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监管亮剑!一日两家上市公司退市,财务造假“零容忍”时代来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6 10:03:39

(原标题:监管亮剑!一日两家上市公司退市,财务造假“零容忍”时代来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崔文静 实习生 张长荣 

退市续集来了!A股市场正对重大违法退市行为展现“零容忍”的坚决态度。

11月25日晚间,*ST东通、*ST苏吴双双公告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两家公司股票自11月26日起同步停牌。2025年以来,沪深交易所重大违法退市公司已达13家,创下历史新高。

两家公司的违法情节均十分严重。*ST东通通过子公司连续四年财务造假,并在2022年定向增发中引用虚假数据,构成欺诈发行;*ST苏吴不仅长期隐瞒实际控制人、系统性地虚增收入,更存在关联方巨额资金占用,截至2023年末占用余额高达16.93亿元,占公司净资产的96.09%,几乎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一日内两家上市公司相继触及退市红线,反映出监管态势的显著变化。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源于退市制度的持续完善——新规明确“连续三年及以上造假即坚决出清”,并适度降低了造假金额和比例的认定标准,使得更多存在长期造假行为的公司浮出水面。在监管实践中,“应移尽移”原则得到严格执行,行政、民事与刑事“三罚联动”的惩戒体系日益成熟。

从首度追究配合造假方责任,到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穿透式”监管网络,再到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一套治理财务造假的综合体系正在形成。这场退市浪潮表明,在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出口关”正在持续收紧,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加速构建。

一夜之间,两家上市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而停牌。

11月25日晚间,*ST东通公告称,收到北京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公司2019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

经查明,*ST东通存在两项核心违法事实。其一,是2019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其通过全资子公司泰策科技虚构业务、提前确认收入,在四年间持续虚增收入与利润,造假金额逐年攀升。

以利润为例,2019年虚增利润5222.79万元,占比高达34.11%;2020年虚增利润5877.42万元,占比22.72%;2021年虚增利润7948.22万元,占比30.35%;到了2022年,虚增利润进一步扩大至1.24亿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19.43%。这意味着*ST东通实际业务已严重萎缩,利润表象几乎完全依赖造假。

其二,也是性质更为恶劣的一点,*ST东通在2022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定增)的相关文件中,引用了2019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中的虚假财务数据,导致其构成了欺诈发行。

基于上述严重违法行为,北京证监局对*ST东通开出严厉罚单:对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合计处以2.29亿元的罚款;对时任董事长、实际控制人黄永军处以2650万元罚款,并对其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其他多名相关责任人员也分别被处以罚款。

同日晚间,*ST苏吴也公告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其存在三项违法事实:

未如实披露实际控制人,2018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

*ST苏吴通过子公司与多家关联公司开展无商业实质的贸易业务。

更触目惊心的是,截至2023年末,*ST苏吴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余额高达16.93亿元,占当期披露净资产的96.09%,意味着公司资产几乎被掏空。

两家公司违法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均已触及沪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根据规定,两家公司股票自11月26日起停牌,交易所将依规启动股票终止上市程序。

随着*ST东通、*ST苏吴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2025年以来沪深交易所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达到13家,创下历史新高。

从2025年初至今,重大违法退市案例数量明显增加,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变化并非因为造假公司数量增加,而是源于退市新规对财务造假退市标准的调整。

新规明确了“连续三年及以上造假即坚决出清”的要求,且适度下调了“造假金额+造假比例”的退市门槛,使得更多以往可能“漏网”的违规企业被纳入退市范围。

根据最新生效的财务造假退市标准,具体设置了三个梯度的认定条件:

单个会计年度财务造假金额达到2亿元以上,且该金额占当期相应财务指标的比例超过30%;连续两个会计年度造假金额累计超过3亿元,且累计占比达到20%以上;连续三年或更长时间存在造假行为,无论金额大小,均触发退市条件。

“在旧规框架下,许多上市公司的行为并未达到重大违法退市的认定标准。但随着相关指标的下调与完善,如今因触及财务造假红线而面临退市风险的情形已越来越常见。”一位资深市场观察人士评论道。

值得注意的是,从已被处罚的案例来看,行政、民事与刑事“三罚联动”已成为处理财务造假案件的标配,这彰显了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的坚定态度;也意味着,*ST东通、*ST苏吴触及重大违法退市的公司,在此次行政处罚与退市之外,后续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刑事处罚,以及民事赔偿。

重大违法退市案例的增多,反映了监管层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的坚定立场,以及打破造假“生态圈”的决心。

证监会近期多次强调,将坚持“追首恶”与“打帮凶”并举,进一步强化对造假责任人及配合造假方的追责。第三方主体配合、串通上市公司实施造假,双方乃至多方形成利益链、“生态圈”,是近年来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的新特点。

证监会已联合公安部、财政部等部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确立了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明确了严厉打击配合造假、强化对配合造假方追责的工作内容。

在强化追责的同时,投资者保护力度也在持续加强。

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其中特别提到,强化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中的投资者保护。

引导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主动采取先行赔付或其他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措施,弥补投资者因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行为遭受的损失。

从监管手段看,科技赋能正助力监管能力提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监管层构建“穿透式”线索筛查和行为分析体系,使隐蔽的违法行为无所遁形。全方位监测、多渠道收集、大数据碰撞、智能化分析,已成为监管标配。

市场人士认为,从监管部门举动看,“惩首恶”“追帮凶”并举,“行民刑”并用,不断完善财务造假综合惩防体系,彰显出监管部门坚决破除财务造假利益链、“生态圈”的决心。

随着*ST东通、*ST苏吴加入重大违法退市行列,A股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正进一步健全。

业内人士分析,在如今持续高压的监管态势下,敢于顶风作案、实施系统性财务舞弊的企业数量已大幅减少。这预示着,随着现有存量风险案例被逐步清理,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净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