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16:03:10
2025年2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的一纸宣言,将科技产业的聚光灯引向了国内。
未来三年,阿里计划投入超过3800亿元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这一数字不仅超过去十年总和,更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而在资本市场,阿里股价年内累计涨幅已达67%,港股单日成交额一度突破444亿港元,市场用真金白银为这场豪赌投票。
阿里的重注绝非孤立事件。全球科技巨头早已在AI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军备竞赛”:微软计划2025年投入800亿美元,谷歌、亚马逊的年度资本开支分别瞄准750亿和1000亿美元,马斯克的xAI甚至计划将GPU数量从20万块扩充至百万级。
而中国的字节跳动、华为、腾讯等企业也在同步加码。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腾讯系的投资机会与阿里的发展路径有着相似之处。一方面,随着AI服务器定制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数据中心、服务器等硬件供应商,尤其是国产芯片与算力集群建设企业,将率先受益;另一方面,那些与微信生态深度融合的SaaS服务商、企业级AI应用开发商等生态合作企业,其产品有望依托平台流量实现快速迭代和商业化进程。
更广泛地观察,互联网巨头的共同发力正在对行业景气度产生深远影响。预计到2025年,AI产业链(包括算力、应用)、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将保持高度景气;同时,数据要素、电力IT等细分赛道也将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随着AI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政务IT、工业软件等领域也将逐步涌现出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当前,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科技企业正依托资本与技术的双重驱动,加速推进AI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的全链条布局。这一进程不仅持续推动了国产算力的需求释放,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增长路径。
在这场竞赛中,一个关键转折正在发生——当算力芯片的摩尔定律逐渐逼近物理极限,存力(数据存储能力)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决定AI战争胜负的新变量。
阿里最新财报揭示了这种转变的紧迫性:2025财年第三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13%,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而单季资本开支飙升至317亿元左右,环比激增80%,接近前两季度总和。
这种爆发性增长背后,是AI大模型训练所需数据量年均30%的增速,以及推理场景下存算协同效率的刚性需求。
正如中信建投研报指出,存力已成为贯通算力设施与终端设备的“神经网络”,其重要性不亚于电力之于工业革命。
存力
如果说用三个关键词来定义存力革命,那就是:高速化、高容量化、高集成化。
这并非纸上谈兵——英伟达DGX H100服务器单台配置30TB NVMe SSD,其数据吞吐速率直接决定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效率;而HBM(高带宽内存)通过TSV硅通孔技术堆叠DRAM芯片,配合2.5D先进封装,可在相同面积内将I/O通道数提升十倍,这种“微缩战场”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算力芯片的竞争格局。
容量需求则更为直观。当前存储芯片已占数据中心采购成本的40%,预计2025年将突破50%。
这种结构性变化在端侧设备体现得尤为明显:豆包Ola Friend AI耳机配备两颗128Mb NOR Flash,存储容量较普通TWS耳机翻倍;Meta的Ray-Ban智能眼镜中,存储器成本占比达7%,仅次于主芯片。当AI应用从云端向边缘端扩散,存储设备正从“数据仓库”进化为“智能前线”。
集成化创新则指向更底层的技术突破。中国台湾厂商的CUBE方案采用3D封装技术,在指甲盖大小的空间内实现1024个I/O通道,这种“存算一体”架构可将数据搬运能耗降低90%,特别适合自动驾驶等实时性要求苛刻的场景。
而阿里云正在测试的下一代存储架构,试图通过近存计算技术,将部分AI推理任务直接下沉至存储单元,这种“让数据自己思考”的设想,可能彻底改写传统计算范式。
存储行业的周期性波动,正在AI浪潮下呈现新特征。
2025年初,美光、三星、海力士等巨头相继宣布减产10%-15%,铠侠则从2024年末开始收缩产能,这种“战略性撤退”直接推高存储模组价格,NAND Flash合约价季度涨幅已超20%。
而在利基存储市场,随着AI端侧设备出货量激增,NOR Flash等品类库存周转天数已降至健康水平,行业进入高斜率增长通道。
这种周期共振为中国企业创造了难得机遇。江波龙、佰维存储等模组厂商,凭借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快速抢占数据中心市场;兆易创新在NOR Flash领域全球市占率已跻身第二,其24nm制程产品正批量导入AI眼镜供应链;而香农芯创通过代理SK海力士的HBM产品间接进入英伟达供应链。
在这场存力升级战中,本土厂商的战术很明确:在标准品市场靠性价比突围,在先进封装等关键环节用技术换时间。
定义未来的隐形竞争
当吴泳铭说出“未来三年投入超越过去十年”时,他或许在复盘阿里云的历史教训——十年前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迟疑,险些让阿里错失万亿市场。
如今在AI时代,存力之于算力,犹如输血管之于心脏,其战略价值已不容有失。
开源证券的预测颇具象征意义:随着存力革新与算力扩张形成闭环,AI商业模型将在未来即将迎来落地爆发期,而存储产业的市值天花板可能会超出预期。
这场竞争的终局尚未可知,但某些趋势已清晰可辨:在硅基世界的底层,存储芯片的晶体管密度仍在挑战物理极限;在应用层面,从智能耳机到人形机器人,每个AI终端的“记忆”容量都在指数级增长;而在资本市场,存储板块的估值体系可能正在从周期股向科技股蜕变。
或许正如某位行业观察者所言:“当AI开始思考,存力就是它呼吸的氧气。”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中国企业第一次握住了制备氧气的关键技术配方。
格隆汇
2025-02-24
格隆汇
2025-02-24
格隆汇
2025-02-24
证星持股追踪
2025-02-24
格隆汇
2025-02-24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