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广州近期首现登革热重症病例,专家评估11月拐点将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0-16 18:22:11

(原标题:广州近期首现登革热重症病例,专家评估11月拐点将至?)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李佳英 广州报道

10月1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最新一期登革热疫情监测信息通报。2024年10月7日至10月13日,全市报告新增437例登革热病例,环比增加73.41%。其中,新增重症病例3例,这是近期广州首次报告有登革热重症病例。

早在2024年9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曾提醒称,今年以来,全球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广东省在进入登革热流行季后,疫情传播风险逐步增高。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广东地区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登革热(Dengue fever,DF)流行不会长期持续,且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流行。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还是呈现出区域流行和局部暴发的特征,在广东、海南等地高发。此外,广东地区登革热的流行态势,正赶上全球登革热流行周期的尾声阶段。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心主任陈志海表示,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登革热患者属于轻症范畴,经历一至两周的自然病程后有望自愈。

11月起流行趋势或将下滑

在我国,登革热被列为乙类传染病。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花斑蚊),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8至10天的增殖,再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今年广东省进入登革热流行季以来,随着疫情传播风险逐步增高,报告病例数亦随之增多。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已有80多个国家/地区报告了超过1000万例登革热病例和6000多例相关死亡病例,发病数为2023年同期的3倍。

数据进一步显示,2024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广东省新增报告1770例登革热病例,无新增重症病例、死亡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764例,佛山、广州、深圳三地的报告病例位列前三,分别为617例、251例、112例。而在2024年9月23日至9月29日,广东省登革热病例新增报告数为1167。

在广州,近期首次报告有登革热重症病例。根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4年10月15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登革热疫情监测信息通报,2024年10月7日至10月13日,全市报告新增437例登革热病例,较上一周的252例增加185例,环比增加73.41%。新增重症病例3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其中,本地病例360例,输入病例77例。

常荣山表示,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呈现出区域流行和局部暴发的特征,在广东、海南等地高发。从数量来看,尽管2024年广东登革热病例数量快速上升,但根据目前的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分析,并未触及历史高峰,其规模与过去几年相比仍处于可控范围内。

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花斑蚊),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8至10天的增殖,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相关研究指出,登革热的流行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输入性特征。

在常荣山看来,相较于往年,今年报告的病例数量显著增加,这要归因于跨境旅游限制的放宽,导致人口流动更为频繁,进而在病例输入上呈现出显著差异。

“随着秋季的到来和气温的逐渐下降,伊蚊的活动能力和繁殖速度将逐渐减弱,这为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此评估,预计从11月开始,广东地区的登革热流行趋势将明显下降,病例数量逐步减少。”常荣山进一步指出。

这一预测与往年登革热流行规律亦相符。

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在分析我国2019—2023年登革热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后,研究人员发现,每个月份均有病例报告,高发年份的本地传播病例一般在6月份开始快速上升,在8至10月份达到高峰。

常荣山判断,广东地区登革热的流行态势,亦与全球登革热疫情波动相关联,正赶上全球登革热流行周期的尾声阶段。

多次患登革热,症状会减轻吗?

登革热病毒感染,亦存在潜伏期。陈志海表示,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一两天,长可达两周,多数患者约一周左右发病。

结合登革热流行的输入性特点来看,部分患者在境外感染病毒后并不会立即显现临床症状,可能在旅游归国后才出现临床表现。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称,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发热、皮疹、“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和“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

陈志海进一步表示,初期症状涵盖发热、头痛、神经系统异常及皮疹,部分病例还可能伴有出血倾向、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这些症状常与重症流感症状相似,易造成混淆。

“大多数登革热患者属于轻症范畴,经历一至两周的自然病程后有望自愈。针对轻症病例,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退热和补充液体等。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属于自限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在患者体液不足状态下谨慎使用布洛芬等退烧药物,以免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陈志海指出。

陈志海介绍称,重症登革热的特征之一,是血小板显著减少。这可能导致患者出血倾向增加,进而表现出鼻腔出血、胃肠道出血、肺部或其他腔道出血等症状。此外,重症登革热的概念还涵盖了更广泛的病理表现,如病毒引发的脑炎,表现为抽搐、惊厥、昏迷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同时,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包括肝脏、肺脏、肾脏等脏器的严重损伤,亦被视为重症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常荣山表示,登革热作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在出现发热、皮疹及疼痛等症状时即采取对症治疗,通常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死亡病例并不多见,少数重症病例往往与对症治疗措施不足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登革病毒存在四种血清型,分别是DENV-1、DENV-2、DENV-3、DENV-4。

在社交平台上, 曾有登革热患者分享称,多次患病后症状加重。

对此,陈志海表示,在感染某一血清型后,患者通常对该型病毒产生稳定免疫力,但面对不同血清型时,免疫力可能减弱,甚至存在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即先前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再感染另一种,可能导致病情加剧。

全球同凉热,热带病如何防控?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

另根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披露的数据,截至2024年8月底,已有80多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超过1000万例登革热病例和6000多例相关死亡病例,发病数为2023年同期的3倍。

由此看来,2024年,全球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

从全球视野来看,登革热的流行往往受到气候变化、蚊虫繁殖周期以及人口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项发表在《Science》的研究模拟了海面温度异常与登革热爆发之间的关联。该研究分析了30个全球气候指数,发现海面温度异常与登革热爆发有关联。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几个指数,与全球登革热发病率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北半球和南半球登革热的月发病率与登革热季节前一个季度的印度洋流域范围(IOBW)指数相关,当IOBW指数为正(或负)时,登革热发病率的幅度为高(或低)。换言之,该指数在登革热季节前一个季度的水平,能反映南北半球下一个季度登革热的月发病率高低。

另有一项名为《我国2019—2023年登革热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世界贸易、人员往来方式的日益便捷,DF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加快,呈逐渐向温带、寒带及海拔较高的地区蔓延的趋势。这也要求我国登革热防控应进一步密切关注国际疫情动态。

亦有学者根据模型预测,如果气候变暖持续,白纹伊蚊将向我国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散,到2050年,白纹伊蚊的风险将扩大到我国几乎所有人口稠密地区,风险季节将扩大到4至10月。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亦表示,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登革热呈现本地流行省份逐渐增多的趋势,流行范围从两广地区沿东南沿海向北扩散至华中乃至黄河以南地区,受威胁人口超过一半。

鉴于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媒传播,而非人际间直接传播。为防控登革热,特别是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地区,已有相关法律法规旨在消除易滋生蚊虫的小型积水区域。

减低蚊媒密度,降低传播风险,或成为防止规模性疫情发生的重要手段。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亦提醒:每3至5天清理一次家居和外环境小积水(蚊虫孳生地)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措施。准备前往有登革热疫情地区的外出和旅行的人员,应做好做足个人防护,如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蚊帐、驱蚊剂等。在登革热流行区旅行结束后15天内,如出现发热、皮肤潮红、肌肉、骨骼疼痛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蚊虫叮咬史。

“前往登革热疫情报告地区的居民经常使用驱蚊剂、加强个人卫生防护、注意居家环境清洁,以及避免前往草丛、森林等蚊虫密集区域,均能有效降低被蚊虫叮咬及感染登革热病毒的风险。鉴于目前国内尚无理想的登革热疫苗,公众应更加重视提升个人免疫力,加强灭蚊、防蚊工作,在疫情没有结束前,经常使用驱蚊剂。”常荣山指出。

此外,陈志海提醒称,正确使用驱蚊剂(例如驱蚊酯、驱蚊胺等)能有效防止蚊虫叮咬,但需确保选用合规产品并遵循使用说明。而杀虫剂则主要用于杀灭蚊虫,注意避免将其直接喷洒于人体皮肤。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0-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0-1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