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五大准双万城市盘点:合肥有望今年晋级,宁波、佛山等仍需增强人口吸引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1 19:50:38

(原标题:五大准双万城市盘点:合肥有望今年晋级,宁波、佛山等仍需增强人口吸引力)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柳宁馨,吴文汐  杭州、武汉报道

时隔2年,双万城市有望今年再度扩容,合肥是头号候选城市。

双万城市指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1万亿元且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目前我国已有15个双万城市,这样的城市通常代表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吸引力。

2021年,东莞成为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此后2年,双万城市再未扩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在15座双万城市之外,合肥、宁波、佛山、南京、济南5座城市GDP超过万亿且常住人口超过940万人,可视为准双万城市。其中,合肥2023年常住人口985.3万人且较上年增加21.9万人,按照这个人口增长速度,成为今年有望进阶双万城市的头号候选城市。

从其他准双万城市看,宁波、佛山要想晋级主要在于人口的增长,目前宁波和佛山距离千万人口分别差30.3万人和38.46万人,但这两座城市近两年的年平均人口增量均未超10万人,想要达到千万人口仍需时间。南京、济南差距更大,离达到千万人口均有50万人左右的缺口。对于这四座候选城市来说,吸引人口还需产业端持续发力。

此外,还有徐州、温州两个城市也值得关注。虽然这两座城市GDP尚未过万亿,但均鲜明提出冲刺“双万城市”目标。近年来,徐州、温州在GDP、人口两项指标上相互赶超,民营经济、先进制造业成为关键因素。

合肥或成为第16个双万城市

目前,我国已有15座双万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天津、郑州、西安、青岛、长沙、东莞。

成为双万城市,除了意味着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也对城市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5座准双万城市中,合肥是冲击“双万俱乐部”的头号城市。2023年,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73.78亿元,同比增长5.8%;常住人口为985.3万人,较上年增长21.9万人。

2020年,合肥GDP总量首破万亿大关,与此同时,合肥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后,合肥经济延续向好态势,2021至2023年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一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城市,以往的合肥并不起眼且被长期低估。与国内很多城市类似,在上世纪末,合肥依靠家电发展制造业,在引入海尔、格力、美的、TCL等品牌后,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

发展思路的转变造就了“合肥模式”,也成就了合肥的崛起。

一方面,中科大的搬迁落户带动了合肥科创实力的提升,随着各类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的兴建,合肥跃升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也为其布局新兴和未来产业赛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合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三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合肥与京东方合作押注显示技术、合肥携手蔚来进军新能源汽车、合肥联合长鑫存储建设中国最大的存储芯片生产基地,多次大手笔、精准地“以投带引”,使合肥在新兴赛道上抢占先机,为其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23年全年和2024年一季度,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0.6%、12%,维持较高增速。值得关注的是,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突破式发展。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74万辆、位居全国前5,汽车总产量134万辆。2024年一季度,合肥全市汽车产量29.3万辆,同比增长3.1%,其中新能源新车产量16.3万辆,同比增长28.8%,占全国7.9%。

除新能源汽车外,合肥集成电路、空天信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和未来产业也逐步成势。

目前,合肥距离双万城市只差人口这一道关卡。根据2023年数据,合肥距离千万人口大关仅剩不到15万人的距离。

经济与人口的发展相辅相成,在经济提速、产业升级下,近年来合肥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若将时间线拉长来看,2015年至今,合肥基本每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均保持在两位数水平,其中2015-2020年期间,合肥人口增长超过百万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合肥地处中部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重叠地带,既能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同时也能共享中部崛起政策红利。近年来,又通过“风投之城”的招牌打造出一批优势产业,产业的增长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不仅带动了安徽本省人口的回流,还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

在强省会战略下,合肥成为省内人口的流入目的地。2023年,安徽全省人口减少6万人,但合肥人口增长21.9万人,安徽不少地市人口流出,而合肥人口逆势向上。若合肥能够延续这一增长趋势,“十四五”期间迈过千万人口大关不难,有望晋级成为全国第16个双万城市。

宁波、佛山晋级仍需数年时间

在准双万城市中,宁波和佛山这两座城市值得关注。这两座“万亿之城”的下一场竞逐,关键在于人口。

2018年宁波GDP过万亿元,随后2019年佛山GDP过万亿元。这两座城市都是以制造业为主,民营经济发达,大量的产业工人曾经带来不俗的人口增量。

佛山人口数量曾经常年高于宁波,尤其是在2018年、2019年,佛山常住人口分别比宁波多14.54万人、13.74万人。

2022年是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佛山市常住人口为955.23万人,与2021年相比,减少了6.03万人。这是佛山常住人口自本世纪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影响。同年,宁波常住人口为961.8万人,比上年增长7.4万人,也在10年间首次实现对佛山人口数量的反超。

从10年间人口增长趋势看,佛山人口增长趋势更明显。2020年七普数据显示,宁波市的常住人口为940.43万人,与2010年六普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79.86万人,增长率为23.65%。佛山市常住人口七普数据为949.89万人,与六普相比,十年间共增加了230.46万人,增长率为32.03%。

目前,宁波和佛山距离千万人口分别差30.3万人和38.46万人,虽然宁波近两年在人口增长方面占据领先优势,但二者差距不大,佛山仍有潜力扭转局面。

自2021年后,宁波、佛山每年常住人口增量均在10万人以下,增速放缓趋势明显,两座城市的千万人口竞逐可能将持续数年,这也意味着这两座城市要迈向双万城市仍需时间。

如何增加人口吸引力?对这两座城市而言,落户政策的调控空间还在,放开户籍门槛,吸引人才尤其是制造业人才尤为重要。

目前,宁波、佛山继续放宽落户门槛,尤其宁波率先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大力度为落户“松绑”。

2018年以来,宁波五次放宽落户条件,带来常住人口显著增长。2018年,宁波常住人口首次突破900万人大关,达到911.5万人,随后2019-2021年,宁波每年常住人口增量均超10万人,2023年宁波常住人口为969.7万人。

尤其是在2023年,宁波当年11月24日起进一步放宽户口准入条件,在全省首先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

佛山的落户条件则经历了收紧、放松的过程。2018年,佛山曾出台政策收紧了购房落户门槛,将购房类人群纳入积分制管理,增加按月缴纳一年社保的规定。2024年,佛山再度放宽购房落户,提出就业满三年租房也可落户,这有望为佛山人口增长带来助力。

要吸引人口,宁波和佛山还需要在产业布局上多做努力。去年,两座城市的经济增速相差不大,但总量逐渐拉开差距。2023年,宁波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52.8亿元,同比增长5.5%,同期,佛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76.14亿元,同比增长5%。

从两座城市发展趋势看,2023年,宁波在经济规模和开放型经济方面优势明显,佛山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上超过了宁波,工业领域增长较为领先。

宁波是单项冠军之城,制造业基础扎实,也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找到了平衡之路。2024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先进制造业和数实融合列为重点,加快培育“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绿色石化、新型功能材料创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工业母机及关键基础件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重点细分产业。

佛山传统产业增速放缓,将更多的重心放在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2024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力建设制造强市,尤其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医药健康、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材料、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结群聚集,积极布局绿色氢能、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的人口低生育水平大背景影响,宁波、佛山这两座外向型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逐渐放缓,平均每年新增10万人口的可能性不高,这也意味着,宁波和佛山晋级双万城市仍需数年时间。不过,这两座制造业大市都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布局,人口竞逐背后的增量产业格局未定,如果把握好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同时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有望在新旧赛道下锻造全新优势,增加人口吸引力。

准万亿城市温州、徐州积极冲刺

另外两座准双万城市——南京和济南,距离千万人口大关仍有一定距离,但这两座城市均在落户政策、产业政策方面加大力度,积极吸引人口。

2016年,南京成为“万亿之城”,2020年,济南GDP突破万亿元大关。目前,这两座城市离千万人口均有50万人左右的差距。

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为954.7万人,增加5.59万人,人口增量已连续3年保持江苏第一。同年,济南常住人口为943.7万人,增加2.23万人,人口总量居山东省第三,在山东人口整体负增长趋势下,济南成为全省16个地市中仅有的两个正增长的城市之一,另一个是青岛。

户籍政策不再是这两座城市吸引人口的限制。2020年,济南已全面放开落户。今年5月中旬,南京发布《关于合法稳定住所落户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实际居住的非南京户籍人员可直接落户。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对南京和济南而言,落户门槛已经大幅降低,作为省会城市资源优势突出,辐射能力更强,两座城市未来冲刺“千万人口”大关更需要靠产业提升带动就业机会增加,在加大引才力度、发展人才经济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高校集聚的优势,注重留才,打造优质的人才和就业环境,留住高校毕业生。

具体来看,由于南京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其对周边安徽城市的人口吸引力非常强,但也面临着合肥对安徽本省人口虹吸力增强的压力,需要加快打造都市圈,提升与周边城市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一体化水平,增强辐射能力。而济南则面临比较激烈的省内竞争,除了青岛这个有力的对手之外,随着烟台经济跨过万亿大关,又出现较强的竞争者,在山东省内,济南面临的产业、人口竞争会更加激烈。

在5座准双万城市之外,徐州、温州两座GDP不足万亿、人口也未至千万的城市正在雄心勃勃地冲刺双万城市。

2023年,徐州的GDP为8900.44亿元,常住人口902万人。2023年,温州GDP为8730.6亿元,常住人口达到976.1万人。

温州、徐州尚未达到GDP过万亿,甚至GDP还未达9000亿元,尤其是徐州人口仅900万出头,要晋级双万城市仍有差距。不过,这两座城市目标明确,未来若加大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力度,会带来经济和人口的双增长。

温州的特点是具有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徐州的优势则是工业和制造业,作为老工业基地,徐州传统产业占比高,但近年来也在向先进制造业方向进阶。

温州、徐州这两座城市冲刺双万城市目标明确。温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末力争迈上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地方财政收入、千万级常住人口、百万级新增人才。

2024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是冲刺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千万级常住人口双万城市的重要一年,将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实施“强城行动”,推动城市能级加快跃升。

温州在人口增长方面趋势向好,2023年温州的常住人口年度增量7年来首次超过宁波。此前,外来人口迁移是温州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温州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大量外来人口迁出温州。

目前看,温州人口吸引力随着户籍政策放宽和积极引才驱动,有了明显好转。2023年温州常住人口比上年增长8.2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温州人口比较快的增速。但要实现2025年温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的目标,目前还有近24万人的差距,想要两年内补上这一差距,仍然压力巨大。

徐州很早就提出GDP过万亿的目标。2021年,徐州曾提出,2025年GDP力争突破万亿,2023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锚定“十四五”跻身万亿级城市行列不动摇。

今年徐州市新春第一会提出,徐州要打造全国有地位、全球有影响的制造业强市,除了工程机械产业外,还要聚焦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和“5+X”未来产业体系。今年1月,徐州出台了《徐州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致力于培育构建5个成长型未来产业,以及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前沿新材料等前沿性未来产业。

不过,对徐州而言,冲刺双万城市最大的挑战是人口,且人口增长趋势不容乐观。徐州近年来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直到2023年常住人口才止跌回升,增长至902万人,比2022年增加0.15万人。

城市向“双万城市”的目标迈进,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一座城市提升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实力,产业布局和人口政策是重要驱动力。一座城市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为城市带来新的增长点,进而增加就业、吸引人口,而城市的人口政策,例如户籍制度、人才引进政策等则对人口规模的增长带来直接影响。

准双万城市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发展水平,要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放开户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有竞争力、有独特自身优势的产业链,强化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通过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人口良性循环、良性增长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也要加大城市品牌传播和营商环境优化,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