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11:36:46
(原标题:DRAM涨速惊人,PC受伤)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 源 : 内容来自techspot 。
DRAM 价格的快速上涨可能会严重冲击 PC 游戏市场。你或许已经见过 DDR5 内存的疯狂涨价,许多热门套装的价格在短短几周内就翻了一番。但 DRAM 成本上升还可能推高显卡价格。情况会恶化到什么程度?你是否应该考虑现在购买显卡,以避免未来几周可能出现的涨价?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那么 DRAM 价格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简而言之:源于人工智能(AI)。
近期 AI 公司与数据中心建设商达成的合作协议设定了激进的时间表,计划在短短 2 到 3 年内建成吉瓦级的数据中心容量。AI 数据中心需要海量 DRAM 来满足现代 AI 模型的内存需求,尤其是显卡上的内存需求。
为支持这些建设项目,DRAM 的现有供应和未来产能已被预订一空。例如,主要 DRAM 制造商 SK 海力士最近表示,“明年的 DRAM、NAND 以及 HBM(高带宽内存)产能已全部售罄”。
其中一个关键参与者是 OpenAI 及其 “星门计划”(Stargate),该项目旨在快速扩大服务器容量。两大 DRAM 巨头 —— 三星和 SK 海力士上月均签署协议,为该计划供应内存。协议部分内容聚焦于扩大生产,目标是 “以加速产能扩张的方式,实现每月 90 万片 DRAM 晶圆的投产”。
有报道称,这意味着星门计划将消耗全球 40% 的 DRAM 供应,但这并非完全准确。OpenAI 的协议是一项扩大生产和提升产能的计划,而非每月立即消耗 90 万片晶圆。尽管如此,这仍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未来几年将占据相当大份额的内存供应。
此时你可能会疑惑,这与 PC 游戏市场有何关联?服务器使用的内存模块难道不与传统 DDR5 内存条不同吗?数据中心显卡不通常使用 HBM 而非 GDDR 内存吗?
确实如此,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制造产能。DRAM 工厂可以调整生产优先级,且有能力生产多种类型的内存。目前,它们正将产能从 DDR 或 GDDR 内存转向 HBM,这导致消费级内存供应减少,进而引发价格上涨和供货困难。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本质上是加密货币热潮的重演。由于工厂产能有限,且许多产品基于相同工艺节点生产,制造商当时将优先级放在了利润更高的加密货币市场,而非游戏市场。如今,同样的情况正随着 DRAM 与 AI 的结合再次上演。
DRAM 价格已快速翻倍
在 DDR5 桌面内存方面,我们已看到明显的价格影响。自 9 月中旬以来,热门 DDR5 套装的价格已上涨超过一倍,且目前尚未企稳,因此未来涨价幅度仍不确定。
所有 DDR5 套装的价格都大幅攀升,尤其是我们通常推荐的 32GB DDR5-6000 套装。根据 PC Part Picker 的数据,这类套装今年大部分时间的均价约为 125 美元,如今已超过 250 美元。
64GB 套装的情况也是如此,价格从 2025 年初最低约 200 美元涨到了如今的均价近 500 美元。即便是入门级 DDR5 也未能幸免:此前售价低于 100 美元的 32GB DDR5-4800 套装,如今已飙升至近 200 美元,因此选择速度更慢或更便宜的内存,已无法为预算有限的装机用户减轻负担。
随着 DDR5 DRAM 模块价格逐月持续上涨,且各大制造商的供应预计在 2026 年全年仍将严重受限,DDR5 价格形势严峻,且可能进一步恶化。
这并非那种等待一两个月价格就会下跌甚至企稳的情况 —— 至少花 200 至 250 美元购买内存,正迅速成为新的最低标准。
显卡价格可能受到影响
对游戏玩家而言,坏消息还不止于此,因为显卡中使用的 GDDR 内存也正受到影响。目前我们尚未看到明显的价格波动,因为显卡价格在 11 月初才刚刚稳定在厂商建议零售价(MSRP)水平,但未来几个月显卡价格很可能会受到冲击。
这是因为 GDDR 内存与其他类型的 DRAM 共享制造产能,当制造商将优先级转向 AI 产品时,面向消费级的内存供应就会受到冲击。
为说明这可能对显卡价格产生的影响,我们针对不同场景进行了研究和建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前产品中内存成本的基准水平。根据显卡厂商的反馈以及 DRAM Exchange 等渠道的信息,当前一代 GDDR 内存的成本通常在每 GB 2.50 至 3 美元之间。
价格会逐月、逐年波动,但这能让我们对 GDDR6 的成本有一个大致了解。为大多数英伟达 GeForce 50 系列显卡供电的 GDDR7,其价格尚不明朗,因为目前它实际上是英伟达的专属产品,但业内消息人士今年早些时候告诉我们,GDDR7 的价格仅略高于 GDDR6,并非大幅上涨。
这意味着,按照典型的基准价格,为一款显卡配备 16GB GDDR 内存,厂商的成本约为 40 至 50 美元。GDDR6 的成本往往在 40 美元出头,而 GDDR7 则接近 50 美元。配备 12GB 显存的显卡(如 RTX 5070 或 Arc B580)成本会略低一些,其 GDDR 内存成本约为 30 至 40 美元。配备 8GB 显存的显卡,内存成本不到 25 美元。
考虑到大多数型号的显存成本不超过 50 美元,这听起来相对实惠,但这一基本物料清单(BOM)成本并非消费者最终支付的价格。当英伟达和 AMD 等显卡厂商将 GPU 核心出售给合作板卡厂商(AIB)时,会将 GPU 和内存捆绑销售。这既能确保内存经过验证,也能让英伟达等公司通过批量采购相同的 GDDR7 模块,供所有合作板卡厂商使用,从而从中受益。
将内存与 GPU 捆绑会增加整套产品的生产成本。众所周知,这些公司(尤其是英伟达)会收取高额利润。当它们将 GPU - 内存套装出售给合作板卡厂商时,利润会同时附加在 GPU 核心和内存上,这构成了显卡最终价格的很大一部分。因此,即使显存的物料清单成本仅出现小幅上涨,厂商为维持利润,也会以更高的幅度转嫁给消费者。
对比 GeForce RTX 5060 Ti 或 Radeon RX 9060 XT 的 16GB 和 8GB 版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8GB 显存的典型物料清单成本约为 20 至 25 美元,但消费者购买更高显存版本需多支付约 50 美元。这是因为显卡厂商至少会收取 50% 的利润。在 50% 的利润率下,显存成本增加 25 美元,最终售价就会上涨 50 美元。
当然,这是一种简化的解释。下游还会附加更多利润,包括合作板卡厂商的少量利润,以及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利润。这些利润共同产生连锁反应,使得物料清单成本的小幅上涨,在经过供应链传递后,最终转化为消费者支付价格的大幅上涨。
一般来说,显卡价格中会包含一定的缓冲空间,以应对组件价格的正常波动。今年早些时候,一家合作板卡厂商告诉我们,GPU + 内存套装的价格全年都会波动 —— 主要受 DRAM 价格变化影响 —— 但大多数波动都在可控范围内,仍能达到预期的厂商建议零售价。
偶尔,价格变化过大时,某些型号的供应或价格会进行调整,但通常存在一定的灵活空间。
然而,目前 DRAM 市场出现的并非 “典型价格波动”,而是大幅上涨。根据 DRAM Exchange 的数据,至少到目前为止,GDDR 的涨幅尚未达到 DDR5 的极端水平,但 GDDR6 的现货价格正在上涨。
2025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GDDR6 的均价约为每 GB 2.50 美元,但最新报告显示,当前价格已达到 3.30 美元,涨幅为 30%。这一趋势没有放缓的迹象,意味着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显存成本上涨如何推高显卡价格
GDDR 价格上涨 30% 本身并非灾难性的。根据我们的估算,这会使 16GB GDDR6 的物料清单成本从约 40 美元升至略高于 50 美元,而 GDDR7 的价格虽尚不明朗,但这款新型内存的成本可能约为 60 美元。
计入利润后,假设 AMD 和英伟达都不降低利润以维持价格稳定,显存成本每增加 10 至 15 美元,显卡价格可能会上涨 25 至 40 美元。
预测基于我们的建模,其中 Radeon 产品的利润率为 50%,GeForce 产品为 60%,同时还包含了各种其他生产和分销利润。
配备 12GB 显存的显卡受到的影响会略小一些,但 GDDR7 价格上涨 30%,仍可能导致 RTX 5070 等产品的价格至少上涨 25 美元。对于 8GB 显存的显卡,其受影响程度大致为 16GB 型号的一半。
如果 GDDR 价格较正常水平上涨 50%,情况就会变得更加令人担忧。大多数当前一代配备至少 12GB 显存的显卡,其物料清单成本将增加约 20 至 25 美元,但这很可能会转化为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涨 50 美元(或更高)。为维持利润,RTX 5070 的价格可能会升至约 600 美元,RTX 5060 Ti 接近 500 美元,RX 9060 XT 约为 400 美元。即便是 8GB 显存的显卡,尽管显存容量较小,价格也可能攀升至 300 美元以上。
如果显存价格像 DDR5 那样翻倍(目前 DDR5 模块价格已翻倍),情况会更加糟糕。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显卡的价格可能至少上涨 100 美元,因为典型显存配置的物料清单成本将增加 40 至 50 美元。
这将对中低端型号造成最严重的冲击,包括 RTX 5060 Ti 和 RX 9060 XT。由于 AMD 使用的是 GDDR6 而非 GDDR7,其处境可能会略微有利,但价格上涨 100 美元仍会使 9060 XT 的价格提高约 30%。
而在100% 涨幅下,涨价后的 RX 9060 XT 价格可能接近 550 美元的 RTX 5060 Ti,两者的涨幅比例相近 —— 但这样的涨幅将严重损害主流市场。RTX 5080 等高端显卡的涨幅比例会较小;显存成本导致的 120 美元涨价,仅会使该显卡价格提高约 12%。
而且情况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如果显存价格上涨三倍,显卡价格可能会再增加 200 至 300 美元 —— 同样假设利润保持不变。到那时,物料清单成本本身将大幅上涨,即便 AMD 和英伟达不附加通常的利润,仅将显存成本上涨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显卡价格仍会至少上涨 100 美元。当核心组件成本如此大幅飙升时,厂商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目前显卡市场尚未出现这种程度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时间差。首先,显卡厂商会与内存制造商签订协议,在特定时期内供应 DRAM,通常与台积电的 GPU 核心订单挂钩。这些协议可能涵盖数月的生产需求,这意味着目前市面上的许多显卡,其使用的内存可能是在 earlier、价格较低时采购的。此外,从组件采购、产品组装到最终零售,本身也存在自然的时间差。
其次,当前指标显示,GDDR 价格的涨幅尚未达到其他类型 DRAM 的水平 —— 至少目前还没有。即便显卡是按照当前现货价格生产的,对零售价格的即时影响也相对温和。
然而,这一趋势令人担忧,已有传言称英伟达正在向合作板卡厂商提价,以弥补内存成本上涨的损失。还有消息称,RTX 5060 Ti 16GB 等型号可能会面临供应限制。
我们无法证实这些传言,但正如我们的建模所示,显存价格大幅上涨将严重削弱主流和中端 16GB 显卡的性价比。显存成本翻倍可能会使 5060 Ti 16GB 的价格提高约 30%。
英伟达 RTX 50 Super 系列发布的影响
近期还有传言称,RTX 50 Super 系列已推迟发布,甚至可能取消。我们没有关于这些型号状态的直接信息,但可以分析这类产品可能的配置,以及在当前 DRAM 价格环境下的可行性。
以传言中的 RTX 5070 Super 为例,今年早些时候有消息称,该显卡将通过使用 3GB GDDR7 模块,将显存容量从 12GB 提升至 18GB。在 GDDR7 每 GB 约 3 美元的情况下,显存从 12GB 增至 18GB,物料清单成本将从约 36 美元升至约 54 美元。
计入英伟达的利润后,这可能会使显卡价格上涨约 50 美元,这是合理的。5070 Super 的发布价可能为 600 美元,而 5070 为 550 美元;或者英伟达可能将其定价为 550 美元,同时对 RTX 5070 进行降价或停产。
但即便 GDDR7 价格仅上涨 30%,18GB RTX 5070 Super 的显存物料清单成本,也将接近正常价格下 12GB RTX 5070 的两倍。为维持 60% 的利润,英伟达可能需要将厂商建议零售价提高近 100 美元,而实际售价可能至少高出 70 美元。
如果内存价格翻倍,英伟达将面临这样的局面:RTX 5070 Super 的实际售价可能比 RTX 5070 高出约 100 美元 —— 这可能导致该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RTX 5070 的价格可能会接近 650 美元,而显存更大的 5070 Super 则会逼近 750 美元。这将是一个灾难性的定价策略,尤其是当消费者将其与 RTX 5070 最初 550 美元的厂商建议零售价进行对比时。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英伟达在 DRAM 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可能会犹豫是否推出显存容量更大的 GeForce 50 Super 系列。如果该系列的主要优势是性能提升,我们或许仍能看到这些显卡上市,但如果主要卖点是更大的显存,那么这些计划被搁置也不足为奇。
现在应该购买显卡吗?
如果你正考虑近期购买新显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预测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因此请谨慎看待以下分析,但我们认为,未来几个月显卡价格大幅低于厂商建议零售价的可能性不大。
可能会有偶尔的短期优惠,但由于 DRAM 价格上涨,新生产的型号生产成本将会更高。这些成本上涨需要多长时间反映到零售价上尚不清楚,但前景并不乐观。
基于此,如果你想获得最划算的交易,我们建议尽早购买 —— 尤其是如果你心仪的显卡型号目前价格合适的话。
在我们撰写这份分析报告时,绝大多数显卡都以厂商建议零售价出售,这是今年以来消费者最有利的购买时机。
AMD、英伟达甚至英特尔会牺牲利润来维持价格稳定,或者至少减轻 DRAM 成本上涨的影响吗?这有可能,但从历史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上市公司会极力保护利润,因为股东和高管将其视为关键绩效指标。英伟达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太多动力在游戏领域降低利润。AMD 本可以通过降低利润来抢占市场份额,但它们向来有自己的行事方式。
我们已联系了主要显卡厂商,询问 DRAM 价格可能对消费级显卡产生的影响,但不出所料,目前没有一家厂商愿意对此发表评论。
https://www.techspot.com/article/3054-dram-pricing-gpu-next/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227期内容,欢迎关注。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推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