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财经
2025-05-16 17:52:55
在当前国内长端利率中枢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险企负债成本管理和投资收益的压力均在持续增加,为防范利差损风险,险企纷纷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大力推广分红险。
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将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压降至2.5%,分红型保险产品则限定在2.0%,直接推动行业转向“低保底+高浮动”模式。
这一趋势下,各大险企纷纷采取行动,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等多家上市险企明确表示要将分红险销售目标占比提升至50%以上,新华保险管理层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亦明确提出分红险销售在2025年整个业务盘子里面不低于30%;2025年以来,多家险企争相将分红险作为主推产品,如中国平安和太平人寿推出“2.0%+”分红型增额终身险,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分别主推20年和8年期的分红型年金险,华泰人寿推出可保至105周岁的长年金保险。
从财务视角看,分红险是险企平衡利差损风险的“安全垫”。传统寿险的刚性兑付属性,在投资端收益下滑时极易引发利差损,而分红险通过“保证收益+浮动收益”设计,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产生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险企负债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中明确提及,与传统型产品相比,保单利益浮动的产品保证利率较低,且为保持产品竞争力,在抵御利率风险的同时还提供潜在资产收益分享机制,可适当鼓励该类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高保单利益浮动的产品占比,防范单一产品发展带来的利差损风险。
当前,加大对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推广,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各大机构均认为分红险未来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
招商证券预计,今后三年,分红险新单保费增量将接近2万亿元。一方面,在监管部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顶层设计层面定调鼓励浮动收益型产品和代理人质态大幅改善、分红险销售能力显著提升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纷纷加快产品供给节奏;另一方面,利率低位波动和预定利率动态调整使得分红险兼具保底和浮动收益的优势更加突出,有利于促进客户需求转变。
国信证券非银金融行业负责人孔祥也预计,分红险保费收入占比将持续提升。随着人身险产品定价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未来人身险行业将继续深耕产品多元化,向“低保底+高浮动”的分红型产品发展,在保险回归保障的同时,优化负债端成本管理。
不过,从2025年一季度的销售情况来看,当前分红险仍面临着消费者接受度不高、营销人员专业性不足、产品同质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具体来看,首先,大部分消费者目前仍将保险等同于“保本理财”,而对于“风险共担”的理念一时难以接受,收益不固定也让一些消费者有所顾虑。其次,分红险销售要求销售人员不仅要了解保险产品本身的功能,还要具备一定分析宏观经济、解读财报的能力,甚至还要对比不同公司的投资组合,使得部分销售人员力不从心。最后,各公司产品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大部分产品为分红型寿险和分红年金险,在保障范围、分红方式、账户设置等方面的差异微乎其微。
监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至3月,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16590亿元,同比微降0.29%。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3832亿元,同比下降1%,健康险保费收入2641亿元,同比增长3.7%,意外险保费收入117亿元同比下降4.1%。
对于寿险保费收入出现下滑的情况,华西证券分析指出,寿险保费增速放缓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2024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使得部分消费者投保需求提前释放;二是预定利率降低后,产品对消费者吸引力下降;三是各险企大力推广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但其分红部分收益不保证,销售难度较大,市场接受尚需时间。
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也指出,今年分红险成为险企“开门红”主推产品,但市场接受度仍待提高,一季度寿险保费同比下滑,部分消费者对“非保证收益”存在认知偏差,且销售误导现象频发,导致实际增长未达预期。
而对于未来分红险该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明认为,推动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需要市场各方协同努力。保险公司应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投资能力以保障分红可持续性,并通过培训增强营销员专业素养;监管应完善政策支持,如放松分红储备限制、鼓励创新产品形态,同时加强消费者教育,明确分红险的风险收益特性。
投资时报
2025-05-16
证券时报网
2025-05-16
投资时报
2025-05-16
证券之星财经
2025-05-15
证券之星APP
2025-05-15
投资时报
2025-05-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