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11-25 04:08:05
(原标题:十年税优红利终结 陆上风电迎新一轮效能变革 94%风电装机扎堆国内 成本压力倒逼转型)
2025年11月1日,陆上风电行业延续十年的增值税即征即退50%优惠政策正式终止,而海上风电税收支持政策则延续至2027年末。这一差异化政策调整,不仅标志着我国风电行业从“政策扶持”向“市场竞争”的关键转型,更直接触发全产业链技术升级、格局重塑与全球化拓展的深度变革,推动已成长为“能源保供主力”的风电产业,迈入自主参与市场竞争、深耕全球市场的新阶段。
告别温室:
陆上风电直面市场竞争
十年政策红利的落幕,是产业成熟与政策优化的必然结果。截至2025年8月,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已达5.8亿千瓦(kW),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约11%,风电已从“补充能源”跃升为电力供给的重要力量,独立参与市场竞争是必经之路。
2015年出台的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在产业发展初期有效缓解了企业成本压力,吸引社会资本入局,推动了技术成熟与规模扩张。随着风电行业步入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专项税收优惠的存在必要性已显著减弱。
“尤其是在‘税收中性’原则持续深入推进的当下,税收制度正由以往侧重产业扶持,逐步转向更加注重规范与公平。”上海交通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桦宇向记者指出,从“普惠式”扶持转向“精准化”激励,是防止市场过度依赖“政策输血”的理性决策。
从能源战略层面看,这一调整并非简单的政策退坡,而是国家能源政策的精准发力。上海电力大学教授谢敬东告诉记者,陆上风电与海上风电因开发技术、条件和成本差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差异化政策体现了国家资源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的明确导向。
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2.0》显示,我国离岸300公里范围内海上风能源资源经济技术开发量超27亿千瓦,正处于大规模商业化开发阶段,仍需政策持续扶持。谢敬东估算,以一座年发电量10亿千瓦时的海上风电场为例,按每千瓦时0.4元的上网电价计算,年销售额可达4亿元,增值税优惠可每年减负2600万元,有效降低了高端装备研发与深海开发的成本压力。
苦练内功:
成本压力倒逼转型
政策调整带来的成本压力正沿产业链逐级传导,倒逼全行业开启一场以“效能提升”为核心的精益化变革。行业竞争焦点,也将从初期的“价格战”逐步转向全生命周期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的综合较量,海上风电则成为检验企业综合实力的高端竞技场。
安邦智库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莉分析,税收优惠取消短期内将增加陆上风电企业税费成本,度电成本或上升1%—5%,具体幅度受项目规模、风资源等因素影响。成本压力已传导至全产业链:上游整机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可能面临开发商压价,部分中小制造商盈利承压,市场向龙头集聚;下游运维商或削减运维预算、延长设备使用周期;中游项目开发商则面临最大冲击,税负增加压缩收益,且短期内难以将成本转嫁给用户。
从中长期来看,行业成熟度提升与技术创新将对冲成本压力。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投产陆上风电项目加权平均LCOE已比化石燃料低67%,较2010年实现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根本性转变,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本空间仍然可观。
头部企业已率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效能提升。金风科技投入1400余万元研发的“偏航集电环技术”,替代传统扭缆方案,单台机组可降低成本1万余元;三峡能源宁夏同利第三风电场打造的“无人化”运维示范项目,通过智能巡检机器人与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人效提升27%、年巡检工时减少3000余小时。
整体看,这场以效能提升为核心的精益革命,正推动行业向精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告诉记者,行业竞争核心将转向全生命周期平准化度电成本的综合考量,企业会更注重项目前期规划选址、中期建设施工及后期运维管理,通过优化各环节降本增效、提升经济性。
市场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转型。中泰证券研报的统计显示,2025年1—6月陆风机组(不含塔筒)中标均价为1496元/kW,同比提升8%,陆风机组(含塔筒)中标均价则为2096元/kW,同比提升21%,印证了行业从“低价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变。
与此同时,技术门槛更高的海上风电,正成为龙头企业的“练兵场”。谢敬东强调,突破海上风电抗台风、防腐等核心技术,不仅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也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坚实的技术背书与项目经验。
扬帆出海:
从国内淬炼到全球拓展
随着国内市场利润空间承压,出海已从“可选项”转变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必选项”。海外市场潜力巨大,全球风能理事会数据显示,尽管2024年全球前15大风电机组供应商中10家来自中国,但中国整机商的装机量中仍有94%集中于国内市场。以明阳智能为例,2025年上半年其海外业务收入仅约3.6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2%,国际化布局仍有广阔空间。
经国内市场长期淬炼的中国风电企业,有望凭借成本与技术优势,加速走向全球。谢敬东认为,政策调整倒逼企业在研发、运营与管理上持续优化,形成较强的国际成本竞争力;而在海上风电领域积累的复杂环境技术经验,为企业应对海外项目挑战提供了重要支撑。
事实上,一批龙头企业已在出海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公司今年风机出口额预计将增长7—8倍,海外市场对所有风电整机商都有很大吸引力。”运达股份副总经理魏敏在大会上介绍,2024年中国风电出口规模增长超七成,头部企业海外订单充足。明阳智能也计划投资142亿元,在英国苏格兰建设涵盖研发、制造、运维的全产业链基地,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本地化运营的深度转型。
中国企业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提供工程总承包、项目投资和运营服务的全球化新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这或将重塑资本市场对风电企业的估值逻辑。朱克力解释,设备供应商估值多基于销售规模与利润率,而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更多元、收入更稳定,能够平滑行业波动,展现更强抗风险能力与综合实力。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5
格隆汇
2025-11-25
格隆汇
2025-11-25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