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8 15:17:46
洛杉矶的傍晚,一位刚下班的白领女性挤在地铁车厢里,手指飞快地滑动手机屏幕。突然,她停下动作,眼神被一段充满戏剧冲突的短剧吸引。令人意外的是,这段短剧并非来自好莱坞或Netflix,而是一部由中国团队制作、专门面向海外市场的迷你剧集。不知不觉间,她已经连续观看了十多集。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球各地上演。中国短剧出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海外市场,成为继游戏、短视频之后中国文化出海的又一现象级浪潮。根据短剧自习室发布的《2025海外短剧行业报告(上半年)》就显示,仅在上半年,海外短剧市场的收入已经达到10.88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49%。点众科技的预测更为乐观:到2027年,海外短剧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甚至可能在体量上反超国内市场。
然而,热潮背后,短剧出海真的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吗?在这场刚刚开始的远征中,中国玩家需要拼什么?
内容决定能不能走:好故事才是通行证
短剧出海,表面拼的是流量和资本,内核拼的始终是内容。
这是因为首先内容是与用户建立连接的“第一触点”和“最短路径”。短剧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短平快”、强情节、高情绪浓度的特点。在海外,用户第一次接触来自中国的短剧App(如ReelShort、DramaBox),他们不会先关心你的技术多牛、商业模式多新颖。内容是他们判断“这是什么”、“我是否喜欢”的唯一且最直接的依据。
其次内容是突破“文化壁垒”和实现“本土化”的核心武器。出海最大的挑战不是语言翻译,而是文化适配。直接搬运国内成功的剧本,大概率会“水土不服”。
在价值观差异上,国内流行的“霸总”、“婆媳矛盾”、“赘婿逆袭”等题材,在欧美等市场可能难以引发共鸣,甚至会被认为陈旧或冒犯。北美用户更偏好“吸血鬼”、“狼人”、“超自然”、“悬疑”等带有奇幻色彩的设定,同时非常注重主角的独立性和个人成长。
在审美与叙事节奏上,海外观众(尤其是欧美)的叙事节奏、表演方式、镜头语言甚至妆容审美都与国内有差异。拼内容意味着需要深度本土化创作:聘请当地编剧、导演、演员,拍摄符合当地文化语境和审美习惯的故事。“拼内容”本质上是“拼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深度”。
此外短剧赛道的门槛正在迅速变高。当技术平台和买量策略逐渐趋同时,什么才能让一个App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答案只能是独家、优质、爆款的内容。
因此,短剧出海,本质上是一场“内容创业”。它不是简单地把中文剧翻译一下,而是一场针对目标市场的、以本地化优质内容为核心的深度创造。只有在内容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后续的流量策略、商业化模式、品牌建设才有了坚实的根基。内容不是第一步,它是贯穿始终的生命线。
运营决定能走多高:精细化运营决定上限
如果说内容是基石,那么运营就是短剧出海的引擎。早期的“野蛮生长”红利期正在消退,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单靠“翻译+投放”的简单模式已经不够了。
强大的运营能力,已经成为短剧出海企业应对激烈竞争、适应本地市场、提升盈利能力和应对技术挑战的核心手段。
真正成功的短剧出海,运营本地化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从演员选择开始,就必须考虑目标市场的审美偏好——欧美观众更倾向于看到与自己肤色、面貌相近的演员,而非东方面孔。这也是为什么ReelShort不惜成本聘请欧美演员拍摄的主要原因。
推广策略更需要因地制宜。获量来源方面,以头部出海短剧应用为例,付费下载的比例是最高的,基本在 70%-80% 左右,现阶段海外短剧应用主要依靠投流进行获客。渠道方面,海外市场的短剧投流以 Meta 为主,占65% 以上,但集中程度不如国内短剧的主要投放渠道高(巨量引擎,占 70% 以上)。
(图片来源:汇量科技2025短剧出海营销指南)
支付环节也是一大挑战,欧美用户习惯信用卡支付,中东地区则有别的的支付偏好,这些细节往往决定着商业化的成败。
因此短剧出海,“内容为王”依然正确,但如今的“王座”需要强大的运营能力来共同支撑。运营能力决定了你的优质内容能否被对的人、在对的文化语境下、通过对的渠道看到并愿意为之付费,同时还能健康持久地做下去。缺乏精细化运营能力,即使手握好内容,也可能在出海浪潮中迅速沉没。
技术决定能走多远:技术水平决定成本
而在短剧出海浪潮的背后,有一支容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力量——技术赋能。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内容分发方式,更在深层次上重塑着短剧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AI技术的应用正从边缘走向核心。从最初的字幕翻译,到现在的AI编剧助手、AI视频生成,技术正在帮助短剧出海企业降低内容生产成本,提高本地化效率。一些先进企业已经开始利用AI分析海外热门剧集的情感曲线和节奏模式,然后据此指导自家内容的创作方向。
大数据分析则让“内容定向爆破”成为可能。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内容偏好,制作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内容,甚至为特定人群定制短剧。这种精细化的运营方式在传统影视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云端协作技术则解决了跨国制作的难题。中国的编剧、欧美的演员、东南亚的后期团队,可以通过云端平台无缝协作,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降低了跨国协调成本。
因此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技术驱动的创新:互动短剧让用户决定剧情走向;虚拟现实短剧提供沉浸式体验;AI生成内容实现完全个性化的剧集创作……这些创新都建立在坚实的技术基础之上。在这个新出海时代,技术已经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核心竞争力本身。那些能够率先布局技术、持续投入创新的玩家,将在这场全球范围的短剧竞赛中占据领先地位,最终赢得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结语:短剧可以有全球生命力
综上短剧出海的热潮绝非昙花一现,它既是文化输出的新路径,也是中国数字内容全球化的关键一步。
这是因为短剧的国际传播有效性根植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传统影视出口往往受制于文化折扣,但短剧通过高度提炼的情绪单元——例如对公平的渴望、对背叛的反击、对真爱的追求——实现了一种“叙事捷径”,从而绕开了文化壁垒,直抵受众内心。这种情感叙事模式,不仅成为中国内容出海的新优势,甚至可能重塑全球通俗文化的创作语法。
然而,光靠“短平快”难以走远,唯有深耕内容本土化、强化运营精细化、借助技术降本增效,才能真正跨越文化鸿沟,实现可持续增长。这场远征刚起步,谁能在内容、运营与技术的三角关系中找到平衡,谁才能成为最终的全球赢家。
证券之星APP
2025-09-18
证券之星APP
2025-09-18
证券之星APP
2025-09-18
证券之星APP
2025-09-18
证券之星APP
2025-09-18
证券之星APP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