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弹财经
2025-09-14 01:37:19
(原标题:中信银行“零售转型”战略11年未竟,财富管理能否扛起新大旗?)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李薇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9月初,多数上市银行已发布2025年半年报。其中,中信银行的业绩展现出头部领先优势,并强调“彻底摒弃规模情结”,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营业收入1057.62亿元,同比下降2.99%;归母净利润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
同时,该行资产总额98584.66亿元,直逼“十万亿”大关,在全国性股份行之中排名第三。
此外,中信银行披露了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拟将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0.7%,现金分红总额104.61亿元(含税)。
在转型布局上,该行“零售转型”战略已提出11年,然而利润贡献偏低。上半年,该行零售金融税前利润55.95亿元,利润占比仅12%。
拆分业务来看,消费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均规模下滑,而财富管理成为“轻资产转型”重要抓手。
展望下半年,中信银行明确“大抓营收”,聚焦于资产、息差与非息三个方面。不过,其零售不良风险能否有效压降?财富管理业务究竟如何做大中间业务规模,并实现“零售第一”战略愿景?
1、上半年“增利不增收”,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0.7%
面对银行业净息差收窄的严峻经营环境,中信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为“一增一降”。
其中,该行营业收入较2024年同期减少32.57亿元,同比下降2.99%;归母净利润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位列全国性股份行第三。
纵观中信银行近三年的业绩表现,可发现均出现过负增长的现象。
2023年上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05%、2.68%和-2.9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0.89%、-1.6%和2.78%。回落态势较为显著。
同时,从总资产规模来看,该行2025年6月末达到9.8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42%,即将冲刺“十万亿”总资产规模。
然而,该行总资产规模的增速却持续下滑,从2020年的11.27%直线回落至2025年上半年的3.42%。
8月28日,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提出:“我们已经摒弃了规模情结,更专注于效益和质量并重的增长。”
在增量市场收窄、不良上升的环境下,该行并未大力“扩规模”,而是从业务优化、客户分层等方面推进结构性变革,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子弹财经」发现,通过横向同业对比来看,中信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在10家已上市的全国性股份行之中,排名位列第三,仅次于招商银行12.66万亿、兴业银行10.61万亿。
尽管该行提出摒弃“规模情结”,依旧具备相对的规模优势。
此外,在提升投资者回报方面,中信银行董事会秘书张青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拟实施中期现金分红104.61亿元,中期分红比例达30.7%。
该行此前在估值提升计划中明确,2024年至2026年每年现金分红金额占当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比例力争不低于30%。今后,该行将持续努力提升投资价值及股东回报能力。
从分红的举措及规划不难看出,中信银行对今后业绩的增长有充足信心。
2、“零售转型”战略11年未竟,借财富管理破局
得零售者得天下,已成为银行业转型的共识。
早在2014年下半年,中信银行就启动了零售战略二次转型,更是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首次提出“零售第一战略”。然而,历时11年,这一零售转型重任尚未完成。
半年报显示,该行零售银行业务分部营收404.85亿元,占比38.3%,但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434.64亿元,呈现下滑态势。
同时,该行零售银行业务分部税前利润从上年同期的26.74亿元,大幅提升至55.95亿元,同比增长109.24%,占比从6.1%上升至12%。
(图 / 中信银行2025年上半年零售银行业务规模占比(来源:中信银行2025年半年报))
尽管零售银行的税前利润“翻倍”,但相较于公司银行业务占比62.2%,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过去五年,该行零售银行税前利润占比快速回落,其中占比最高的是2021年,达到34.6%。此后在2022年至2024年,占比分别为23.7%、21.3%和11.4%。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中信银行上半年的零售金融业绩来看,一面是零售信贷业务的规模下滑,另一面则是以财富管理业务为主的非息收入增长。
一方面,在零售信贷领域,该行上半年在消费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两项业务上,规模均出现回落。其中,消费贷款余额2720.56亿元,同比下滑7.88%。
而信用卡业务领域,2025年半年报披露了三个口径的指标均同比下滑。
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信用卡贷款余额4584.55亿元,同比下滑9.05%;信用卡交易量10854.12亿元,同比下降12.54%;信用卡业务收入244.86亿元,同比下降14.61%。
(图 / 中信银行2025年上半年零售贷款结构(来源:中信银行2025半年报))
「子弹财经」选取了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数据,发现中信银行近三年的消费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5.62%、14.15%和-7.88%。
该行在发布会上解释称:“受经济周期及外部因素干扰等多重因素影响,居民部门对消费贷的需求整体尚显不足,消费贷整体风险水平有所上升。”
而信用卡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6.36%、-2.86%和-9.05%,半年报指出主要原因是受全市场信用卡交易量萎缩影响。
另一方面,该行将非息收入作为零售金融利润增长的核心抓手。
中信银行规划了一条差异化的突围路线,即“轻资产转型”,本质是不过度依赖贷款,而是聚焦中间业务收入提升,进而将转型重心锁定为打造“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
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指出,该行财富管理AUM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10.3%,增速创下四年以来新高。
该行贵宾客户、私行客户资产配置达标率,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6和1.9个百分点。
半年报显示,该行零售AUM达4.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2%。增量主要源自高净值客户,这是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私行业务,已成为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的中坚力量。2025年6月末,该行私行客户达9.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57%,该行表示正加速向10万户目标迈进。
需要指出的是,该行财富管理业务的精细化运营,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撑。
借助手机银行App,该行推出“中信财富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千人千面的财富端“资产负债表”,并以多元化的权益活动来提升客户粘性。
同时,升级了财富顾问数字人“小信”,累计服务客户578万户。
(图 / 中信银行App的财富管理线上运营推广(来源:中信银行App))
有关下半年的财富管理业务规划,谢志斌提出将提升三方面的能力,即产品端、营销端与渠道端的综合服务能力。
在产品方面,该行强调资产配置优化的实施思路:
一是基金要重点打造3%-5%目标收益的综合解决方案;
二是理财要加速向稳健、固收+策略转变;
三是保险要提升中长期分红保障型产品的占比;
四是贵金属业务优化积存金功能。
该行行长芦苇强调,下半年将进一步强化大抓营收的导向,从资产、息差、非息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有信心实现全年业绩跑赢大势。
3、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如何进行优化管理?
资产质量方面,中信银行的不良资产“成色”并未明显恶化。
2025年上半年,该行不良贷款余额671.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98%。不良贷款率1.16%,与年初持平。
同时,该行拨备覆盖率207.53%,较年初下降1.9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值得关注的是,该行信用减值损失出现大幅回落,为其利润增长腾挪空间。
上半年,该行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合计295.86亿元,同比减少48.27亿元,下降14.03%。
敢于减值“瘦身”的底气,或正如该行行长芦苇所言:“我们坚持不以风险下沉或削弱风险抵御能力来换取短期的利润增长,业绩增长的成色底色更足。”
(图 / 中信银行2025年上半年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来源:中信银行2025半年报))
然而,细化到业务层面的不良表现,该行公司贷款的不良率(不含票据贴现)为1.14%,而个人贷款的不良率达到1.29%,较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在个人信贷业务中,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两项业务的不良率较高。
数据显示,该行消费贷款不良率2.44%,关注贷款率1.13%,逾期率3.56%。同时,信用卡不良率2.73%,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
(图 / 中信银行2025年上半年各项业务的不良贷款表现(来源:中信银行2025年半年报))
针对“零售不良上升”的问题,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是近年来尤其去年以来的行业共同问题,目前该行已经从三方面进行优化。
一是体系优化。该行在37家分行的个贷部门均内嵌了风险系统,并加强数字风控能力建设。
二是结构调整。包括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中客户结构调整主要是指提高优质客群的占比。
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该行加大低风险产品投放力度。上半年,该行住房按揭贷款增量保持可比同业第一位,按揭占零售贷款的比例已达47%。同时,85%的按揭贷款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和人口净流入城市。
三是强化风控。该行对按揭类贷款、房抵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等不同类型贷款,采用差异化风控策略。同时,加快模型迭代优化,提高客户准入标准。
此外,中信银行回应了“反内卷”问题,提出其成因主要是产能过剩。目前,该行信贷投向涉及“反内卷”行业占比约为12%,整体风险敞口可控。
总体来看,中信银行交出的上半年成绩单,展现出稳健发展的经营风格。尤其是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凭借信用减值损失的规模压降,有力支撑其利润增长。然而,该行提出“零售转型”战略已超11年,但其利润占比仅为12%。
接下来,财富管理能否成为零售金融的增长点?“轻资产转型”如何拓展其零售业务增长空间?消费信贷与信用卡不良问题如何化解?「子弹财经」将持续观察。
*文中题图来自:界面新闻图库。
子弹财经
2025-09-14
观点
2025-09-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