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3-28 15:32:33
(原标题:业绩增长却难掩隐忧,上海医药深陷合规风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上海报道
3月27日晚间,上海医药(601607.SH;02607.HK)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752.51亿元,同比上涨5.75%。其中,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37.31亿元,同比下降9.62%;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 2515.20 亿元,同比增长7.47%。
同期,上海医药归母净利润为45.53亿元,同比上涨20.82%。其中,工业板块贡献利润21.93亿元,同比增长3.95%;商业板块贡献利润33.85亿元,同比增长1.05%;主要参股企业贡献利润 4.70 亿元,同比下降 12.98%。
业绩上涨之际,二级市场却反响平平。截至3月28日午间休盘,上海医药A股市场收报19.1元/股,下跌1.65%,总市值708.3亿元;港股市场收报11.34港元/股,下跌2.74%,总市值420.53亿港元。
在这背后,近一年来,上海医药也暴露出企业治理与合规体系建设的多重风险,从垄断协议、虚开发票到骗保丑闻等,如何平衡商业规模与合规经营,或成为上海医药行稳致远的关键考量。
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创新与分化的发展阶段,一方面,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跨境技术合作与授权活跃,正成为全球医药研发体系的重要供给方;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改革持续深化,行业加速转型分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合规管理严格、产品质量过硬的企业有望在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
工业板块占比下滑,销售费用高居榜首
作为国内第二大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和领先的进口药品服务平台,医药商业板块仍是上海医药的主要营收来源,报告期内贡献超九成营收。不过在医保控费和支付方式改革的常态化推进下,部分药品价格进一步下调,上海医药称将拓展国际化市场,加快创新转型。
报告期内,医药工业板块收入占上海医药总营收比重为8.62%,这一比例在2023年为10.09%。其中,上海医药研发投入28.18亿元,占医药工业收入比例为11.87%。且近一年来,上海医药已多次披露终止在研项目。
具体来看,2024年5月及6月,上海医药合计终止7个研发项目,合计研发投入约4.37亿元;同年10月,上海医药再次终止包括B007(非霍奇金淋巴瘤适应症)、I008以及BCD-100(宫颈癌适应症)在内的5个研发项目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
今年1月,上海医药也决定终止I001-B(美国)、I022(美国)、C012(美国)这三个研发项目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据21世纪经济报道初步统计,上海医药近一年来累计终止15个在研项目,累计研发投入超7.7亿元。
上海医药曾在2024年8月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终止相关管线研发是为了合理配置研发资源、聚焦优势研发项目,“研发投入本质是产品规划的考量,近期,我们确立了‘3+2’五大核心领域,兼顾FIC与Fast-Follow,平衡中长期发展和短期业绩增长。”
截至报告期末,上海医药临床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研究阶段的新药管线有54项,其中创新药40项(含美国临床 II 期 1 项),改良型新药 14 项。在创新药管线中,已有1项提交上市申请,5项处于临床III期阶段。
事实上,上海医药也一度因“轻研发重销售”饱受市场诟病。报告期内,上海医药销售费用127.14亿元,工业销售费用总额 68.18亿元,占工业营收比例为28.73%。其中,市场推广及广告成本为36.23亿元,占工业销售费用总额比例达53.14%。
对比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据Wind数据初步统计,截至发稿,A股496家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已有180家披露2024年年报。其中,包括复星医药、药明康德、百济神州、联影医疗等在内的17家企业,营收收入超过百亿元。仅销售费用一项来看,上海医药高居榜首。
就“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重”这一指标而言,复星医药为21.14%、华润三九为26.14%、白云山为7.49%、丽珠集团为27.55%,均低于上海医药工业销售费用总额占工业营收28.73%的比例。
对于销售费用率,上海医药称较为合理,“公司对销售费用采用分类管理的办法,事前科学制定预算、事中严格预算控制,事后分析差异原因,销售费用的预算制定、使用、调整有专门的审核、审批流程,同时,对外强化渠道合作控制费用,对内开源节流并行,销售费用得到有效的控制。”
合规“阵痛”下何去何从?
当前我国医药产业正处在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跨越的重要历史新阶段,医药创新生态也正在发生变革,高水平合规将为助推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上海医药披露的最新财报中,“合规”一共被提及11次。“推动营销体系改革是公司适应行业市场变化、 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上海医药在年报中强调,“报告期内,公司有序推进核心业务整合、管理流程优化、营销合规培训等工作,坚持以传递产品临床价值为导向,强化专业、合规要求。”
在这背后,近一年来,上海医药“合规”方面风波不断。2024年10月,国家医保局根据大数据筛查线索,发现黑龙江哈尔滨的建柏家医药连锁哈平路店、思派大药房、宝丰大药房深业店、上药科园大药房等4家药店,存在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风险。其中,上药科园大药房即为上海医药旗下药房。
2025年以来,上海信谊联合医药药材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信谊”)因“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被上海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罚款62.57万元。根据股权穿透图,上海信谊为上海医药旗下公司。
彼时,北京雍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雍文医疗大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刘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该行为属于虚开发票,“上述情形,将对企业造成行政处罚直至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对于市场乃至医疗行业,造成大量不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
此外,上海信谊在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与具有竞争关系的河南润弘、成都汇信,在销售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过程中,达成并实施了“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分割销售市场”的垄断协议,损害了患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于日前披露这一行政处罚信息,责令上述3家药企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约2.23亿元。其中,上海医药方面涉及罚没款合计人民币1.66亿元。在此之前,2023年12月上海医药也曾因为涉及垄断被罚款4.62亿元。
对于此次反垄断处罚,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该事件强调了企业合规经营的重要性,促使医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完善反垄断合规制度,设立专门的合规岗位或部门,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全员的合规意识,避免因违法违规行为而面临巨额罚款和声誉损失。”
“大型药企一方面握有稳定的现金流支持研发,另一方面强大的销售网络对终端有着强力的掌控。但随着仿制药集采政策的深化,终端利润被压缩下,优势也在逐渐缩小。因此,创新药或是突破点,而想要获得超额利润,还是要去全球市场寻求更大的价值创造。从这个角度说,谁能走出舒适区,拥抱国际化,谁就可能成为赢家。”上述券商分析师强调,“在药企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合规,才得以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