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2024-10-31 20:45:27
(原标题:实探海博会!探索海洋“新装备”,共绘海洋“新蓝图”)
“参加此次博览会不仅能了解到海洋装备最新技术成果,还能与专业人士深入交流,拓展人脉关系的同时还能找到合作伙伴。”参加海博会的观众告诉记者。
10月31日,南海之滨的深圳再次迎来了一场海洋经济的盛宴,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开幕。这场蓝色经济的盛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和宝安机场码头精彩上演,吸引了全球海洋产业的目光,共同探索海洋经济的新未来。
展示前沿科技成果
作为蓝色经济的“大舞台”,海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推动创新和合作的加速器。在这里,企业可以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寻求合作伙伴和市场机会;专家学者可以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公众则可以了解海洋的奥秘和魅力,共同推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据了解,本次海博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超400家海洋领域重点企业、机构和组织报名参展。一批海洋领域“硬核装备”和先进技术“新品汇聚”,包括“蓝鲸1号”“海葵一号”等深远海巨无霸,“太湖之星”“新海鲟”等海上基建顶梁柱,以及无人船艇、水上飞机等海洋高端装备。此外,还有海上登乘廊桥首次亮相。
在中国海油展区,记者看到了备受瞩目的“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平台。据了解,“海基二号”是中国的海上油气生产平台,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中国国内首次在超过300米的水深海域设计、建造固定式海洋平台。
“海基二号”是亚洲高度和作业水深最大的导管架,按照百年一遇恶劣海况进行设计。其作业海域平均水深约324米,导管架总高338.5米,总重37000吨,用钢量接近“鸟巢”国家体育场,达到中国建造场地、运输、安装装备及船舶的能力极限,由此带来地基沉降、大型吊装、重量尺寸控制、装船运输、安装等一系列挑战。
在中集集团展区,记者看到了中集集团旗下的“蓝鲸1号”海洋钻井平台。据了解,该平台净重超过43000吨,高度达到37层楼高,是全球最大、作业水深最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
“蓝鲸1号”的成功建造和运营,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强大实力,也为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蓝鲸1号”的出现也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其他展区,记者也看到不少企业展示了深海机器人、无人船艇等。天津瀚海蓝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多款水下机器人产品,该负责人表示,“海博会不仅可以为参会者提供寻找合作伙伴的契机,还可以让他们与行业进行深入交流,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趋势,拓宽视野和思路,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因此,对于涉海企业来说,参加海博会无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商业机会。”
聚焦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而人才作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此次海博会期间,除了中国海油、中集集团、招商局集团等企业展示大国重器外,深圳海洋大学、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高校或研究机构也展示了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在大鹏新区展区,深圳海洋大学作为重点参展单位,展示了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研究方向。据了解,深圳海洋大学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街道坝光片区,项目总投资55.12亿元,校园总建筑面积约60.05万平方米。
深圳海洋大学结合深圳海洋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以下6个研究方向: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交叉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
目前,深圳海洋大学、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深海科考中心等重大海洋项目正在建设,预计在2026年底建成开放。大鹏新区涉及海洋类企业产值预计将达到200亿元以上。
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展示了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和贡献。据了解,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是在“清华大工科下海”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发展契机和历史使命背景下、经过近10年在校本部和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有组织推动海洋工程学科建设快速进展的基础上、于2020年7月经学校批准组建的科研机构。该研究院旨在打造跨院系、跨领域、跨专业聚集全校大工科涉海力量的交叉学科建设平台、高水平海洋工程前沿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平台、海洋工程高端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平台。
“清研海试1”是深圳市和清华大学拥有的第一艘为科研和技术开发服务的试验母船,主要承担着各种海洋工程装备与结构在复杂海洋环境(风、浪、流)下动力试验、海洋化学与生物试验、运动载体模拟等试验场所。同时,它将作为“船舶与海洋平台噪音与振动分析及控制,多体与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各类海工深水装备的腐蚀与防腐模拟,深水风电样机与海流发电装置的试验条件与水动力验证以及结构安全测试,各类船舶与海洋装备的布置与回收(包括水下机器人ROV与水下运载器AUV的布防与回收)”的试验载体。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深圳作为一座典型的海滨城市,西侧紧邻珠江口,东侧是大亚湾和大鹏湾,南侧的深圳湾与香港隔海湾相望。
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基础上,日前国务院批复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深圳“现代海洋城市”的崭新定位,提出加强陆海协同,保护滨海生态资源,培育海洋科研集群。
作为我国最早确定的两座“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深圳海洋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超3200亿元,持续贡献“蓝色力量”。
2023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了《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提出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深圳方案。该规划立足深圳本土的先决条件,全面详实地诠释了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为深圳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分阶段的目标图景。近期到2025年,面向具体行动,提出了务实、可操作性的海洋管理机制及近期重点项目计划,初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期到2035年,建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社会主义海洋强国战略的城市范例。到2050年,海洋综合实力及全球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成为引领全球价值链、共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城市发展典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表示,深圳作为环南海经济圈领先城市,在理念传播、技术沟通、信息交流、技术互动、产业联动、企业成长上肩负重任。
“本届海博会担当了海洋产业客厅的重任,这一客厅既是空间的营造又是枢纽的建构,是实物和人流的组合、是思想和信息的碰撞、是见解和共识的深化、是产业动力的激发、是海洋公服意识的宣扬,将发挥产业节点的作用,汇聚全球海洋能动力,持续引入智能感知、深海采矿、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金融、港口航运、海洋渔业等产业科技的源头活水注入蓝色大潮。”胡振宇说道。
责编:万健祎
校对:杨舒欣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证券时报网
2024-11-13
证券时报网
2024-11-13
证券时报网
2024-11-13
证券时报网
2024-11-13
证券时报网
2024-11-13
证券时报网
2024-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