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15:09:36
证券之星 赵子祥
10月2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深圳监管局公告显示,微众银行因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手续费管理违规及现场检查问题整改不到位,被罚款105万元,相关责任人马某亦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这已是其连续第四年领受监管处罚。
证券之星注意到,与此同时,该行2025年上半年财报交出成立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成绩单,营收同比降3.44%,净利润同比降11.86%,叠加不良贷款率升至1.57%、“微粒贷”投诉量突破5.6万条及大股东腾讯此前减持等问题,这家曾以金融科技标杆著称的机构,正站在转型突围的十字路口。
涉多项违规被罚超百万,行长兼合规官难止罚单
微众银行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69岁的行长李南青新增首席合规官职务,这位任职超十年的“金融老将”,肩负起了合规治理的重任。但10月28的一则罚单,无疑给这场“亲自挂帅”的治理行动泼了“冷水”。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微众银行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包括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手续费管理违规,以及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除微众银行本身被罚款105万元外,相关责任人马某也被给予警告并罚款5万元。
此次处罚涉及的三项违规中,“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尤为刺眼。这意味着该行对过往监管指出的风险隐患并未彻底根治,合规整改流于形式。这并非个例,公开信息显示,微众银行已连续四年收到监管罚单,合规问题积弊已久。
2024年9月,该行曾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五项严重违规,被央行深圳分行罚款1387万元,创下其成立以来的最高罚单纪录,五位时任管理人员同步受罚。对此,微众银行曾回应称问题源于2021年前的检查,且已于2022年整改完毕,但时隔一年再领罚单且违规事项包含了“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的事实,暴露了其合规体系仍有待健全。
从监管处罚轨迹看,微众银行的违规领域呈现多元化扩散态势。早期多集中在反洗钱、账户管理等基础领域,2024年的罚单已延伸至集团客户授信、手续费管理等核心业务环节。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管理违规,意味着该行在企业贷款领域可能存在集中度风险失控或审批流程漏洞;手续费管理违规则指向中间业务的收费透明度问题,可能涉及侵害消费者权益。
业绩增长失速,流量红利耗尽或成主因
合规失守的背后,是微众银行难以掩盖的业绩颓势。2025年上半年财报交出的“营收净利双降”成绩单,标志着这家民营银行“一哥”的增长神话正式终结。数据显示,当期营收189.63亿元同比下滑3.44%,净利润55.66亿元同比下滑11.86%,这是其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两项核心盈利指标同步下滑。
回溯历史数据,微众银行的增长动能从2021年起便持续衰减:营收增速从2021年的36%降至2023年的11.3%,净利润增速从38%滑至21.01%;2024年营收率先出现年度负增长,净利润增速仅0.81%,盈利疲态已显露无遗。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的两位数下滑,更是将增长乏力的问题彻底暴露。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微众银行业绩颓势的核心原因,与腾讯系流量红利的消退与市场竞争的加剧有很大关系。作为微众银行的“流量入口”,微信、手机QQ曾为“微粒贷”输送了超4.2亿个人客户,但近年来增量市场见顶,客户增长陷入停滞。
2024年,该行个人有效客户数较巅峰时期大幅放缓;同时,“微粒贷”笔均贷款额度也在下降,客户质量与贷款规模同步下滑。
同时,收入结构的单一化,让业绩雪上加霜。长期以来,微众银行高度依赖“微粒贷”带来的利息收入,而非利息收入持续萎缩。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自2022年起便逐年下滑,2024年同比降幅达17.96%;贷款平台费收入连续两年下降,2024年降至114.95亿元,同比降幅14.31%。核心利息收入增长也近乎停滞,2024年同比仅增2.43%,利息净收入微增0.12%。
大股东的信心动摇更让局势雪上加霜。早在2024年上半年,第一大股东腾讯减持8454万股,持股比例从32.73%降至30%。这一减持不仅带走了部分流量与资源支持,更向市场释放了负面信号。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已有5名股东质押股权,占比高达15.11%,其中主要股东深圳市立业集团质押7273万股,股东的减持与质押行为,折射出对该行发展前景的普遍担忧。
资产质量承压,微粒贷口碑“恶化”
业绩下滑的同时,微众银行正遭遇资产质量恶化与客户口碑崩塌的双重压力,经营风险全面暴露。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该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57%,较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同期拨备覆盖率降至292.86%,较年初减少10.04个百分点。对比三年前413.99%的拨备覆盖率,其应对不良风险的“安全垫”已大幅变薄,风险抵御能力显著下降。
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正持续加剧。阿里资产交易平台近期出现的微众银行小微企业不良资产包招商信息显示,该资产包为“微业贷”相关债权,涉及310户企业的483笔债权,总额超1.7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1754天,接近5年。
长期逾期的债权组合,意味着回收难度极大,侧面反映出该行对公信贷资产质量的严峻现状。而“微业贷”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核心产品,其不良率的攀升,可能进一步影响该行的普惠金融定位与政策支持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营收支柱的“微粒贷”,正成为投诉重灾区。截至2025年10月末,其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量已突破5.6万条,较2024年中旬的3万余条增长近2万条,且近一个月就新增超2000条投诉。
梳理投诉内容发现,暴力催收、信息泄露、恶意骚扰是三大核心问题。有用户反映:“晚还款三天就接到日均二十多个催收电话,甚至打到公司同事那里,差点丢了工作。” 还有用户表示,从未申请过贷款却频繁收到还款提醒,怀疑个人信息被泄露,多次联系客服均未得到有效回应。这些投诉不仅损害了品牌口碑,更可能引发监管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进一步核查。
从凭借“微粒贷”开创互联网银行新模式,到成为资产规模超7000亿元的民营银行“一哥”,微众银行曾是金融科技领域的标杆。但如今,合规失守、业绩滑坡、资产承压、口碑崩塌的多重困境,让这家明星银行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行长兼任合规官的人事调整未能立竿见影,连续四年的罚单暴露了合规体系的深层弊病;腾讯减持与流量见顶,让依赖单一入口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不良率与投诉量的同步攀升,则警示其风险管控与客户服务已触及红线。
对于微众银行而言,破局的关键不在于规模扩张,而在于回归金融本质。短期需切实落实合规整改,严控第三方催收机构管理,缓解客户投诉压力;中期需优化收入结构,降低对“微粒贷”的依赖,探索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模式。
长期则要重建风险管控体系,在服务下沉市场与防控信用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民营银行“一哥”的位置从来不是“铁王座”,在监管趋严与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微众银行若不能及时扭转困局,其“光环”或将彻底消散。(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