,要做到“起步即冲刺”。

二是,面对经济下行挑战,不能懈怠,而要振奋精神。会上提到,广东正处在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过渡期,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叠加碰头,面临的困难比较多。而抱怨无法解决问题,作为经济大省,广东“新春第一会”也向全国传达了振奋精神的信号和作用。

三是,广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广东向全国、向世界释放了广纳人才的信号。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都有共同的特点——研发投入高,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大。这里的人才不是单指高学历,而是高水平、应用型的技术研究人才。会上提到,广东要携手港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等,说明广东将更加重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吸引更多人才来这里干事创业。

四是,广东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欢迎更多企业来广东投资。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这次大会安排了不少企业参会,也设置了政策发布与解读环节,说明广东将更加尊重企业和企业家,让企业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南方财经:当前,全国正加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比传统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广东如何“挑大梁”?

龚晓峰:“新”与“旧”对应,新型工业化的“新”首先体现在技术“新”,技术更新快、产品周期短,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持续不断地开展创新,才能保持产业竞争力。

二是产业赛道“新”,兼顾先进性、安全性、完整性。传统工业化的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消耗大,还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广东将产业的短期、中期、长期关系处理得较好,一面推动传统产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一面率先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新赛道,形成了完善的产业接续培育机制。

三是通过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紧密结合,使产业逐渐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如今,广东产业不仅科技含量高,还通过金融、法律、咨询、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形成了品牌效应,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比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根据工信部1月26日披露,2024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13.73万亿元,2025年目标突破14万亿元,而深圳单个城市2023年软件业务收入就突破了万亿元。

南方财经:广东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产业类型多,各地、各个产业发展阶段不一,如何找准发展节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龚晓峰:纵观全省,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以及粤东、粤西、粤北的发展重点都不一样。

比如,深圳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接近45%,而全国到2025年的目标比重是超过17%,可见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很快,深圳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把未来产业培育好,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鼓励产业有序转移。

而对粤东、粤西、粤北城市来说,要更加重视承接产业的有序转移,打造更多、更高质量的产业承接平台,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重视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专业化素养,即“缺什么补什么”,积极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产业配套。

2023年底,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这就是因地制宜、同时协同发展的重要探索。而去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物理距离被拉近,有望产生更强的辐射带动效应。

但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辐射”的同时也要警惕“虹吸”,要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巩固发展红利、创新红利。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