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星巴克中国“卖身”博裕,本土玩家上桌全球咖啡局

来源:阿尔法工场

2025-11-05 11:04:36

(原标题:星巴克中国“卖身”博裕,本土玩家上桌全球咖啡局)


导语:外资咖啡在中国本土的一次权力转移。

11月4日早晨6点08分,星巴克中国在官方公众号上宣布,将其在中国零售业务的控股权出售给博裕投资。双方将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博裕持有至多60%的股权,星巴克保留40%。

简单来说,就是星巴克把中国区的业务打包成一个公司,以前是独家经营,现在拉上博裕投资合伙。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NASDAQ|SBUX)$美股总市值约920.4亿美元(截至11月4日日5点,股价80.96美元)。而这笔交易以约40亿美元的企业估值达成,不计现金与债务。

进入中国26年后,这家美国品牌终于选择让出控制权,拥抱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国合伙人。

星巴克估算,将从这笔交易中获得的价值超过130亿美元。博裕的资本与本地化经验,星巴克的品牌与体系,两者结合或许能重新定义中国咖啡市场的新秩序。

01 星巴克仍“收租”

星巴克虽然卖了股权,但仍继续拥有品牌和知识产权,并以此向新公司收取长期授权费用。

根据星巴克披露,这笔交易带来的总价值超过130亿美元,分为三部分:其一,向博裕出让控股权获得的现金收益;其二,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40%股权价值;其三,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由合资企业持续支付的品牌授权费与知识产权使用费。

这意味着星巴克虽然让出了控制权,却依旧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式”收入。

实际上,星巴克的资产不仅仅是门店,更重要的是品牌、长期租约体系和授权收益模式。

此次交易后,星巴克通过保留品牌和知识产权所有权,每年从新公司获得稳定的“品牌授权费”和“知识产权使用费”,实质上形成了一种长期现金流。

这种“房东逻辑”使得星巴克在放弃控股权的同时仍掌握收益核心。

此外,星巴克中国在全国250多个城市的8000多家门店中,大多数租约周期长、选址优质,这些长期租赁资产构成了稳定的经营基础,也意味着对新股东而言是一笔难以复制的“现金流型资产”。

博裕选择控股,正是看中了星巴克品牌的稳健现金回报和未来扩张潜力。

交易完成后,星巴克中国现有的约8000家门店将全部纳入新合资公司管理。双方计划未来数年内将门店总数扩展至2万家,重点布局中小城市与新兴区域市场。星巴克方面表示,这一合作预计将在2026财年第二季度完成,并需监管批准。

对博裕而言,这将成为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消费零售投资之一。据彭博报道,博裕为支持收购,正与中资银行洽谈约14亿美元贷款,这笔融资可能成为今年中国市场最大杠杆收购之一。

星巴克股票在纽约盘后交易微涨近1%,但年内仍下跌约11%,远逊标普500指数17%的涨幅。对星巴克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资产交易,更是一场全球战略再平衡。

02 从全球撤退到本土深耕,星巴克的“反向换挡”

星巴克自1999年进入中国,在北京开设首店后,总部设在上海,经历了从合营到全资直营的全过程。2006年起,星巴克陆续收购北京美大、香港美心、台湾统一集团在华合资公司的股权,到2017年完全实现直营。如今,星巴克再度选择“合资回归”,意味着战略上的一次彻底反向调整。

早年,星巴克在日本、韩国等地采用过合营模式,随后逐步收回股权。而此次重新引入博裕资本控股,显示其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成本和管理复杂度已经让总部开始权衡风险与收益。

疫情后的三年,星巴克中国业务经历了剧烈波动。2024年连续三个季度营收下滑,直到2025年财年才重现增长。最新财报显示,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收入31.06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第四季度收入8.3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同店销售额提升2%,交易量增加9%,但平均客单价下降7%。这意味着星巴克在中国通过降价策略换来了客流恢复,却仍在利润率上承压。

而在门店数量上,星巴克已被本土品牌远远甩开。截至2025年中,瑞幸咖啡拥有26206家门店,是星巴克中国的三倍。瑞幸凭借低价策略和移动点单系统成为中国市场新的“咖啡一哥”。星巴克在下沉市场的占比虽然从17%提升至35%,但其高成本门店模式限制了扩张速度。

事实上,星巴克寻求出售中国区股份的消息早在2024年便传出。据路透报道,公司邀请潜在投资者提交竞购方案,并提出对文化契合度、管理经验、员工关系等要求。最终,博裕从包括高瓴、凯雷、KKR、红杉、春华等20多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据业内人士透露,博裕开出了最高估值,也提供了最符合星巴克文化和本地化需求的合作方案。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在声明中表示,博裕的本地经验将有助于星巴克加速在中国中小城市的拓展,实现本土化创新。而星巴克方面的出让也被外界视为其全球资金回流计划的重要部分——北美市场利润下滑,迫使公司通过出售海外资产来优化现金流。

03 博裕投资代表了谁?

成立于2011年的博裕投资,总部设在上海,管理规模超百亿美元,投资领域涵盖消费、科技、医疗、不动产等,投资企业超200家。创始团队包括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TPG前高管马雪征等,背后资本力量来自淡马锡、李嘉诚基金会等国际投资者。

2025年上半年,博裕收购北京SKP 42%股权、控股金科服务、投资蜜雪冰城、宁德时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活跃的消费投资机构之一。

据《21世纪商业评论》报道,博裕投资管理规模超百亿美元。

博裕投资此次入主星巴克中国,不仅仅是消费赛道的又一次关键布局。通过控股星巴克,博裕将在中高端咖啡市场建立重要支点,与其已投资的蜜雪冰城、古茗等形成“高低端全覆盖”的产业协同。

有分析人士指出,博裕可能推动星巴克采取更具进攻性的价格策略,加速数字化、外卖和会员体系整合,从而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形成压力。

而星巴克的让步,标志着外资咖啡在中国本土的权力转移。过去二十年,星巴克代表“国际品牌”的象征,如今却主动与本土资本联姻。

当前,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已呈集团化格局:瑞幸、库迪、Manner、新咖等均已突破万店,价格战持续。业内预计,博裕的加入将促使星巴克调整门店模型——降低面积、提升外卖比例、开放加盟体系,以适应更激烈的下沉竞争。

星巴克出售中国控股权的背后,是全球业绩压力的直接反映。

根据公司2025财年第2季度财报,美国市场同店销售下滑1%,营业利润大跌35%。北美市场竞争者包括Dunkin’ Donuts(唐恩都乐)、麦当劳、塔可钟等均推出咖啡产品分流客群。

面对消费结构变化,星巴克不得不通过“资产瘦身”来维持盈利能力。

有业内人士认为,星巴克此举既是“现金回流”也是“风险分散”。通过与本地资本合作,星巴克既锁定了未来的品牌收益,又减少了在中国市场的经营风险和资金占用。这种模式可能成为未来跨国品牌在华经营的新模板。

交易公布后,分析机构普遍认为该合作将短期内稳定星巴克中国的扩张节奏,但长期效果取决于双方如何平衡品牌定位与价格竞争。

与此同时,博裕的入局也被视为中国资本重塑全球咖啡产业链的信号。从“被收购”到“控股外资品牌”,中国资金在全球消费品领域的角色正在转变。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