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25 18:32:33
(原标题:中企出海趋势依然强劲,跨境并购需明确战略、控制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
“出海”,在过去一年中是一个经常被谈及的话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于拓展市场、推动技术进步等因素,纷纷踏上海外征途,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的趋势依然强劲。“我们观察到,2024年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较去年呈同比增长态势。”致同审计合伙人路静茹近日在“全球经济转型中的中国企业驱动力”分享会上表示。路静茹谈到,2024年“走出去”的具体热门行业有所变化,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能源设施类的投资,以及科技领域。
跨境并购是中企“出海”的常见场景,但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下,跨境并购需要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显著的。致同咨询融资与并购财务顾问服务主管合伙人武建勇指出,当前海外收购的目的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买卖双方的估值预期正在缩小。未来企业要做好跨境并购,要特别注意明确战略和控制风险。
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中企“走出去”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歇。据《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7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7%,占全球份额的11.4%,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连续12年列全球前三,连续8年占全球份额超过一成。
据致同所观察,2024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较去年仍呈增长态势,但在热门行业上有所变化。“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制造等领域,2024年主要是集中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能源设施类的投资,以及科技比较热门的行业。”路静茹表示。
路静茹进一步分析,央企“走出去”的步伐仍然较快,从数据来看,央企的境外投资规模占比在40%左右。不过路静茹认为,海外市场虽然面临着全球结构的多极变化,但是央企在走出去时,仍然需要把握好“进”和“稳”的关系,实现自身国际经营能力的升级。
“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有痛点的,就是我们如何去管理境外企业。”路静茹表示,过去中企习惯于向境外项目指派管理团队,但是在日常经营管理当中,推动业务开展的大多是中层人员和业务人员,且多为当地员工,中企的经营理念和措施无法在境外得到很好的实施。“现在大家开始意识到,要系统性优化业务流程。要从‘人管’变成‘制度管’,境外企业更遵守合约精神,人说什么可能不听,但有制度会去遵守。”路静茹说道。
展望未来,路静茹认为中企出海的机遇仍然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二是创新驱动和品牌发展。目前中企已经有了很多本土化发展的优秀案例,譬如华为和海尔,其中海尔的生产、产品设计和售后服务都是在本土化布局。此外中国品牌已经在全球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企业要注重品牌的作用,要注重全环节、全价值链的发展。
武建勇谈到,今年下半年,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正在回暖,但具体趋势仍有待观察,“当前是一个爬坡的时间,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能复苏到什么程度,还要看明年上半年的趋势。”
武建勇回顾,与过去相比,最近一段时间的海外并购目的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北美、欧洲地区收购量下降, ‘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呈现明显上涨。”武建勇表示。
武建勇指出,并购有三原则,即“找得着、买得起、买得到”。 在经济波动周期中,很多现金流稳定的传统行业的标的更容易成交,因为买方希望在波动的市场周期中找到风险相对小的标的。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成为一致性追寻目标,因为这样的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更具有长期的发展空间。
放眼全球,武建勇表示,“一线的体感是中资海外并购热度在今年下半年尤其第四季度呈逐步回暖态势,企业信心和并购意愿真正提升了。买卖双方的估值预期正在缩小,更有利于交易的达成。同时,一些优质标的开始推向市场,使得并购交易方更有动力,也为跨境并购带来了机遇。”
中企在参与跨境并购时,应当制定明确的并购策略,也就是在明确战略的同时控制风险。第一是选择熟悉的领域,合理规避风险;第二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联合当地合作方共同收购,确保计划的执行;第三是关注并购价格,重视溢价风险;第四是注重并购整合,实现协同效应。
致同昆明东南亚事业部合伙人、老挝团队负责人杨希耘进一步介绍了受市场关注度较高的东南亚市场情况。杨希耘表示,海外对东南亚的投资集中于五大行业,其中增长最快的就是金融业,去年同比增速达到52%。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快速增长,首要投资方向为制造业。自2020年起,中国对东盟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33%,新加坡和印尼接收了大部分的投资,而重点行业包括汽车、电子和可再生能源。
杨希耘分析,总体来说,投资东盟能够在三个方面为中国企业提供战略机会。第一,东盟提供了一个低关税的区域市场,在有助于打破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将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确保供应链和市场的稳定性。第二,在新兴行业提供技术合作和研发投资的机会。2023年东盟有60多家估值超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印度,而东盟国家对技术转让限制较少,成为中国企业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新兴基地。三是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与旺盛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28
斑马消费
2024-12-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2-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2-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