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上海有高人:2018年引进特斯拉、2025年引进雷克萨斯

来源:证券之星网站

2025-02-10 09:59:54

导读

2025年2月5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与上海市政府就共同助力中国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举措达成合作意向。决定在上海金山区独资建设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工厂。计划于2027年正式投产,初期年产能达10万辆,总投资规模高达50亿元人民币。

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丰田在电动化转型上的重大突破,更印证了笔者早在8个月前提出的预判:《丰田玩了一把大漂移:雷克萨斯纯电动工厂将落户上海》。

笔者在2024年6月30日微信公众号文章里,基于对全球汽车产业趋势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势的分析,预判上海将成为传统豪华品牌加速电动化转型的重要节点,更精准预判该项目大概率会落户上海市金山区。如今,这一预言成真,笔者主打一个精准预判。

丰田选择上海作为其高端电动车生产基地的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的倒逼

近年来,丰田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虽然在全球主流市场上表现不错,但其产品力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中也逐渐显现颓势。以ES、RX、NX三款主销车型为例,这些车型在品牌销售惯性带动下,销量依然尚好,但智能科技配置上已经不能跟市场主流竞争者抗衡了。

尽管雷克萨斯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仍以年销售18万辆稳居进口豪华车榜首,但其3%的增长率与中国车市整体12%的增幅形成鲜明对比。

更为严峻的是,面对中国本土新势力品牌的强势崛起,雷克萨斯被迫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多款车型大幅降价促销,才保住江湖地位,这对其长期引以为傲的品牌溢价能力造成了严重冲击。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雷克萨斯三年保值率从2021年的87.5%骤降至2024年的59.35%,缩水幅度超过三分之一。这种市场信心的滑坡不仅削弱了雷克萨斯的核心竞争力,也暴露了其在全球电动化浪潮中的战略滞后性。

正因如此,丰田不得不寻求通过独资设立高端电动汽车工厂来扭转局面。而上海以其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和政策支持体系,成为丰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

从早年的德国大众到美国通用,从2018年的特斯拉到现如今的雷克萨斯,上海始终精准踩中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它不仅推动了本地产业升级,还为国际巨头提供了战略支点。此次丰田的“孤注一掷”,不仅是对中国市场潜力的认可,更是对自身未来命运的一次关键押注。

特斯拉的“鲶鱼效应”:激活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转折点

2018年12月7日,笔者在北京亦庄参加了一场内部研讨会,一位曾参加新能源汽车“863计划”的耿直专家一度情绪失控,坦言从事这么久的攻坚克难,全社会都是“骗补”、“谋补”等负面新闻;很多企业被人质疑为“PPT造车”。老人家感慨:“以后孙子问爷爷这辈子忙了啥?如何向子孙后代交代呀?”此言一出,讨论现场一片唏嘘,气氛特别压抑。

此时离四部委共同启动的“十城千辆“计划已近十年,国家补贴即将结束,行业里有些先驱已经破产倒闭,大部分新能源汽车还都在吃政府财政补贴的公交车与出租车市场,整个行业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此时,上海市政府以超前的开放姿态引入特斯拉独资建厂,为其提供土地优惠、税收减免以及低息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支持。短短一年内,特斯拉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奇迹般的“上海速度”。这一举措不仅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特斯拉的“鲶鱼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倒逼,特斯拉以“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重构了供应链体系,推动本土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加速突破。例如,宁德时代等电池制造商为了满足特斯拉的技术需求,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则被迫加速产品迭代,推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

其次是市场教育,特斯拉Model 3的畅销让消费者认识到电动汽车的实用性,进一步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据统计,截至2023年,中国充电桩数量已突破800万台,是2019年的四倍,极大缓解了消费者对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的担忧。

最后是产业升级。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本土化率高达95%,带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群,涵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系统等关键环节。这一产业集群不仅提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制造水平,也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场由特斯拉引发的“鲶鱼效应”彻底改变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到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突破1280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可以说,特斯拉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上海市政府的战略眼光,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树立了标杆。

纯电动汽车渗透率只有25%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半年其渗透率更是超过了50%,然而,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中纯电动汽车仅有25%,还有一半是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动。

这一数据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市场现状:尽管新能源汽车整体发展迅速,但纯电车型的增长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电池安全争议、冬季续航显著缩水以及智能驾驶事故频发。例如,一些知名品牌因电池热失控问题导致车辆自燃,引发了公众对电动车安全性的广泛质疑;而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电动车的实际续航里程往往只有标称值的一半甚至更低,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智能驾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厂商的过度宣传、多起自动驾驶事故的发生加剧了消费者对这一新兴技术的不信任感。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时,过度依赖“舆论造势”来掩盖技术短板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不少品牌以浮夸的口号吸引眼球,但实际产品性能却难以匹配宣传承诺。消费者对这些夸大其词的营销手段逐渐产生免疫力,转而更加关注真实体验和实际价值。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跨过2.5%的技术狂热者与13.5%的早期采用者阶段,真正跨越“鸿沟”需要解决主流用户的实用需求。当前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刚刚过了25%,也就是2.5%的技术狂热者+13.5%的早期采用者+9%的早期大众,34%的早期大众与34%的后期大众用户对续航、安全、成本的敏感度远高于“智能化”噱头,丰田大有可为。

在此背景下,丰田的“后发优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雷克萨斯国产化后,关税和运输成本预计降低25%,零部件本土化率目标达到95%,从而使得产品价格有望下降15%-20%,直面30万元级主流市场竞争。借助上海工厂,雷克萨斯可摆脱“进口溢价”标签,以“中国智造”重新定义豪华电动车的价值逻辑。丰田严谨的质量管理与品质把控对一般大众客户极具吸引力,丰田有望在纯电汽车市场中找到突破口,为行业树立新的标杆。

全球变局下的“中国跳板”:丰田的供应链突围与美国市场反攻

在全球能源格局剧变的大背景下,丰田选择在中国布局其高端电动车生产基地,不仅是为了抓住当前的市场机遇,更是为了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

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即将成为第一出口大国。特朗普政府重拾“油车优先”政策,欧盟也放缓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这种政策导向意味着,若丰田继续固守欧美市场,将难以在电动化转型中占据领先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则展现出独特的“战略窗口期”。

首先,中国纯电动汽车产业链优势无可匹敌。目前,中国拥有全球70%的电池产能和50%的电机电控市场份额,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能够提供从电池到智能座舱的全套解决方案。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网络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效率和灵活性,为丰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其次,成本控制是中国另一大吸引力所在。上海工厂的人工成本仅为日本本土的三分之一,美国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大大减轻了丰田的初期投资压力。这些成本优势使得丰田能够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

此外,以上海为基地,雷克萨斯可以辐射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市场,有效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2024年的出口量占其全球销量的36%,充分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丰田计划2030年在华产能提升至250万-300万辆,并实现雷克萨斯全系电动化。一旦美国政治周期转向(如2028年新总统上任),丰田可凭借中国供应链的低成本优势,以高性价比产品反攻北美市场。

综上所述,丰田的这一战略布局不仅有助于其在全球电动化转型中占据有利位置,还将为其未来的市场扩张奠定坚实基础。

借势与造势——上海与丰田合作的深远影响

上海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链话语权。2018年,通过引进特斯拉,上海不仅激活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还为后续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随着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工厂的落户,上海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高端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国家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远见卓识同样不可忽视,通过开放促竞争,让本土企业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最终实现了“技术换市场”的宏伟目标。

丰田的选择,则是全球产业博弈的一个缩影。放弃“技术保守主义”,拥抱中国供应链,以空间换时间,丰田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转型机会,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顾国洪,《电车商业研究》主理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经济发展分会副主任委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2-1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2-1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2-1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2-1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2-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