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20 17:19:43
(原标题:问道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给出破局良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成都报道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推进能源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打下坚实基础。然而,阳光之下的阴影则是,虽然中国新能源产业极具竞争力,但风电、光伏、储能产业均严重陷入非理性竞争的深渊,氢能产业商业化进程的步伐还有待加速。
11月19日下午,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组委会支持,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和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作为智库支持的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暨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长三角太阳能技术创新中心、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中国光伏标委会、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及通威股份、协鑫科技、中集集团、海博思创、西清能源等100多位行业组织、企业的专家、高管共同出席,共话风光储氢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迎来新时点
2024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下称《能源法》)正式获得通过,并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能源法》规定,国家推进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支持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就近开发利用,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积极发展光热发电;国家合理布局、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国家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部被视作能源领域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中国光伏标委会联合秘书长吕锦标看来,“《能源法》是把我们国家这么多年下来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实现法制化。这些年来,我们从事可再生能源行业,更多的是在产业链、制造链上的思维,而《能源法》的出现就很明显告诉大家风电、光伏、储能、氢能是具有能源的属性。”
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授沈辉,是我国光伏领域的知名学者。在谈及《能源法》的诞生意义时,他毫不犹豫地认为:“这对于光伏发展无疑是很好的肯定和推动。”在他看来,光伏走到今年成为世界上的一个重要能源,是晶体硅光伏立下的汗马功劳。“光伏从发电的角度来说,才刚刚开始。”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助理吴丹在本次论坛上则认为:“《能源法》明确提出了优先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包括新能源电力的消纳,以及市场机制的建立,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而言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是希望可再生能源领域产业向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去发展。”
以光伏为例,该产业的发展最终需要立足于新型电力系统的体系考虑。“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保障在电力、能源安全前提下,以满足经济社会需要为首要目标,以最大化吸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以坚强的智能电网为主要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为互补或者支撑。”通威股份光伏事业部总裁、能源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陈星宇表示。
来自光伏、储能等新能源领域的企业人士,同样对《能源法》未来的正式实施充满期待。
协鑫科技助理副总裁宋昊表示,《能源法》对于新能源企业发展而言,提供了目标和指向。海博思创解决方案总监俞晓峰认为,《能源法》的实施,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明确的道路,也预示着新能源产业必将迎来广阔前景。他还特别强调《能源法》对于能源领域技术创新的关注。“《能源法》提到,能源科技创新应当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关规划的重点支持领域。”西清能源研发中心总工程师周奎则表示:“《能源法》的颁布实则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把能源领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既有利益关系处理的方式进行固定,并作为准则。”
等待破局
在本次论坛上,与会嘉宾深入剖析了当前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产业所面的发展困局,并试图给出“良方”。
吴丹指出,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遇到的挑战包括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让电网可调节性、可控制性难度更大,发电稳定性还需加强;产业发展还面临同质化竞争难题,对未来产业技术进步带来了更大压力,新能源产业亟需寻找新的增长机遇。对此,吴丹指出,以绿色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科技创新是加快能源转型、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沈辉同样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技术。“中国光伏已经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了, 我寄希望于年轻人能够擦出一些火花在技术前沿,我对将来效率突破30%甚至更高还是有信心的。”吕锦标以光伏产业为例提醒:“我们光伏产业还停留在制造业的思维,虽然我们不断提升技术,不断降低成本,但还是要去转变思维,并不是说成本降低的产品就可以无限供应。”
在宋昊看来,光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化的调整,经过这轮调整,“明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可以达成一个低水平均衡的状态。虽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赚钱,但也不再像现在都亏现金。”
长期来看,光伏发展的确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其中,国内市场资源愈加吃紧,消纳问题难解。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展部主任王青对此表示,短期来看,多项措施都将有效支持光伏的发展,包括消纳红线放开至90%、电网建设进程加快、大基地项目建设加速、多举措支持分布式发展等。王青建议,加速主网和配网建设,加强网架结构以及优化接网流程。其次,随着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的爆发,光伏发电消纳形势愈加严峻,需不断拓展光伏发电的应用场景。“如光伏制氢、制氨、制醇等,在为绿电大规模消纳提供新路径的同时,也为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提供绿氢方案。”
事实上,不仅是光伏产业,氢能储能产业同样需要克服诸多难题。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顾问郑贤玲谈到,氢能产业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因为氢能行业几乎没有可以模仿的经验,所以,需要从实践中摸索通往未来的路。“由于缺乏从示范到产业化的引导性政策,产业链没有闭环;缺乏对绿氢产业与新型电力系统整体规划,激励机制不到位。氢能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杂产业,需要具有影响力的协调部门。”
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一定需要储能的支撑。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则发现,储能从生产、运输、应用、回收等全产业链环节都出现了安全隐患,寻找应对之道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议题。“通过创新技术来进一步解决安全、寿命、回收的难题,新型储能放心地大规模发展的时代即将到来。”
而从跨界视角来看,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望获得气象服务的支持。那么,如何实现以高质量气象服务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学会能源气象专委会秘书长叶冬认为,一是以精细的风光资源评估支撑能源生产;二是以精准的多时空尺度新能源预报预测来融入能源供给和能源消费;三是以精确的能源电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警来保障能源安全。
本次论坛还发布了《“21世纪·新能新质”绿色低碳技术及应用》(下称《应用报告》)与《突破“囚徒困境”:中国新能源产业穿越最难周期》(下称》《产业报告》)两份报告。其中,《应用报告》由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联合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共同发布,针对能源技术创新以及当前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技术应用进行分析;《产业报告》则由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撰写,报告围绕风光储氢领域当下发展形势和趋势进行分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林典驰对本文亦有贡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2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1-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1-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