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五星车评
2025-09-29 22:25:28
(原标题:东风猛士巨变源自襄阳的40亿元加码)
2025年9月,东风集团股份一则公告引发汽车行业震动: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襄阳控股及襄高投资共同成立注册资本84.7亿元的合资公司,专攻智能越野车辆制造与销售。其中,襄阳控股与襄高投资以现金合计注入40亿元,持股比例达47.2%。
这笔来自襄阳的巨额投资,将原本聚焦军用与高端民用市场的东风猛士推向转型深水区——从硬派越野向轻越野拓展,从武汉单一基地向襄阳双总部布局。
对襄阳而言,40亿元绝非小数目,其背后是传统汽车工业基地面对转型压力的迫切突围;对东风猛士而言,地方国资的深度绑定既是发展背书,也背负起盘活区域产能的重任。
但在硬派越野本就小众、轻越野赛道玩家渐增的市场环境下,这场"豪赌"能否如愿双赢?地方力量的参与又将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140亿下注:襄阳的产能突围与战略焦虑
襄阳押注猛士的40亿元投资,本质上是传统汽车工业基地在转型十字路口的必然选择,其直接动因源于本地汽车产能的长期闲置困境。
作为东风汽车的重要产业腹地,襄阳拥有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等核心制造企业,旗下日产、英菲尼迪双品牌整车年产能可达20万辆。
但近年来,随着乘用车市场增速放缓与消费结构升级,部分车型销量持续下滑,这座中高端车型专属生产基地逐渐显露产能过剩迹象。
一位接近东风公司的人士透露,襄阳虽有成熟的汽车制造基础,却缺乏拿得出手的新能源车项目,在行业电动化转型浪潮中已显滞后。
汽车产业作为襄阳经济的支柱性板块,其产业链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等多个环节,直接关联区域就业与税收稳定。
英菲尼迪等品牌的产能闲置不仅造成资产浪费,更引发地方对产业链断裂的深层担忧——若不能及时引入新能源项目,围绕传统燃油车建立的配套体系将逐步失去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东风猛士的转型计划成为襄阳的重要契机。
从合作架构看,东风有限以模具、厂房等实物资产出资9.2亿元,其核心资产大概率来自东风日产襄阳工厂,这意味着新合资公司可直接复用现有生产设施,快速启动产能爬坡。
对襄阳而言,此举既无需重复建设新基地,又能激活闲置资源,实现从传统燃油车产能向新能源智能车型的转化。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区域产业生态的重构。湖北省政府高层多次考察东风公司并磋商合作,而襄阳猛士项目被视作省级支持东风发展的首个落地项目。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各地产业竞争焦点的当下,襄阳若不能抓住东风与华为合作的契机,极有可能在与武汉、十堰等省内城市的竞争中掉队。
40亿元投资换来的不仅是一个生产基地,更是智能驾驶、轻量化技术等新赛道的入场券,以及华为管理体系落地带来的产业升级机遇。
2猛士转型:小众市场的增量困局与路径摇摆
襄阳的40亿元投资,直接推动了东风猛士的重大战略调整:在武汉猛士之外成立襄阳猛士公司,形成"双总部"运营格局,产品定位从高端硬派越野向大众轻越野延伸。这一转型看似拓宽市场边界,实则暴露出自有品牌的增长焦虑。
当前猛士品牌的市场基本面难以支撑规模化发展。其在售车型仅有M917和M817两款,定价80万-88万元的M917因价格过高销量平平,上市仅一个月的M817尚未出现产能不足问题。
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猛士品牌累计销量仅2451辆,虽同比增长88.8%,但绝对体量仍处小众区间。硬派越野市场的天花板清晰可见——其核心消费群体集中于越野爱好者与特定行业用户,受限于使用场景、油耗成本等因素,普通家庭用户渗透率极低。
转向轻越野赛道虽能扩大受众,但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近年来,长城坦克系列、奇瑞捷途等品牌已在20万-40万元价格带布局多款轻越野车型,凭借更成熟的渠道与性价比优势占据先发地位。
猛士选择以华为"HI Plus"模式切入,试图通过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技术形成差异化,但这一合作模式并非独家——长安阿维塔、广汽华望等品牌已采用类似方式推进项目。
更值得注意的是,襄阳猛士的研发由深耕日产体系的王峰牵头,其主流车型开发经验能否适配越野车型的专业属性,仍存不确定性。
双基地运营模式还可能引发新的内部协调问题。武汉猛士主打高端硬派越野,襄阳猛士聚焦中低端轻越野,虽共用品牌但定位差异显著。
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上下通吃"的布局若缺乏清晰的产品区隔,容易导致品牌形象模糊,既失去高端用户信任,又难以在大众市场形成辨识度。
而40亿元投资对应的产能规划尚未披露,若按照东风日产襄阳工厂20万辆年产能测算,即使达到50%利用率,也需要年销10万辆的规模支撑,这对于刚切入新赛道的猛士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
3地方绑定:政策协同与市场规律的平衡考量
襄阳40亿元投资的背后,是地方力量对汽车产业的深度参与,这种合作模式在带来短期支撑的同时,也需要在政策协同与市场规律之间寻求平衡,确保资源配置的高效与合理。
从合作本质看,此次合资是"政企协同推动产业升级"的典型实践。襄阳控股与襄高投资的现金注入,为企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与发展背书。
这种支持在土地供应、政策配套、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可能形成积极助力,帮助企业更快适应新赛道竞争。
不过,如何确保这种支持始终遵循市场化原则,避免资源配置偏离市场需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终究依赖产品竞争力与市场的充分选择。
汽车产业的区域协同,需要避免陷入资源内耗的局面。襄阳猛士项目的推进,若能以盘活本地产能、完善产业链为目标,而非局限于区域内循环,将更有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此前行业内曾出现过因区域资源过度集中、缺乏协同而导致的效率问题,这也为此次合作提供了借鉴——需在发挥地方产业基础优势的同时,保持与外部市场的开放对接,通过技术合作、供应链整合等方式融入更广阔的产业生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投资决策的市场化导向。40亿元作为重要的产业投资,其效益评估需以市场需求为核心。
硬派越野市场增量有限已是行业共识,轻越野赛道又面临激烈竞争,猛士转型的成功率需要依托清晰的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
若项目能聚焦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将资金高效用于提升竞争力,而非追求短期规模扩张,将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此前部分地区在产业投资中因过度追求短期效应、忽视市场规律而导致的资源浪费案例,也为此次合作敲响了警钟。
有媒体信息显示,襄阳猛士是东风、华为及地方多方需求协同的产物。这种多方参与的项目,需要明确核心发展目标,避免因目标分散导致资源稀释——无论是盘活产能、探索技术合作还是推动区域升级,都应围绕"提升猛士品牌市场竞争力"这一核心,通过聚焦资源实现关键突破,而非试图兼顾所有诉求。
襄阳40亿元下注东风猛士,是传统汽车工业基地在转型压力下的积极探索,也是地方以产业投资推动经济升级的实践。
对东风猛士而言,这笔投资带来了产能激活与技术升级的机遇,使其得以从小众赛道向主流市场突围;对襄阳而言,这是盘活闲置资产、抢占新能源赛道的关键布局,承载着区域产业升级的希望。
但这场"豪赌"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硬派越野的小众基因与轻越野市场的激烈竞争,决定了猛士转型的成功率并非唾手可得;地方力量的深度参与虽能提供短期支撑,却需要始终把握好"支持"与"干预"的边界,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锤炼真正的竞争力。
正如一位资深车企高管所言,汽车产业的发展终究要遵循市场规律,行政力量的角色应是搭建平台、完善环境,而非直接主导资源配置。
未来,襄阳与猛士的这场合作能否实现双赢,关键在于能否让40亿元投资真正流向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以市场化思维推动品牌转型。
若能做到这一点,猛士或许能成为越野品牌转型的标杆;若偏离市场规律、陷入资源错配的困境,这笔巨额投资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汽车行业加速变革的今天,这场"豪赌"的结局,将为地方产业投资与企业转型合作提供重要参考。
盖世汽车
2025-09-29
时代财经
2025-09-29
盖世汽车
2025-09-29
盖世汽车
2025-09-29
盖世汽车
2025-09-29
盖世汽车
2025-09-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