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三个千亿背后 “建”著五篇大文章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7 09:30:50

(原标题:三个千亿背后 “建”著五篇大文章)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深圳著,以何名?

是中小企业最活跃之城、“国高”企业密度第一城、年轻的移民之城、科技创新之城,或是“蓝绿交融”的生态之城?

而这些名称背后都与金融服务对应,互为表里。

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金融业“五篇大文章”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与支持,推动着深圳这一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的不断发展。

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简称“深圳建行”)成为了“头雁”和“主力军”,率先实现了“三个千亿”,与特区共同践行“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

在科技方面,深圳建行截至2024年3月末科技企业贷款总量突破1900亿元大关;在普惠方面,深圳建行截至2024年4月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400亿元大关;在绿色方面,深圳建行截至2024年1月12日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

此外,深圳建行在养老金融方面正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四位一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也在持续加大数字金融探索力度,运用数字化创新技术持续赋能BCG三端。

这其中,与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一致,科技是关键。正如深圳建行行长李洪茂所说,“科技金融,是我们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核心和关键。而科技金融的蓬勃发展,将有力带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成为其发展的动力源泉。”

1900亿科技贷款 “擎动”国高第一城

科技之城是深圳最亮眼的标签,在全国范围内,深圳的企业密度最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度也最高。在比亚迪、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下,新能源,电子信息、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科技产业链迅速壮大,深圳科技雁阵格局逐渐成型。

截至目前,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万家,科技企业突破3.6万家,33家企业入选2023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此外,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位列全国第二。

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深圳建行亦不遗余力。2022年初深圳建行便开展科技金融行动,经过第一阶段的服务覆盖、第二阶段的数字化平台赋能,理念和思路不断深化、打法和举措持续升级。如今,该行科技金融行动已几经迭代迈入第三阶段,将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打法,推动科技金融服务的质、效、量全面升级。

记者了解到,当前,深圳建行秉承新金融服务理念,因地制宜,创新推出“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 服务模式和一套成熟的数字化打法,针对大、中、小客群打造专属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线上化高效解决客户的授信需求及上、下游产业链的价值挖掘,深耕科技企业客群,助力科技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服务比亚迪为例,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深圳建行为比亚迪打造了全线上化数字化专属平台,链接其上下游企业,推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闭环的形成。”

由重点客户的“点”,至普通科技企业的面,目前深圳每十家科技企业就有七家是建行的客户。据介绍,截至2024年3月末,该行科技贷款总量超1900亿;服务覆盖全市近七成科技企业。产业链金融总规模破500亿,链条企业新增超3000户,总户数超6000户,余额新增和规模占比在深圳同业遥遥领先。

千亿绿色信贷 “融建”生态之城

“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深圳街头的公交车车身广告彰显着城市打造“超充之城”的谋划。

深圳是我国超大城市中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城市,深圳已实现公交车、出租车100%纯电动化、成立了国内首家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推出国内首个“电力充储放一张网”……

一场围绕“双碳”目标的能源和动力变革正深刻重塑着产业端,所萌发的产业新趋势、新业态为绿色金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这场绿色金融建设浪潮中,国有大行率先行动。据悉,深圳建行紧抓绿色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推进业务协同融合发展,赋能实体经济低碳转型或绿色产业发展获得投资回报。

围绕绿色产业供应链,建行围绕核心企业,深入绿色产业链交易场景,以“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平台”的新金融服务模式,为整个绿色产业链提供服务。例如,深圳建行帮助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欣旺达降本增效,以供应链为抓手,为其上下游融资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同时,加强产业研究,挖掘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高成长企业,陪伴和孵化绿色科技实力较强的企业。如深圳建行陪伴华宝新能源从2018年的小规模储能电源企业成长到2022年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并成为便携式储能行业龙头。

两种打法相结合,为深圳建行绿色信贷的高增长提供了动力。截至2024年1月12日,深圳建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1000亿元大关。2023年,深圳建行绿色信贷快速增长,增速达到83%,绿色信贷业务接近翻一番,增速保持深圳银行业同业首位。

此外,蓝色金融是深圳绿色金融未来的重要发展外延方向之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位于南海之滨,拥有总面积达1145平方公里的海洋水域,总长达260.5公里的海岸线。

因此,蓝色金融也是深圳建行深入产业的又一绿色金融实践。记者了解到,深圳建行专门设立了海洋产业经营中心机构以及海洋渔业支行,以支持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此外,深圳建行还将信贷资源大力度投入蓝色金融这一新兴领域。

截至2023年12月末,深圳建行深圳海洋产业白名单企业信贷余额比年初新增约六成。按照部署,该行将持续聚焦产业链龙头,加大海洋企业信贷支持力量。

3400亿普惠贷款 “托举”创业之城

在深圳,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

目前,深圳实有商事主体达到174万户,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114户,居全国首位。深圳也是中小企业最活跃之城,2023年,深圳新增3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位列全国第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0家。

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都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机构要同时面对普惠金融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服务下沉增量扩面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三大目标。常被业界称为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而作为全国服务小微企业体量最大的银行分行,2024年,深圳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即将突破3500亿元大关,普惠金融贷款成为该行第二大资产业务板块。记者了解到,深圳建行从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圈链式经营,发力场景普惠业务;金融科技降本增效等方面着手,破解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

2022—2023年,深圳建行普惠贷款新增占分行全量人民币贷款新增的61%,为夯实普惠资产业务基石,自2022年7月起,深圳建行推出“稳基工程”,通过优化产品和服务、开发普惠客群经营管理平台,抓实无还本续贷等工作,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客户服务质效和服务体验。截至5月末,深圳建行普惠贷款余额3482亿元,贷款余额四行占比46%,体量位居四行第一;普惠贷款客户10.4万户,客户体量居四行第一。

其次,为实现普惠金融服务下沉增量扩面,深圳建行运用圈链思维和数字化、平台化打法,依托场景实现普惠金融服务重心不断下沉。据介绍,场景普惠是“一场景一方案”,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针对小微企业经营具体场景,依托产业数字化平台,运用技术手段,收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三流”信息,通过实时的信息交互及闭环管理,建立授信模型为交易提供融资服务。

目前深圳建行场景业务成效初显,在票据类、产业互联网类等场景领域成功打造“样板间”,已成功支持农产品冷链、粮食、汽车、纺织、芯片、跨境电商、医药、建工等25个行业。

此外,凭借金融+科技手段,深圳建行实现了普惠金融贷款资产质量平稳可控。如深圳建行引入行内外工商、税务、信用、交易、司法五大类数据指标,建立大数据合规审查模型和审批模型;专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打造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惠懂你”APP;在全国首创小微企业信贷工厂等。

从管理、业务、技术到产品等方面,深圳建行正在从多方面来破解普惠金融的“不可能三角”,提供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的建行“样本”。

“四位一体”养老金融 “解忧”青年之城

今年年初,建行深圳鸿瑞支行迎来了一对特别的客户。一对久居香港、70多岁高龄的老夫妇决定“北上养老”,并定居深圳,然而儿女亲戚都在国外,日常的许多大小事务都需他们自己操办,比如去银行开户这件年轻人眼里的易事对他们而言并不简单。

在深圳这座年龄结构偏年轻化的城市,未老人群提前规划养老渐渐兴起。此外,粤港去年初恢复全面通关后,香港老年人北上养老趋势较为明显。

深圳是青年志成,据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深圳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79.53%,60岁及以上人口仅占5.36%。同时,深圳也是一座典型的移民之城,常住人口中超七成是新市民群体,新市民数量达1378万人。

尽管深圳的人口年龄结构趋向于年轻化,但提前为老龄化社会筹备已提上日程。此前,深圳市民政局曾透露,预计到“十六五”时期,深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目前深圳在积极推进“有备而老”,种种趋势为当地银行机构发展养老金融提供了创新和实践土壤。

记者了解到,建设银行于2022年6月便提出了养老金融“1314”发展策略,欲搭建“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融生态”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而立足深圳这座“青年之城”,深圳建行表示,在总行策略指导下,结合深圳的人口结构、养老产业特点,正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四位一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例如,围绕养老金金融,深圳建行主要围绕养老三大支柱开展。

在“第一支柱”,该行以社保卡为支点,为“新市民”提供丰富且便利的金融服务,以挖掘更多养老金融客户;在“第二支柱”,深圳建行通过高层组建团队、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强化部门协调联动、加大综合支持力度、加强与受托机构互动等措施,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成为2023年养老金融规模指标系统内排行第一的分行;在“第三支柱”,针对当前中青年群体仍存在养老基础性知识不足、行动不够等现状,深圳建行以个人养老金账户为抓手,立足养老规划和财富支撑,联合头部保险公司、养老社区等机构,提供“产品+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以满足未老人群养老现金流规划需求。

此外,在养老服务金融上,深圳建行还以“5+1”养老服务支撑能力,构筑了独具特色的幸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在养老产业金融上,深圳建行正加大对养老产业核心领域贷款的支持力度。

总体来看,深圳建行是通过打通“以新市民为抓手撬动养老金融客户——帮助未老人群提前规划养老——养老金投资养老产业——养老产业增加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对接客户养老资金使用”这一养老金融服务链条,在深圳这座青年之城逐渐构建起包含“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融生态”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科技赋能“数字+金融” “鼎固”创新之城

一张小小的社保卡实现线上申请寄送到家,从教培行业的“维权难”到运用预付式平台实现“一课一清”......

在深圳,数字金融已贯穿于市民生活、商业经营、政务管理等各领域。

深圳金融科技起步早、发展迅速,有着富有特色、模式多元的金融科技类企业集群,如今,这座城市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突破1万亿元的城市。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披露的2024年一季度数据,截至3月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规模1.26万亿元,同比增长26.05%。

早在2019年,数字金融浪潮蓄势待发之时,中国建设银行便提出要全力开启“第二发展曲线”,形成数据的整理能力、数据的洞察能力、社会资源的金融化整合能力和社会问题的金融化解决能力。

近年来,深圳建行加大数字金融探索力度,一方面秉承了总行的战略指导,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诸多创新,运用数字化创新技术持续赋能BCG三端。

在B端,深圳建行构建的“商圈嗨购卡数字化平台”已覆盖深圳近百家商圈。在与头部企业场景合作上,深圳的产业链“头雁效应”明显,深圳建行以数字化方式触达龙头企业,并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这能对整条产业链起到示范效果,也是商业银行做好数字金融的关键,深圳建行与比亚迪、荣耀的合作便是例证。

深圳建行还在不断优化对公业务流程,据介绍,该行已落地多个项目和功能应用。据悉,该行打造具有深圳建行特色的线上+线下对公开户模式,依托总行渠道,开发对公开户预约预处理系统功能。

在C端,深圳建行依托“建行到家”、数字人民币等业务,便利了深圳市民的城市生活。例如,去年6月,刚毕业的白路遥(化名)入职了深圳一家公司,他告诉记者,自己要办理一张社保卡,但因入职初期工作忙碌,他无暇兼顾各种繁琐的手续。但他在深圳社保平台点开“办理金融社保卡”页面时,惊喜地发现“邮寄全国,异地激活”的字样。“在当时,办卡机构列表里能邮寄社保卡的只有建行。”

在G端,依托数字金融方面积累的经验,深圳建行在智慧政务领域成为了先行者。例如,从“i深圳”APP的上新服务一栏,可以看到“政策补贴直通车”专区,该项功能是深圳建行与深圳市政府合作研发的数字金融项目,通过数据共享互认互用,该系统可实现自动审批。

在深圳建行看来,科技金融是其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的核心和关键。据悉,截至2023年末,深圳建行金融科技条线员工已达252人,五年来增长近两倍;金融科技研发项目需求成功上线数为959项,较2022年增长24%,较2021年增长54%。

深圳是中小企业最活跃之城、“国高”企业密度第一城、年轻的移民之城、科技创新之城,也是“蓝绿交融”的生态之城。

在这座充满活力城市中,深圳建行担当起国有大行的责任,因地制宜、因产制宜书写金融业的“五篇大文章”。 

(通讯员:赵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