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华安证券《基础化工行业专题:航运减排大势所趋,绿色甲醇大有可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主要观点:
航运业碳减排迫在眉睫,绿色甲醇或将成为关键
绿色甲醇是一种低碳或零碳排放的液体燃料。绿色甲醇指生产时所需氢气和二氧化碳均来自可再生资源的甲醇,除了拥有良好的燃烧特性和储运安全便捷的特点外,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理想情况下可接近零甚至负值,因此是一种良好的绿色燃料。
航运业碳排放受到国际重视,IMO净零排放法案有望在10月获得通过,将推动绿色甲醇产业发展。国际海事组织(IMO)在2025年4月通过净零排放框架草案,草案要求航运业2030年碳排放比2008年减少至少20%,2050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并可能对未达标船舶征收罚金,该方案有望在2025年10月举行的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特别会议上得到通过。同时欧盟通过将航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促使航运业进行绿色转型。为实现IMO和欧盟对航运业绿色转型的目标要求,使用零碳或净零燃料替代传统燃油是最重要的减排手段。绿色甲醇由于便于储存和运输,港口改造难度小,被各研究机构认为是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较多船东已押注甲醇燃料动力船,目前在运和有订单的甲醇燃料动力船达到390艘,根据在手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订单,我们预计到2030年这些订单释放后绿色甲醇需求量将在900万吨以上。根据罗兰贝格管理咨询预测,考虑到后续新增订单,预计2030年绿色甲醇需求将达到1200万吨。
我国积极推广绿色甲醇应用,港口加注业务配套加速。我国先后发布多项政策文件推动绿色甲醇应用,2025年交通运输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的目标。同时,港口改造和加注能力建设也在加速。2024年4月上海港率先打通全流程完成国内首单绿色甲醇船对船加注作业,后续青岛、宁波、深圳等港口均积极推进港口甲醇燃料加注事宜,为甲醇加注业务顺畅落地打通路径。
绿色甲醇启动产业化,国内企业率先展开布局
当前绿色甲醇生产处于起步阶段,但新增项目扩张迅速。根据MI和GENA数据库,2025年绿色甲醇产能仅170万吨,但规划和在建项目众多,预计2030年绿色甲醇年产能将快速扩张至3930万吨,高概率项目产能达到1310万吨。绿色甲醇主要生产工艺包括电制甲醇和生物质甲醇,其中生物质甲醇又分为生物质发酵-甲烷路线和生物质气化路线。
目前绿色甲醇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价格是传统甲醇的3~5倍,未来降本将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生物质甲醇当前成本较低,因此在运营项目占比较大,未来通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气化效率等方法可实现未来降本。电制甲醇被普遍认为是长期有前景的工艺路线,我国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保证了绿氢拥有技术可行性和成本优势,未来成本下降主要依赖碳源(直接捕集或生物质来源)的技术突破,目前国内已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我国率先布局绿色甲醇,有先发优势。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8月公示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9个入选项目中8个聚焦绿色甲醇和绿氨方向,产业化进程有望加快。目前国内已有超过60个绿色甲醇项目正在推进,产能规模超过800万吨/年。根据MI和GENA数据库,截至2025年6月,中国可再生甲醇项目占全球比为51%。乐观情形下,2026-2027年中国绿色甲醇产能可能占全球产能的80%左右,到2030年可能占全球产能的60%左右。国内产能投产后需获得ISCC等国际认证,当前获得认证的企业并不多,拥有技术领先性、成本优势的企业有望在早期获得先发优势。
投资建议
目前绿色甲醇行业正处于从示范走向商业化的关键阶段。随着更多项目投产、绿电成本下降以及工艺优化,绿色甲醇的经济性有望持续提升,从而刺激需求提升。
相关公司:
1.拥有绿醇产能或技术储备企业【复洁环保】、【金风科技】、【嘉泽新能】、【中集安瑞科】、【吉电股份】、【华谊集团】等。
2.相关工程及设备企业【东华科技】、【中国化学】、【航天工程】等。
风险提示
IMO净零排放法案未得到通过;绿色甲醇生产成本下降不及预期;绿色甲醇价格剧烈波动;
行业竞争加剧。