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业界共议绿色金融与气候治理,提升碳定价机制作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5-26 16:03:04

(原标题:业界共议绿色金融与气候治理,提升碳定价机制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程维妙 北京报道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重发趋势,其导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供应链中断、商品价格波动等,也对金融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携手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体系网络(NGFS),于5月24日举办清华五道口全球绿色金融论坛,邀请十余位多边机构、监管机构、学界和企业人士共同探讨如何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并分享实践经验。

  “近年来,全球各国在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及零碳转型方面的行动明显增强,但仍面临许多有待研究和探索的难题。”中国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论坛上表示,例如在宏观方面,低碳转型和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影响,转型风险影响市场和金融稳定的渠道和程度;在微观方面,金融机构如何准确评估和应对转型风险,如何推动ESG问题更广泛地纳入投资决策过程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将有助于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净零碳转型行动的推进。

多位与会人士指出,促进全球减排,需要提高合作供给。此外,在推动低碳发展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碳定价体系,可直接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有效激励,也会支撑绿色金融发展。

提高合作供给 促进全球减排

应对全球气候危机,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已是共识,不过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公平之处。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在主旨演讲中谈到,历史上,很多发达国家使用了高碳发展路径,对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当前新兴国家需要快速发展,却无法使用同样路径,这是不公平因素之一。同时,如太阳能、电动汽车等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及研发,都需要新技术的支持,而要求贫穷国家开发这样的新技术也是不公平的,进而掣肘全球发展模式转型。

 因此,他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一是建议如NGFS、世行等多边机构,打造相关机制,令各国有动力合作;二是要清楚界定合作模式能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三是建议多边机构及政策制定者提高合作供给,促进多边主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23年2月推出的碳减排方法包容性论坛(IFCMA),即旨在促进数据和信息的分享,推动实证研究相互借鉴和共识建立, 帮助提高世界各地减排努力的全球影响。

OECD经济学家阿尔坎杰洛(Filippo Maria D’Arcangelo)在本次论坛上指出,政策制定者需要更多地了解减排政策、气候资金及绿色资金等领域的相互作用,鼓励大家在这些议题上撰写相应报告,有力的减排政策又会带来绿色溢价。

过去十余年间多次任职于多边发展金融机构的亚投行(AIIB)首席经济学家白乐夫(Erik Berglof),其主旨演讲也从政策制定的视角展开。

 白乐夫重点提到,为适应气候变化筹措资金是非常困难的,要更好地把自然和气候变化整合起来,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扭转生物多样性损失的相关工作纳入气候行动中。因为生物多样性下降会减少生态系统的能力,且据一些成本效益估算,到2030年,自然气候的解决方案对气候变化减缓的贡献比可达37%,因此自然与气候紧密关联。

 他也提到中国很多不错的尝试案例,比如海绵城市,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改进城市的韧性,同时改进空气质量,减少洪涝风险等。

 “我们要让多边发展银行规模变得更大,这样才能确保他们有更多资本进行投资;同时让他们更好、更有效、更大胆,这样能提高他们的意愿,承担风险。”白乐夫说,还要很好地进行自然估值,设计融资工具,并且应该让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形成有效碳定价体系 支撑绿色金融发展

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已明确“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转型步伐加快。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政在主题发言中详解了我国的能源转型路径,一是供应侧低碳化,非化石能源要提高到85%,二是消费侧电气化,从现在的26%升到64%,另外还有电力的零碳化。“电力要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出于安全原因还需要用一部分化石能源,这部分必须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实现负碳排放。”

 李政进一步表示,我们的减排前景很好,但减排难度依然很大。要推动这件事务必让各个地方、行业、企业都行动起来,需要明确峰值和达峰点。

此前市场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即我国碳交易体系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价格发现的功能仍在形成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减排成本”信号传递给企业,让企业把碳排放成本纳入到自身决策、运营和管理中,也缺少对企业和消费者碳减排方面的激励。

“如果没有碳定价支撑,真正的绿色金融,特别是气候金融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希良是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对于如何有效发挥碳市场作用、形成有效的碳定价体系,他也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思考。

首先是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钢铁、水泥、电解铝这三个行业今年可能会新增纳入进来;第二是启动有偿分配,其团队正在开展“配额有偿分配方案”的研究;第三是把配额的金融衍生品纳入议事日程,有利于风险控制、提高碳市场效率和效益、价格发现等;此外还包括改革国家碳排放考核管理、充分发挥自愿碳市场的辅助作用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22日,暂停6年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在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重启,与2021年7月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构成完整的全国碳市场体系。与碳排放交易权交易体系不同,CCER突出自愿性,且作为发展碳金融衍生品的载体,增加了碳信用供给,有助于碳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进而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壮大。

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在发言中表示,碳市场配额第二个履约期比第一个履约期价格上涨了2/3,其配额价格是随供需和预期等变化而波动,也说明市场的价格机制初步彰显。很多学者预测我国碳价在2030年会达到100元/吨,实际在今年(5月)就首破百元大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虽然交易量和流动性仍不高,但不能低估它的长期影响力。对于碳市场的发展,梅德文认为还需要等待,但它大有希望。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