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证券报
作者:王君
2025-01-24 23:32:00
(原标题:天星医疗成立次年实控人申请30项专利)
北京天星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星医疗”)科创板IPO于2023年9月获得受理后,又于2024年底更新了招股书,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其募资需求已“砍掉”了原拟1.33亿元投入的营销网络项目,同时其拟募集的补流资金也由3亿元减少至2.2亿元,以上动作引人瞩目。
除此以外,《大众证券报》记者发现,作为一家拟科创板上市企业,天星医疗研发费用率在报告期内出现明显波动,且研发费用远低于销售费用。还有,公司实控人此前曾在同行业企业工作,在创立公司前身天星有限的次年,其以发明人身份一年内参与申请后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竟然多达30项,公司的研发成色以及是否存在知识产权的诉讼风险惹人关注。
2022年后研发费用率陡然下降
招股书披露,作为一家运动医学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天星医疗主要从事“运动医学植入物”“有源设备及耗材”“手术工具”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已建立“运动医学植入物开发平台”和“影像动力能量平台”两个平台。
此次IPO,天星医疗拟科创板上市,而截至2024年9月30日,天星医疗已建立包含47个获批注册/备案的运动医学产品的完整矩阵。在植入物领域,先后推出多款聚醚醚酮材料、可吸收材料,以及全缝线材料的植入产品,其中11款产品为国产首个获批上市。
天星医疗强调,其所属的医疗器械行业,属于技术创新和高研发投入行业,公司需持续丰富产品管线并对于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以保持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而且其自称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多项核心技术实现产品转化”。按理说,这样的一家企业,对研发投入应该是出手阔绰、毫不吝啬的,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及其营收占比应具有稳定增长性。然而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2021—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天星医疗的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116.46万元、1829.86万元、3503.43万元和2667.02万元,对应的研发费用率则分别为28.99%、12.37%、14.52%和12.01%。
报告期公司研发投入情况截图
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天星医疗对于研发的投入在报告期内忽上忽下。其中2022年度,公司的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率都出现了大幅下滑,研发费用同比下降超过15%,研发费用率更是同比下降超过16个百分点,而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率虽有所增加,但是14.52%的研发费用率仍然远低于2021年水平,而2024年前三季度天星医疗的研发费用率则跌至12.01%,处于报告期最低水平,与2021年的研发费用率数据差距进一步扩大。
与此相对应的,2021—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度,天星医疗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658.62万元、3979.24万元、6610.80万元和4245.48万元,对应营收占比分别为50.11%、26.89%、27.41%和19.04%。同期用于市场开拓的费用则分别为1240.59万元、1853.14万元、2792.96万元和1732.63万元。相关销售费用及其市场开拓费用稳定增长。
报告期公司销售费用情况截图
数据对比显示,天星医疗报告期内销售费用远高于研发费用,2021—2023年三个完整年度中,公司的销售费用投入合计达到了1.42亿元,研发费用投入仅7449.75万元,销售费用已逼近研发费用的两倍。尤其是研发费用大幅缩水的2022年,销售费用却依旧保持了增长,当期投入金额超过研发费用的两倍,当年市场开拓费用更是在2021年已暴涨超过100%的基础上再上涨49.38%。
另外,同行可比公司大博医疗、凯利泰、威高骨科、春立医疗中,除凯利泰的研发费用率在2022年小幅微降外,其余三家可比企业研发费用率同期均实现增长。其中大博医疗研发费用率2022年拉升9.52个百分点,春立医疗则上升4.05个百分点,行业研发费用率的均值也在2022年上升了3.36个百分点,呈现出与天星医疗相反的变动趋势。
公司研发费用率与同行可比公司对比情况截图
对此,天星医疗强调,2021年度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形成了较多股份支付费用,导致研发费用率相对较高。
上述解释引发的疑问是:同样经历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2021年后,公司2022年的销售费用为何仍然稳步增长,与研发费用形成“逆向而动”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拟科创板上市公司,公司的研发费用远低于销售费用,天星医疗是否存在研发驱动不足转向销售驱动的困境?
实控人一年申请21项实用新型专利、
9项发明专利
根据招股书,天星医疗的实控人董文兴同时也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其目前直接持有天星医疗33.14%股权,并通过天津运康、天津普合、天津吉康合计控制公司41.47%的表决权。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前身天星有限在2017年7月成立时,董文兴作为创始人之一,就是以“技术入股”,其以专有技术完成出资2227.27万元,当时持股35%。从招股书披露的简历来看,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制造专业博士毕业的董文兴,曾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审评员,在天星有限成立前,其曾于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在长春圣博玛担任副总经理一职;从该企业辞职后仅2个月,董文兴即参与创办公司前身天星有限,但截至目前董文兴并未与长春圣博玛“完全切割”,其仍为长春圣博玛的股东,持有该企业2.25%的股权。
天星有限设立时股权结构情况截图
长春圣博玛的公司官网介绍:圣博玛产品涵盖骨科、运动医学、创伤外科、神经外科、皮肤科和医学整形等领域,开发获得国内首个可用于四肢非承重骨的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系统产品,性能为同类产品最优;开发获得可吸收界面螺钉、可吸收带线锚钉等全系列运动医学植入产品,打破进口产品垄断,实现运动医学高值耗材产品国产化;获得我国NMPA批准的第一款聚乳酸面部填充剂产品,艾维岚“童颜针”,开启了我国医美领域的再生时代。
从上述介绍来看,长春圣博玛与天星医疗同处医疗器械行业。招股书披露董文兴2017年5月从长春圣博玛辞职,通过企查查查询到的相关信息显示:就在当月的18日,由该企业申请的两项发明专利“一种交叉力矩支撑双钉装置”“一种T字扣臂微板装置”,董文兴还是发明人之一,而上述发明专利也在2023年8月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另外,长春圣博玛于2017年5月18日申请、2018年12月获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工字扣臂微板装置”,以及2017年5月18日申请、2018年10月获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T字扣臂微板装置““一种交叉力矩支撑双钉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董文兴也是发明人之一。从上述信息来看,董文兴在长春圣博玛任职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该企业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贡献力量。
通过企查查查询到的信息还显示,董文兴辞职两个月后火速参与创办天星有限,之后发明创造更可谓“马不停蹄”。在公司成立的次年,2018年10月至12月,公司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均在年底开始集中申请,董文兴作为发明人或发明人之一的相关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竟然高达32项,其后获得授权的专利高达30项,其中9项为颇具“含金量”的发明专利,且上述9项专利发明人皆为董文兴一人。
2018年公司申请的发明专利及发明人情况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天星医疗曾在招股书中提及知识产权的诉讼风险,其表示:“公司可能存在有关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索赔风险。公司在研医疗器械产品存在侵犯第三方专利权的诉讼风险,若对方对公司成功提起侵权、盗用或以其他方式侵犯知识产权的索偿,或由公司赔付任何该等索偿和解,公司可能需停止研发、生产或出售包含受到质疑的知识产权的产品,并支付巨额赔偿,消耗大量的时间及经济成本。”
围绕公司实控人的履职经历,以及天星医疗创立后的相关专利集中申请情况,尚有不少疑团待解:公司实控人董文兴曾用以出资的专有技术是否即为企业创立次年后申请的专利技术?董文兴在创办天星有限之前,其曾任重要职务且目前还持股的长春圣博玛与公司是否为同行业,两者之间是否存同业竞争关系?实控人董文兴2017年5月从长春圣博玛离职,当月18日还以发明人之一的身份参与长春圣博玛两项发明专利、三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申报,其在该企业是否从事研发或接触重要研发工作?在天星医疗成立的次年,公司申请的、发明人或发明人之一为董文兴的相关专利,后获授权的竟然多达30项,其中包括含金量较高的9项发明专利。众所周知,一项发明专利的完成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董文兴如何能够在公司成立次年,就已积累如此众多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成果,上述相关成果有否在其他公司任职时积累?董文兴从上述企业离职时是否签有同业竞争协议,如果没有,是否符合商业惯例?
就上述疑问,《大众证券报》记者此前通过电邮发函向天星医疗采访,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就公司其他值得注意的情形,本报将继续关注。记者 王君
大众证券报
2025-01-25
大众证券报
2025-01-25
大众证券报
2025-01-25
大众证券报
2025-01-25
大众证券报
2025-01-25
大众证券报
2025-01-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