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国家发改委:首批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已准备就绪,多渠道资金共推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5-21 19:55:45

(原标题:国家发改委:首批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已准备就绪,多渠道资金共推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北京报道 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5月份新闻发布会,回应了有关增发国债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等最新情况。

4月我国经济整体在平稳恢复,但依然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4月底以来,稳经济、扩内需的举措在持续推出,包括部分重点城市取消限购、各省份跟进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超长期特别国债启动发行、降低首套二套房首付比例、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等,这些举措旨在推动经济更好恢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发布会上表示,按照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要求,以及国务院召开的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工作部署,在前期开展工作基础上,梳理出一批符合“两重”建设要求、可立即下达投资的重大项目,待国债资金到位后即可加快建设。

超长期特别国债:实物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相结合

5月13日,国务院召开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议上指出,要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集中力量支持办好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中的大事要事。要统筹抓好“硬投资”和“软建设”,把项目建设和配套改革结合起来,既要编制完善规划,加强项目管理,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也要优化制度供给,用改革办法和创新举措破解深层次障碍。要积极回应民生所盼,把实物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结合起来,把项目建设和民生保障结合起来,推动办好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

5月13日,财政部对外公布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计划,首批超长期特别国债于5月17日对外招标发行,全部1万亿特别国债要求在11月中旬前完成发行工作。今年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期限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这三类,将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李超介绍,从今年2月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次组织各地方各相关部门,梳理储备今年能开工建设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组织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视频会议,布置各地方进一步细化落实“两重”建设重点任务。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抓紧研究明确“硬投资”项目细化要求和“软建设”具体举措,“软建设”是指为保障投资项目建设而推进的制度建设,并根据需要制定出台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前期开展工作基础上,梳理出一批符合“两重”建设要求、可立即下达投资的重大项目,待国债资金到位后即可加快建设。

按照现已明确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六方面重点任务,诸如科技自立自强、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这些领域需要释放人的积极性、关注人的需求,与人力资本投资密切相关。

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3年中国人均GDP在1.27万美元左右,处于高收入国家门槛。按照国际研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阶段。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仍需加大投入,但是更应该转向对“人”的投资,要从投资混凝土转向投资人力资本,比如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加大投入,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扩内需的政策应顺应当前的消费趋势,通过降低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负担,完善社保制度等,来促进相关服务消费的扩张、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此外,去年增发的万亿国债在加快投入使用。去年我国增发1万亿元国债,专门用于支持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些项目原则上不得晚于2024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1-4月份,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6.1%,部分得益于增发国债资金的加快使用。

李超表示,截至目前,在已落地的1.5万个项目中,已开工建设的约1.1万个,开工率超过70%。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体进展较快,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等8省市项目开工率达到80%左右。一批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教育、医院、道路、供水等项目已基本完工,能够在汛期前投入使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青山水库、北拒马河治理、大清河治理、枣林庄枢纽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其他项目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开工前准备工作。积极推动增发国债项目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特别是推动加快防汛、水毁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重点恢复重建工程在今年汛期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汽车家电及平台企业共推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投资和消费,中央明确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并明确了到2027年一系列政策目标,包括设备投资增幅、环保节能水平、数字化普及率等目标。

这项举措的落地,显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也需要企业和商家参与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4月下旬以来,随着中央部委相关政策的明确,各省份陆续跟进推出相关政策,部分省份更是赶在“五一”假期前密集出台促进汽车、家居、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以期充分利用好相对活跃的假期消费。

比如,4月28日,北京市出台行动方案,汽车报废更新最高可获1万元补贴,对于汽车经销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给予经销额0.5%的奖励;北京还在抓紧征集参与企业,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16类绿色节能商品纳入补贴范围,同时将智能沙发、投影设备、垃圾处理器、扫地机器人、扫地机等10类智能家居纳入补贴范围。

李超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表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出台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制定落实相关行动方案和政策举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加大中央投资对设备更新和循环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明确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同时,推动地方抓紧采取行动,北京等27个省市印发落实方案,因地制宜出台制造业贷款贴息、以旧换新补贴、消费券等支持政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正在持续释放。

李超强调,推动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要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尊重企业和消费者的意愿,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在工业、农业、建筑、医疗等设备领域,以及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领域,不少民营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具备优势,有能力、有条件、也有意愿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部分家电企业、汽车企业已公布的以旧换新补贴计划金额超过150亿元;多家电商平台与生产企业合作投入超过100亿元开展以旧换新促销活动。随着相关政策持续落地,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参与到这项工作中,让更多先进设备及高质量耐用消费品进入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

在北京工作的张女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享了其“以旧换新”的经历。她表示,很多家电品牌都推出了“五一”优惠价,部分家电品牌还叠加了“以旧换新”的补贴。“五一”假期她在购物平台新买了吸尘器和吹风机,因为旧家电都使用超过七年,存在换新需求。刚好她看中的产品都存在“以旧换新”的补贴,其中旧吸尘器被平台回收,并获得了66块钱补贴;旧吹风机并未被回收,消费者可自行处置,但依然获得了30块钱的“以旧换新”补贴。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