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韩国芯片,左右为难

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11:37:44

(原标题:韩国芯片,左右为难)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 源 : 内容来自hani 。

半导体行业并未如所有人预期般陷入寒冬。该行业非但没有寒意,反而热度堪比盛夏。摩根士丹利 —— 这家投行此前对芯片制造商的悲观预测曾引发韩国股市波动 —— 已悄然改变了其观点。

摩根士丹利去年在题为《存储器——寒冬逼近》和《寒冬逼近》的报告中,曾预测半导体行业将迎来降温。

但近期,该投行发布了一份名为《内存超级周期 ——AI 浪潮水涨船高》的报告。报告收回了此前关于 DRAM 价格将持续下跌至 2025 年底的预测,并预计价格可能上涨至 2027 年。

这份 “认错声明” 来得稍显迟缓。DRAM(DDR4 8GB)的平均固定价格早在 2025 年 4 月就已开始反弹,此后每月稳步上涨,从 2025 年 3 月的 1.35 美元飙升至 10 月初的 6.30 美元,涨幅超过三倍。

半导体价格预测的变数在于人工智能(AI)。作为所有电子设备的核心组件,芯片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进行价格预测,半导体专家通常会参考供应管理协会(ISM)追踪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经济繁荣时,芯片价格上涨;经济疲软时,芯片价格下跌。

经济疲软下供应仍持续短缺

过去三年中,PMI 指数仅在三个月内高于 50 荣枯线。按照以往趋势,芯片价格本应下跌。但全球科技巨头决心抢占未来先机,不顾当前经济环境,向 AI 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

其中一大部分资金用于采购芯片,这导致普通 DRAM、高带宽内存(HBM)、服务器固态硬盘(SSD)甚至传统硬盘(HDD)均出现供应短缺。

供应短缺源于产能不足,而产能不足则是预测失误所致。也就是说,若芯片制造商早已知晓芯片会供不应求,本会扩大生产规模。

确定产能并非易事。曾有一次非公开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SK 海力士的一位高管表示:“移动时代来临之际,我们基于对庞大市场即将开启的预测进行了巨额投资,而供应短缺仅持续了两三年。但 AI 时代能走多远,谁也无法预测,这对买家和卖家来说都是如此。”

SK 海力士基本上是英伟达 HBM 芯片的独家供应商,而英伟达在 AI 生态系统中已取得巨大成功。

AI 行业的边界难以界定。科技巨头推出的热门聊天机器人(如 ChatGPT 和 Gemini)可被称为 AI,人们用它们进行翻译、文档整理和各类咨询。近期曝光的推理模型虽执行相同任务,但需要更强的算力 —— 它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对答案进行质疑和评估,再提供回应。制作演示材料、绘图、生成视频和程序,这些任务如今都已纳入 AI 的能力范围。AI 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唯一的限制是缺乏创造力。

英伟达 CEO 黄仁勋认为,AI 的发展将遵循 “感知→推理→智能体 AI→物理 AI” 的路径,并指出每个发展阶段都需要算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AI 可以通过与其他 AI(A2A)协作解决问题,同时完成酒店和餐厅预订、产品购买等操作。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主导道路,机器人将为人类代劳。不难想象,AI 机器人很快就会承担各类人类工作 —— 它们不仅能完成人类能做的一切(从家务到制造业),还能完成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

所有这些项目都需要内存芯片。三星电子和 SK 海力士等内存芯片制造商,无法仅凭对遥远未来科幻场景的预期就建厂扩产,但它们也不能忽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 而这种需求的规模已超出想象。

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近期访问韩国时宣布,计划与三星在浦项、与 SK 海力士在全罗南道合作建设 AI 数据中心。奥特曼会见了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和 SK 集团会长崔泰源,并宣布打算在 2029 年前每月订购 90 万片 DRAM 晶圆。

三星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内存芯片制造商,其当前 DRAM 月产能为 60 万至 65 万片,SK 海力士的月产能约为 50 万片。这两家公司占据了全球约 70% 的 DRAM 市场份额,但奥特曼表示,他每月愿意采购的芯片数量,超过了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月产能。但他的表态究竟有多认真?

订单堆积如山

在奥特曼承诺订购的消息传出几天后,美国芯片制造商 AMD 宣布,将从 2026 年下半年开始,向 OpenAI 供应 6 吉瓦(GW)算力的显卡。

OpenAI 计划使用 AMD 将于 2026 年推出的 MI450 显卡,建设一座需 1 吉瓦电力的数据中心。市场预计 AMD 将因此获得数百亿美元的年收入。毋庸置疑,AMD 的 AI 半导体产品同样需要内存芯片。

9 月,英伟达宣布将向 OpenAI 投资 1000 亿美元,并发布声明称 “双方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合作伙伴意向书,将部署至少 10 吉瓦的英伟达系统,用于 OpenAI 的下一代 AI 基础设施,为其训练和运行下一代模型、迈向超级智能部署提供支持”。

初期,英伟达将在 2026 年下半年投资 100 亿美元,建设采用其下一代 AI 芯片平台 “薇拉・鲁宾”(Vera Rubin)的基础设施。黄仁勋向 CNBC 表示,与 OpenAI 合作的 10 吉瓦项目,相当于需要 400 万至 500 万块显卡,这大约是英伟达 2025 年的预计总出货量,“是去年的两倍”。

简而言之,这笔新增订单相当于全球最大 AI 芯片公司一整年的订单量。

这还不是全部。彭博社报道称,英伟达将向埃隆・马斯克的 xAI 投资 20 亿美元,这笔投资是 xAI 正在推进的 200 亿美元融资轮的一部分。xAI 正在田纳西州建设全球最大的超级计算机 “克罗诺斯”(Colossus),该项目预计将配备 10 万块显卡,后续获得更多投资后,计划将这一数字提升至 20 万块。

近期公布的这些 AI 基础设施投资,其规模相当于当前全球所有 AI 基础设施的总和。而 OpenAI 目前并无现金,其计划是通过英伟达和 AMD 的投资来维持运营。

市场已出现对 AI 泡沫和交叉交易的质疑 —— 有人质疑,用从英伟达获得的资金购买英伟达芯片、用从 AMD 筹集的资金采购 AMD 半导体,这种模式是否可行。

针对这些疑虑,黄仁勋表示,这些公司目前没有资金,因此必须 “首先通过指数级增长的收入、股权或债务来筹集资金”。

黄仁勋曾说:“我们早期投资 OpenAI 时,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投更多。”

换句话说,它们有潜力但缺钱,所以我选择投资。

与高调宣布投资计划的 OpenAI 不同,有资金实力的公司正悄然进行投资布局。

谷歌早在 7 月就宣布,2025 年将向 AI 领域投资 850 亿美元,较初始计划增加了 100 亿美元。微软承诺投资 800 亿美元,Meta 则为 720 亿美元。

黄仁勋表示:“如今的世界与 2000 年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有Pets.com、Hospitals.com等互联网公司,所有互联网公司的总规模也就 300 亿至 400 亿美元。”

“现在看看这些超大规模科技公司,它们正在建设第一批 AI 基础设施。这是一项已在运营、规模约 2.5 万亿美元的业务,而支撑这项业务的资本支出约为 5000 亿美元。”

技术范式转移的博弈

随着内存芯片需求超出预期,价格也随之飙升,扩产势在必行。但企业不可能仅凭公告中的数字,就将当前产能翻倍或三倍。如果在投资上操之过急而需求未达预期,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这种突如其来的需求激增,给韩国芯片企业带来了一种 “幸福的困境”。

然而,幸福的困境并非总能带来圆满的结局。如果投资不足,它们可能会被中国企业和其他竞争对手超越,或错失良机;如果过度投资,一旦 AI 泡沫破裂,它们可能会陷入绝境。

在 AI 时代,芯片行业不再受商业周期主导,而是一场技术范式转移的博弈。这场幸福的困境,将决定韩国半导体行业的未来。

https://www.hani.co.kr/arti/english_edition/e_business/1229442.html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227期内容,欢迎关注。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推荐

fund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