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联检科技:5月20日接受媒体采访,浙商证券、民生证券等多家机构参与

来源:证星公司调研

2025-05-21 11:04:08

证券之星消息,2025年5月21日联检科技(301115)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5月20日接受媒体采访,浙商证券宋伟、民生证券占豪、上海证券王亚琪、东海证券王敏君、华安证券喻明、中银国际证券曹鸿生、太平洋证券张凤琳、上海证券报英喆 邱思雨、证券日报蒋远函 李亚男、证券时报袁源、财联社武超、长江证券贾少波 李想、时代周报韩迅、国际金融报王莹、苏锡常资本圈陈爱军、南京深之水包雨珊、上海曜与基金徐亦辰 许丹丹、上海贵源投资章轶 张波、上海璞智投资温灵军、杭州月阑私募牟卿、深圳盈富汇智私募林映瑶、深圳前海阶石资本邓金辉、国盛证券李枫婷、投行之家赵宗阳 宗昌涛、无锡坚石基金高波、上海子翼投资罗林、华泰证券高峰、广发证券尉凯旋、西部证券郭好格、东吴证券陆韫龙 房大磊、东方财富陈怡洁 潘黎敏、财通证券何兵参与。

具体内容如下:
问:公司从“建科股份”更名为“联检科技”,背后的战略考量是什么?未来业务重心如何调整?
答: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与升级,我们迎来了重要的转型时刻。公司业务早已突破传统建筑检测的局限,如今已涵盖新能源、双碳、食品农产品、环境、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工业品、消费品、医疗健康、建设工程、特种设备、城市安全及信息化等诸多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业务格局。同时,公司的发展视野也从江苏本地市场延伸至全国乃至海外。业务不仅覆盖全国范围,还在海外市场积极布局,目前已在越南、泰国、印尼、阿联酋等国家设立区域公司或办事处,并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构建了完善的检测网络。此次更名为“联检科技”,正是公司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一方面,新名称能够更精准地体现公司多元化的业务布局,涵盖新能源、食品、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等众多新兴领域;另一方面,更名有助于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重塑资本市场对公司业务范围和市场定位的认知,为公司未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问:公司未来增长动力来自哪里?
答:公司将通过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聚焦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如新能源、电子电器等市场空间广阔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赛道。同时,外延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以及国际化布局的深化,将为业绩增长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公司还通过数字化与技术创新驱动,构建智能化检测平台,推进AI与物联网技术应用,提升检测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全球化布局,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实现技术反哺与资质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产业深耕,构建一站式服务能力,推动跨领域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延伸。这些举措将共同推动公司未来业绩的持续增长。

问:检验检测业务收入增长的原因及未来的增长点在哪?
答:检验检测业务增长主要得益于跨领域并购整合与新兴市场拓展。检验检测业务在巩固建工、环保传统领域的同时,持续推动食品、汽车、电子电器、新能源、计量、特检、医疗器械等新赛道发展。2024年度,公司完成对常检一诺、苏州赛宝、云南华水等公司的收购合并,补充公司在食品检测、计量认证、水利检测等领域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板块业务能力。未来,公司将坚持以检验检测为核心主业不动摇,把握国家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的机遇,在保持原有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通过并购整合资源和技术,实现公司业务的多元化,补充完善公司在检验检测领域的技术能力及业务覆盖领域,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问:公司在建筑工程检测领域的未来布局将呈现哪些变化?
答:建工检测领域是公司技术积淀与市场根基的重要承载板块,始终被公司视为重点发展方向。鉴于建工检测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公司采取“技术深耕+弹性调节”的策略,既持续巩固传统检测优势,构建技术护城河,又根据市场环境动态调整市场策略。在行业上行期,公司会加大投入,扩大市场份额;而在行业下行期,则聚焦运营优化,提升效率。未来,公司将持续深耕水利交通、既有建筑及房屋体检等细分领域,紧抓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等政策机遇。在水利交通方向,公司将依托公路桥梁、轨道交通、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检测技术积累,持续强化检测能力,提升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既有建筑,公司将着重发展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检测,以及加固、改造、修缮的质量公信与质量提升服务,构建“检测-诊断-修复”的闭环服务模式,赋能城市存量建筑焕新。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房屋体检市场,围绕住宅渗漏、抗震、消防等民生需求,完善标准化检测体系,协同政府房屋安全管理政策落地,形成覆盖“增量基建-存量建筑-民生安全”的多维业务矩阵。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在建工检测领域的综合服务优势。

问:公司在城市生命线业务领域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场景?目前在该业务方向取得了哪些技术或市场突破?
答:公司通过子公司常安公司开展城市生命线相关业务,涵盖城市管网、道路交通、房屋、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安全工程领域,提供包括防燃气爆炸、桥梁安全、供水排水防涝、地下管线、老旧房屋安全、防范第三方施工破坏、应急管理系统以及基础设施运行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维等服务。目前,公司已在常州、南京、苏州、海口等地成功落地相关业务,在桥梁安全监测、排水管网监测、燃气管道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等领域助力客户排查隐患、实施监测与预警,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在技术创新方面,公司自主研发的无线低功耗传感器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生命线及各类检测项目;同时,光纤传感技术在石油、石化领域取得国内行业技术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智能监测领域的领先地位。市场突破方面,公司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构建数字孪生一体化平台,打造“可视、可控、可溯”的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并已在城市生命线业务中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些突破不仅增强了公司在城市安全防控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还为拓展能源行业等新领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问: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方面,公司有哪些具体项目或计划?
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是公司的重点业务领域之一。公司正在与多个城市合作,开展市政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检测项目,通过定期检测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后续维护和改造提供数据支持。公司正在研发和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如桥梁的应力、位移,道路的沉降等,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警潜在风险,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此外,公司参与了多个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包括给排水系统更新、燃气管道改造、电力设施升级等,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和施工服务。

问:当前检验检测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如何应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挑战?
答:公司采取“内生增长+投资并购”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通过并购快速提升技术实力和市场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智能检测、AI诊断等前沿技术,构建智能化的检验检测平台。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设立本地化运营团队,提供符合区域需求的检测认证服务,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此外,公司还通过与国际知名机构合作,获取国际认证资质,实现“一测多证”,降低中企出海合规成本。

问:检测行业“小弱散”格局下,公司如何通过并购实现差异化竞争?如何规避整合风险?
答:公司采用“区域渗透+赛道扩张+资质补强”三维并购策略,结合投资“100”评估体系,以理性筛选机制实现精准并购。优先选择区域龙头、政策驱动的高增长赛道及资质稀缺标的,通过“总部赋能+区域自治”模式整合资源,输出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共享客户资源,同时保留核心团队稳定性。

问:行业集约化趋势加速,公司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答:行业集约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公司带来了机遇。公司通过并购整合,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综合性和资金实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同时,政策支持检验检测行业集约化发展,监管趋严淘汰流程不合规的小企业,这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行业集中度。

问:公司如何把握新兴领域的结构性机会?
答:公司密切关注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通过并购快速切入新能源、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水利检测等高增长赛道,并加大研发投入,针对这些新兴领域的检测需求开发相应的检测技术和解决方案。此外,公司拟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聚焦检验检测行业项目投资,兼顾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以拓展业务协同和寻找新增长点;今年3月,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成立智合联检,进入生命科学检测领域。

问:国际化布局中,“一带一路”市场的具体落地策略是什么?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答:在“一带一路”市场,公司采取“技术标准先行+本地化深耕”策略:一方面为中资参与的铁路、港口项目提供全周期检测认证,并输出低碳材料技术;另一方面在非洲自贸区设立矿产检测中心,破解中非贸易标准壁垒。为应对地缘风险,公司通过设立区域专项事业部和与本地机构合资运营分散风险,同时以国际先进技术标准资质反哺国内实验室能力,提升技术壁垒与抗风险能力。

问: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答:公司坚持以“科技赋能质量生态”为使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突破创新,打造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多领域综合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构建高质量检验检测认证发展生态圈。公司将锚定新能源、双碳、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布局,构建“技术攻坚-产业聚合-资本驱动”三位一体的新兴产业培育范式,不断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

问:公司在国际化布局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公司海外市场发展战略以分阶段推进全球化布局为路径。在初期阶段,公司聚焦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设立本地化运营团队,提供贴合当地需求的检测认证服务,以快速打开市场并建立品牌影响力。2024年,公司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果:与印尼PTSI签署合作协议,携手坦桑尼亚革命党青联及坦桑尼亚AMEC公司助力非洲发展,还与TÜV南德意志集团、新加坡考察团、埃塞俄比亚质量检验局等展开积极接洽,并成功签署增资收购ANINDYA SINGAPORE部分股权的协议。与此同时,公司实施组织架构战略升级,成立国际部并组建专业化海外团队,东南亚、中东、非洲、泰国等专项事业部相继设立,构建起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格化服务体系。中期阶段,公司将在技术标准成熟的欧美市场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吸收先进经验并推动资质互认。长期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相互协同的检测服务网络,实现技术资源、客户需求与区域特色的高效匹配,最终打造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技术服务机构。

问:公司设立的产业基金主要用于哪些领域?
答:公司拟设立的产业基金主要用于聚焦检验检测行业项目投资,兼顾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领域。通过产业基金的投资,公司能够拓展业务协同,寻找新增长点,同时也能为被投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实现互利共赢。

问:公司在新兴科技布局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公司在新兴科技布局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举措。首先,公司构建了智能化的检验检测平台,自主研发了“检测云”“智检云”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检测流程的全数字化管理、数据实时共享以及可视化展示。此外,公司还大力推进AI技术在检测行业的应用研究,积极推动检测机器人场景应用。在建设工程智慧检测业务中,公司为客户提供了“智慧工地”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这些举措,公司不仅提升了检测效率和服务质量,还为传统检测服务注入了智能化新动能,拓展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公司还积极拓展新兴科技领域的合作与创新,联合常州钟楼金控集团和江苏理工学院共建合成生物AI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孵化”的价值闭环。通过结合AI技术赋能合成生物学和医疗大数据产业,公司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赛道,注入了强劲动能。

问:公司在人才储备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公司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核心团队保持长期稳定合作。自2018年启动高层次人才储备计划以来,已逐步完善重点岗位的人才体系建设。2023年公司进一步加大检验检测行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布局汽车事业部、消费品事业部、工业与建筑事业部、计量事业部等业务板块。通过系统性的人才储备战略,公司不仅为业务持续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更为技术创新和研发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有何计划?
答: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质量、安全、智慧、双碳、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方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公司计划通过联合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升研发效率,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公司还将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引进高端人才等举措,提升公司的研发实力。

问:公司下半年有无减持计划?
答:公司目前暂未收到大股东的减持计划,我们始终坚信公司的长期发展价值,管理层及股东团队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持续聚焦业务增长,通过优化业务布局、提升运营效率及拓展市场空间,进一步夯实核心竞争力,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为股东创造长期、稳健的回报。若未来有相关计划变动,公司将严格遵循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确保公平透明。感谢关注与支持,我们期待以更优异的业绩回馈信任!

联检科技(301115)主营业务:专业从事检验检测服务、特种工程专业服务和新型工程材料的制造和销售。

联检科技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2.71亿元,同比上升20.37%;归母净利润446.18万元,同比上升30.13%;扣非净利润-138.53万元,同比上升55.95%;负债率24.89%,投资收益427.88万元,财务费用166.5万元,毛利率32.81%。

融资融券数据显示该股近3个月融资净流出1322.39万,融资余额减少;融券净流入0.0,融券余额增加。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