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15:12:41
近期,互联网健康保障平台轻松健康集团(以下简称“轻松健康”)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家成立于2014年、以“轻松筹”众筹业务起家的公司,近年来经历了从“网络互助”到“保险经纪”再到“健康服务”的多次战略调整。值得注意,此次上市主体并不包含疾病筹款业务(即“轻松筹”)和集团旗下朵尔医院,公司拟将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用户参与度并加强与业务合作伙伴的合作等。
证券之星注意到,尽管轻松健康近年业绩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也难掩其活跃用户量持续下滑、核心保险业务增长乏力的事实。主力业务业绩承压之下,公司自2023年起新开拓了科普服务和医学研究辅助服务,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轻松健康板块收入贡献首次高于保险业务,但经调整后的净利润却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了42.33%,显然,轻松健康仍处于业务转型的阵痛期。
6.4亿营收难掩利润"跳水"
据了解,自2021年多家网络互助平台相继关停后,整个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曾经与轻松健康并称“双雄”的水滴公司,早在2021年便登陆纽交所,但上市后股价萎靡不振,市值较峰值缩水超90%。证券之星梳理发现,轻松健康此时选择赴港上市,既是为补充转型期亟须的资金弹药,也可能试图抓住香港市场对医疗健康板块的关注升温。然而,招股书中暴露的用户流失、转型期增收不增利等问题,让这场资本冒险显得尤为关键。
一定程度上,轻松健康的业务调整映射了国内互联网健康保障行业的变迁轨迹。公司最初以大病众筹平台“轻松筹”打开市场,通过社交裂变快速积累用户,2016年4月上线网络互助计划“轻松互助”,国内最早成立的互助社区之一,2018年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后切入保险销售赛道。
证券之星注意到,此次上市主体并未包含“轻松筹”业务。公司解释称,由于轻松健康集团是一家在开曼注册的外资企业,而我国法律法规对外资开展某些业务有所限制。招股书显示,目前轻松健康的业务版图主要包括轻松保险服务和轻松健康服务两大主营业务,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4年1至9月),公司实现的收入分别为:3.94亿、4.90亿和6.4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1.49亿元、1.47亿元及7660万元。业绩增长总体呈现增收不增利之态。
2024年之前,轻松健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2016年推出的保险服务,由保险经纪业务和保险技术服务业务组成。报告期内,该业务收入分别为:3.2亿元、3.27亿元和2.38亿元,占各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81.5%、66.7%和37.1%,其中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的保险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约3.25%。不难看出,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增势放缓,且不再是公司倚重的核心收入来源。
活跃用户不到两年流失2000万
作为同行业公司,水滴公司业务板块包括水滴保、水滴筹和翼帆医药三大板块,其中,水滴保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证券之星了解到,两家公司的战略分野日益明显,水滴通过“保险商城+医疗创新”构建闭环,2023年保险相关收入占比达89%,且获客成本在行业中保持较低水平。反观轻松健康,其保险业务主要依赖于第三方渠道,2022年至2023年,公司保险渠道开支占各期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81.2%和30.8%,其中2023年保险渠道开支的占比下降并非公司主动缩减成本,而是采购成本的比重升至56.1%,若以截至2023年9月的数据看,公司保险渠道开支占成本的比重为67.6%。
证券之星梳理发现,轻松健康的保险业务显露疲态受多因素影响。首先,虽然公司注册用户于报告期内增长,不过用户规模远不及水滴的4.5亿。此外,公司活跃用户从2022年的7050万名下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5000万名,降幅接近30%;其次是公司的保费金额总体呈下降趋势,报告期内所销售的保险产品的年化保费总额分别为:13亿元、12亿元、10亿元和8亿元。
上述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一方面,公司互助业务关停导致核心用户流失;另一方面,从行业侧看,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4年前11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显示,2024年前11月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速为6.3%,但人身险保险金额却下降了13%。与此同时,监管新规对互联网财产保险业务的经营条件进行了严格规定,部分保险公司因不符合要求而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或也对公司保险经纪业务带来影响。
由于轻松健康的保险经纪费主要向保险公司收取约8%至35%的佣金,报告期内,公司线上保险经纪服务收入由2022年的1.4亿元下滑至2023年的1.35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为0.99亿元,同比下降3.88%。与此同时,公司向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技术服务的收入于2024年前三季度的收入为1.4亿元,同比下滑2.78%。
新业务毛利率"腰斩式"下滑
为寻找第二增长点,轻松健康于2023年和2024年分别新增了科普服务业务和医学研究辅助服务业务,科普服务的盈利模式可以简单理解为公司向用户提供免费的科普内容,通过向赞助公司和机构收费;医学研究辅助服务则通过向医药公司提供辅助服务进而收取服务费。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健康服务板块实现的收入首次超过保险服务板块,达到3.98亿元,占营收比重的61.8%,公司健康服务板块实现的收入主要来自报告期内新增的客户H和客户I,公司通过向其提供科普服务实现的交易金额合计约为2.3亿元,占健康服务板块收入比重的57.79%。这也意味着,健康服务板块的收入来源较为集中,后续能否为公司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仍需观察。
表面上看,公司业务转型较为成功,2024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但2024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仅为0.77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42.33%。证券之星注意到,一部分原因是科普服务的低毛利率对业绩的拖累。
公司保险业务板块一直是高毛利率产品,报告期内的毛利率维持在80%上下。反观轻松健康板块,截至2023年9月,其毛利率还高达97.2%,但自2023年7月新增科普服务后,轻松健康板块2023年全年的毛利率萎缩至64.9%,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仅剩20.3%。这也不难看出,公司所处科普服务行业的进入门槛低,其“知识付费+广告”的变现路径与丁香医生等垂直平台相比缺乏竞争力。
另外,公司业务转型的挑战还在于,在专业壁垒方面,缺乏自有医生团队,多数内容依赖外部采购。招股书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采购成本达到3.2亿元,占总成本比重的87.9%,而上年同期的采购成本仅为225.2万元,其采购内容主要是科普服务和医学科研服务包所需的内容。
总体来看,现阶段的轻松健康某种程度上是互联网健康保障行业转型期的缩影。当流量红利消退、监管铁幕落下,曾经靠模式创新野蛮生长的平台,正被迫进行痛苦的价值重构。其IPO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资本市场的情绪波动,更考验着管理层对核心矛盾的破解能力——如何在合规框架下重建增长引擎,如何在商业变现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这个“后互联网时代”样本的命运。(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吴凡)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2-22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2-22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2-22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2-22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2-22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2-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